年6月份的時候曾寫過一篇微軟、百度和阿裡三大公司的物聯網平台文章《
微軟百度阿裡三大物聯網雲平台探析》,當時亞馬遜和微軟的雲平台正如日中天,其物聯網平台也已經初步布局完畢,無論是平台的完善度,還是技術的領先性,國内廠商都難以比肩。不過時過境遷,後來者居上,随着國家對資訊安全的重視,國内的物聯網平台越來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發展前景越來越好。
● 國内各大物聯網平台一覽
縱觀2017年國内廠商,百度推出物聯網平台的時機最早,架勢也最大,其天工開物智能物聯網平台,包括物接入 IoT Hub、物解析 IoT Parser 和物管理 IoT Device等闆塊,其物聯網平台設計理念已經和亞馬遜物聯網平台一樣,已經支援物模型等相關功能,有屬性,有事件和服務。阿裡雲則相對低調,僅推出了物聯網開發套件,重點在資料接入,支援将資料通過MQTT協定送入雲平台,由客戶自行解析裝置發送到雲平台的資料。而騰訊早在2014年就釋出QQ物聯,号稱連接配接一切,不過還是發力微信,重點在于人的連接配接。而此時的華為也推出了物聯網平台
OceanConnect,不過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反而把為電信所做的天翼雲物聯網平台推到了前台,一時讓人有些分不清,天翼雲物聯網平台和OceanConnect到底有什麼差別。
如今一晃三年多過去了,三年前低調的物聯網平台小弟--阿裡雲物聯網平台,一晃成為國内物聯網平台領域的領先者(對這段曆史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我以前發表的文章《
阿裡雲物聯網之路》),而率先在物聯網平台發力的百度,卻偏安一隅,在天工物聯網平台之外,釋出了物聯網核心套件 ,竟然有點類似阿裡雲三年前釋出的物聯網開發套件,真是三年一個輪回。而後發力的騰訊,幾乎複制了一個阿裡雲物聯網平台,其産品建立,裝置生成等操作習慣和阿裡物聯網平台幾乎别無二緻,基本上學會了阿裡雲物聯網平台,再上手騰訊物聯網平台則毫無學習壓力。而華為物聯網平台方面改變的力度則更大,重新釋出了華為IoTDA資料接入平台,和以前的OceanConnect一刀兩斷,不再相容。華為從善如流,其物聯網平台的主要要素基本上和阿裡雲物聯網平台近乎一緻了(去年和華為物聯網平台總架構師線下交流,其就曾表示華為當下物聯網平台做的友好性相對不好,從阿裡又挖了一些人來繼續完善華為的物聯網平台。記得2018年初次和華為合作的時候,那個時候阿裡反而經常去華為挖人,這又是一個風水輪流轉的例子),不過為了表達自己的别具一格,建構産品物模型的時候,增加了一個服務ID的概念,一個産品可以有多個服務ID,每個服務ID下再分别建構“物模型”。這一點京東的物聯網平台倒是和華為類似,一個物類型下有多個物模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移動的OneNET平台其操作習慣和阿裡雲物聯網平台也非常一緻,平台上相關關鍵詞的命名也基本一樣。
● 國内各大物聯網平台比較
目前來看,國内幾大領先的物聯網平台,其标準組成越來越趨于一緻,基本都有如下幾大部分構成。
元件項 | 阿裡雲 | 華為 | 騰訊雲 | 中移動 |
小程式平台 | 支付寶、淘寶、天貓等全家桶 | 快應用 | 微信 + 騰訊連連 | |
物聯網應用平台 | IoT Studio 飛燕智能家庭 飛鳳物聯平台 飛象工業互聯 | 騰訊物聯網開發平台(非常類似阿裡飛燕平台) | 應用定制 | |
資料接入平台 | 物聯網開發平台 | 華為IoTDA | 騰訊物聯網通信 | OneNET物聯平台 |
嵌入式OS | AliOS Things | LiteOS | Tencent Tiny OS | OneOS |
邊緣計算 | 邊緣計算系統 邊緣一體機 | 華為KubeEdge | 騰訊5G邊緣計算 | OneEdge 5G邊緣計算 |
晶片模組 | 平頭哥晶片系列 | 海思物聯網晶片 | 各種通信模組 | |
私有化部署 | 支援 |
具體到物聯網資料接入平台,各個公司的相似性則會更大,無論是平台界面,還是接入文檔說明,還是調試方式和接口,甚至是API接口的定義都有非常類似(就有人曾分析過阿裡和騰旭的C SDK除了各種定義相似外,版本維護的節奏都一緻,說不清是一女二嫁,還是彼此參考)。
下面我們僅從“物模型”的角度去進行對比,參見下表:
項目 | 京東 | |||
物模型 | 産品模型+服務ID | 資料模闆 | 物類型+物模型 | |
産品 | 産品/産品秘鑰 | 産品/産品ID | 産品/子産品 | 物類型/物類型辨別 |
裝置 | 網關裝置 直連裝置 子裝置 | 非直連裝置 | 網關 | 連接配接代理裝置 |
裝置鑒權 | 三元組: 産品秘鑰 裝置名稱 裝置秘鑰 | 二進制組: 裝置ID | 産品ID | 一進制組: |
屬性 | 屬性Key 物類型·屬性 | |||
事件 | 【無】 | |||
方法 | 服務 | 指令 | 行為 |
注:中移動OneNET和阿裡雲物聯網平台基本一樣,僅産品秘鑰的名稱為産品ID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
各大物聯網平台有完全趨同的勢頭,這對物聯網開發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學習各大物聯網平台的代價沒有那麼大了,各平台的切換的代價似乎也沒有那麼高了。但是對各大物聯網平台廠商來說,不一定是好事,這意味着,他們已經進入了競争非常激烈的“戰國”時代。● 物聯網平台競争進入戰國時代
盤點各大物聯網平台,你會發現,不同廠家各有各自的優勢。阿裡雲做物聯網平台不算早,但是最堅決,在2018年3月的深圳雲栖大會上就宣布:“阿裡巴巴全面進軍 IoT,IoT 是阿裡雲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之後一條新的主賽道”。三年多時間,讓阿裡雲物聯網平台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成為了物聯網平台行業的标杆。這不僅讓走了一程的華為改弦易轍,物聯網平台接入重新趨同于阿裡物聯網平台,更讓追随者騰訊,幾乎完全相容阿裡雲物聯網平台的操作習慣。并且相對于其他物聯網平台公司,由于阿裡雲一直在物聯網平台上深耕,是以平台功能也是最為完善的。但是華為,騰訊絕對不可小觑,華為硬體和AI實力超群,基于端而衍生的物聯網平台應用未來可期。而騰訊坐擁目前流量最大的移動應用微信,又在2019年末推出物聯網小程式 — 騰訊連連,号稱連接配接一切的騰訊,距離目标的達成似乎也不會太遠。目前物聯
網的發展遠不到終局,最終鹿死誰手,花落誰家,還為未可知。
● 面向對象vs 面向過程
從DOS時代走過來的人學習C/C++語言等程式設計開發,對面向過程不會陌生,随着開發的程式越來越複雜,和使用者的互動越來越多,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成為我們程式設計開發的指導思想。屬性,事件,方法,類,接口成為我們了解程式世界的關鍵詞。同樣作為物聯網開發來說,以前的DTU(序列槽轉網絡裝置)通信的時代就是面向過程開發的時代,而如今的智能網關,智能裝置直接對接物聯網平台則是完全的進入了面向對象的物聯網開發時代,阿裡,華為,騰訊,京東、OneNET等物聯網平台的趨同已經深深的說明了這一點。
我幾年前在《為行業SaaS雲平台,提供物聯網接入服務》的PPT中,專門寫了一頁,再論“組态式”物模型接入優勢的内容,這裡我們可以結合當下主流物聯網平台都已經支援的“物模型”模式,可以更深地了解我說的如下這些内容:
“邏輯物模型”:在設計物模型的時候,一定基于工藝邏輯本身,設計“物模型”,不一定和具體的硬體實體進行一一對應。有了“邏輯物模型”這種設計思想,基于“組态式”接入就有了如下幾個優勢:
Ø 底層硬體可以随意更換,有可能是內建若幹功能的“複合”裝置,也可能是單一功能的裝置,甚至是網關實作的虛拟裝置。
Ø 可以适配底層硬體不同的各種現場,甚至是多級通信方式各不相同的現場,讓“雲端”徹底對底層裝置和底層裝置連接配接方式無感。
Ø 可以即時随“邏輯物模型”的擴充而擴充。比如我們可從一台裝置的控制器擷取裝置本身的一些狀态和參數,但是有時候想額外擷取裝置之外,且和裝置相關的資料,比如想知道裝置的電流或電壓,想知道裝置震動系數,想知道裝置啟或停。我們可以額外添加相關的傳感器來擷取這些資料。雲端“邏輯物模型”可以增加這些屬性,底層裝置組态可以友善把這些資料成為新“邏輯物模型”的屬性,随時可快速打通雲和端的資料傳遞。

正因為我們一直相信這種開發方式一定會深入人心,是以我們基于YFIOs®資料組态(完全面向對象的方式,免代碼或少代碼實作物聯網接入)更容易接入到物聯網雲平台,并且以更容易了解和操作的方式接入物聯網平台。我們的物聯網接入硬體和物聯網接入系統和各大物聯網雲平台一起,為各大行業的SaaS廠商奠定了更堅實的物聯網硬體接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