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軟體學院案例
——産教融合,建設新型産業學院。
學校概況
貴州大學是貴州省唯一一所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準部署“211 工程”重點大學,同時也是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高校。2018年2月,學校成為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機關,學校占地面積4646畝,學科門類齊全,涵蓋文學、曆史學、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及藝術學12類。
貴州大學定位于服務貴州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重培育發展特色優勢學科,建立了一批特色學院。其中,中國西部發展能力研究中心入選中國核心智庫。
校訓:明德至善 博學笃行
業務背景及客戶挑戰
2012年,遵照《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中“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等戰略精神。以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資訊産業迅猛發展,IT領域的人才缺口逐漸顯現,不僅僅展現在數量上,更展現在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上。基于國家和行業發展的大背景,貴州省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為契機,2012年召開全省促進資訊産業發展大會,2014年開啟大資料發展戰略,資訊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和戰略為貴州大學推動産教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12年前後,貴州省經濟及計算機技術等高新産業處于停滞狀态,作為貴州省唯一一所211高校,在貴州省政府的指導下,貴州大學需要以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的标準建設貴大軟體學院,并對全省建設軟體學院及前沿專業形成示範效應。
為助力全省資訊産業發展,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如何在軟體工程專業下建構更具實踐性的課程體系,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軟體工程人才。然而,面對IT行業的迅速更新疊代的産業發展,如何培養能夠對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難題,單純靠高校一方的努力已經無法滿足對全面型人才的培養,是以開展産教融合勢在必行。貴州省委書記也指出抓住機遇,把我省軟體行業做起來。

基于以上,貴州大學面對的挑戰有三:
挑戰一:作為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211工程”重點大學等稱号,面對技術和産業發展相對滞後的外部環境,如何通過穩定的産教融合機制與發達地區連結,建設貴州省示範性軟體學院,培養服務于貴州戰略新興産業的人才,形成示範效應。
挑戰二:學校老師長期在校任職,離産業比較遠。如何建設符合産業需求的前沿專業及建構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精準的培養目标設定、可衡量的畢業要求、能有效支撐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相應的師資力量及實驗條件建設等等。
挑戰三:軟體學院定位于培養具有紮實專業能力與強實踐能力的人才以服務新興産業發展,然而高校教師更側重專業基礎知識、理論知識以及科學研究,在基礎教學方面經驗豐富,在企業實務與工程應用方面缺乏實踐,對于新興産業的企業實踐經曆更是少之又少,無法勝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許道雲教授指出,“軟體學院的建設單靠高校一方的努力難以達到全面型人才的培養目标,貴大的師資在學術領域很優秀,但是在實踐方面比真正在企業工作的人員差距很大。我們需要前沿企業的長期、穩定的配合與支援。”
解決方案
慧科集團“貴州大學專項”團隊與客戶初步溝通後,貴州大學了解了慧科已經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合作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移動雲計算專業、全國第一個大資料專業、全國第一個網際網路營銷專業,認為慧科與高校通過産教融合的方式進行新專業建設的解決方案正是貴大軟體學院所需要的。
慧科分析:“客戶的需求有3個,第一是制定符合貴大軟體學院人才培養目标需求的課程體系,第二是通過課程實踐教學、實驗室環境及企業實訓,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第三落地當地營運團隊,并且長期穩定補充具有大量實戰經驗的企業師資確定教學效果。”
針對以上需求,慧科作出以下對應行動:
1.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根據長期建設前沿科技專業的經驗,遵循“産出導向”的原則,慧科聯合貴州大學一起,通過分析産業需求,充分考慮貴州本地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結合貴州大學招收學生及家長的訴求,基于貴州大學的辦學基礎與特色,确定了軟體工程專業高素質、高水準、複合型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标。在軟體工程專業下建構了移動雲計算技術與應用、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網際網路營銷與管理等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并邀請行業專家、學術界專家、教育界專家研讨論證人才培養方案科學性、合理性及可行性,確定方案可能被有效實施。(貴州大學人培方案一共調整了5個版本,客戶表示慧科能夠主動根據市場變化調整人培方案,是基于對學生和學院負責的态度)
2. 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雙方聯合建設支撐學生實踐教學的實驗室,以支撐日常實踐教學。此外,慧科與貴州大學一起規劃建設學生實訓基地,以支撐慧學生的綜合實踐教學工作。有了實驗室和實訓基地作為支撐,慧科采用“執行個體分析、實境訓練、實戰檢驗”三實的教學模式。
3.産教深度融合的教學及營運團隊: 組建駐紮在貴州大學的專門的企業師資與營運管理團隊,企業老師一方面參與實踐課程教學,另一方面對學生專業學習進行持續的跟蹤和指導,輔導學生參與大賽,輔導學生實踐項目,解決學生學習困難與疑惑,配合學校對于軟體學院的管理。此外,在慧科北京總部的有着豐富産業經驗的老師及時跟進産業發展動态,研發最貼近産業需求的課程内容,除了親赴貴州大學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外,也周期性的通過師資教育訓練等方式為本地企業老師賦能。本地營運團隊作為溝通協調紐帶通過書面報告、電話會議、現場辦公會等方式保障學校和慧科方面及時有效溝通,合作持續深入。
學校收益
一、 貴州大學成功建設符合國家和教育部要求的示範性軟體學院,在軟體工程專業下開設移動雲計算技術與應用、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網際網路營銷與管理、互動設計等前沿方向,培養面向産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水準、複合型的工程技術人才。經過四年培養後,軟體學院學生在學生競賽、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就業等方面都有突出成果:
1) 學院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中表現突出,獲得校級、省級、國家級獎130餘次,獲獎人次超過了過去十年計算機學院總和。
2) 經過在校理論和實踐教學、以及校外集中實訓的培養,學院學生大部分(超過95%)順利進入各企業實習,2020年資料集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平均工資已經達到8000元,最高年薪36萬元,高出學校其他專業50%,學生在實習期間表現得到企業的高度認可。兩個學生團隊進行創業孵化,實作了從創新到創業的轉變。
二、 軟體學院的人才培養工作也推動了專業和學科建設,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2017年)結果中,貴州大學軟體工程專業被評為B-,在貴州大學所有專業中評級最高。學校在2019年“雙一流”學科申報中将軟體工程專業作為重點專業納入。
三、 貴州大學軟體學院作為示範性學院,成為全省軟體工程專業排名第一的“明星”學院。一方面作為重點大學,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服務于貴州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軟體學院成功探索的通過産教融合、校企共建學院的培養新興産業人才模式也被貴州電視台、中新網貴州站等全國、當地權威媒體報道。
四、 作為示範性軟體學院,貴州大學做了很好的帶頭作用,貴州理工學院、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都将産教融合模式作為學校提升人才培養和高校競争力的重要途徑,貴州省IT技術和大資料産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大資料科學與技術學科群”服務全省大資料發展戰略需求,為貴州省IT技術類産業注入了活力,貴州省政府評價貴州大學産教融合模式是做的“最成功”的一個。
學校評價
應用場景
場景一:地方上重點大學高校未開始軟體學院、大資料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而所在省份有戰略新興産業規劃(包括但不限于大資料、人工智能、智能物聯、5G等);
場景二:已開設軟體學院、大資料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但是校企合作、産教融合乏善可陳,學校或學院希望能夠在産教融合辦學模式上有創新、在合作成果上有突破;
場景三:已開設上述新興産業學院,然而師資儲備以及實驗教學環境建設都比較匮乏,期待學院建設及人才培養工作能真正落地;
場景四:基于現在各個省份紛紛出台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的檔案,學校沒有相關建設經驗急需配合建設。
場景五:除上述情況外,如果有的學校還希望有大企業品牌背書,可以考慮将此案例結合阿裡雲大資料學院、騰訊雲網際網路學院、百度雲人工智能學院、華為ICT(或其他名字)學院結合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