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疊代更新,“金融+科技”已成為大趨勢,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改變金融生态以博時基金為代表的基金公司不斷加碼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結果,使得資料中台管理、大資料分析、場景化營運正成為科技持續為業務賦能的關鍵。
2021年1月29日,博時基金資訊技術部總經理和金融科技中心副主任車宏原作為第34期嘉賓接受阿裡CIO學院《名人堂》采訪時表示,當雲原生技術成雲計算熱點之後,作為非雲原生的傳統金融機構,博時基金引入雲原生架構建構數字中台,将網際網路技術架構在靈活、開放、高伸縮性方面的優勢與金融行業原有技術架構的穩定、安全的優勢進行有機融合,最終目标是像很多雲原生企業一樣,以科技引領業務創新,進而推動基金公司進入資産管理的新時代。

财富和資管兩翼發力 金融科技持續賦能
中國将迎來财富和資管發展的新黃金時代,但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基金行業将和銀行理财、網際網路巨頭、海外巨頭同台競争,是以迫切需要加強自身的競争力,而數字化被認為是行業未來格局變化的核心變量。在車宏原看來,相對于整個金融行業,基金行業數字化水準整體來說比較薄弱,為此博時基金加大了投研和銷售兩大業務方向進行數字化轉型。
車宏原坦言,以往基金公司科技建設,都是伴随業務發展從小到大一步一步搭建起來的,是以都搭載了很多不同來源、不同廠商的異構系統,比如開業時支援基礎業務的投資交易、估值核算、行情資訊等系統;當交易品種更為豐富後,需要海外交易、場外交易等系統的支援;報表任務越來越重,就需要建立資料集市,整合内外部資料,提供分析與報表、風險管理的支援;有些公司開展量化業務,需要有量化工具支援;随着在一些專業領域工作的深入,需要建立資産配置、信用評級、固收管理、非标投資等系統。林林總總,煙囪式架構加上較多依賴廠家核心系統,不但業務承載能力受限,而且靈活能力受限,科技和業務融合不夠。特别是資料難以實時有效打通,影響決策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當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受到了嚴重制約。
“以前各部門的資料、各部門的需求都很多,從名額體系到資料口徑都很複雜,再加上曆史積累資料不多和使用大量外部資料,造成投研人員在資料收集、整理和應用上産生困難,風險分析也面臨較多難點,這就是業務痛點。” 車宏原介紹說,為了改善這些投研數字化基礎和業務痛點問題,博時基金對标貝萊德阿拉丁,進行了投研業務中台和資料中台的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投研過程中,運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量化政策模組化、智能搜尋、智能研報、智能風險分析等為基金經理提供投研支援,進而全面提高投研效果或輔助投研決策。我們通過大資料挖掘新的Alpha因子,建立了消費景氣度模型和網際網路輿情關注度模型,突破了傳統基本面研究次元的局限性。此外,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建立多因子政策,對因子發現、因子合成、因子選股、組合優化、風險控制進行創新更新,建立了基于機器 學習模型的因子合成架構。基于AI和大資料算法的數字投研業務,突破傳統思維提升業務,助力博時量化投資步入人工智能時代。
另一個頭疼的問題是銷售側由于掌握客戶資訊較少,無法做出精準使用者畫像。因為在傳統管道下,基金公司往往很難直接觸達使用者,能提供的使用者體驗和積累的使用者資料次元及量級較小,營銷效率低下、營銷成本較高,同時難以實作營銷深度互動和效果分析。
未來的數字化财富管理體驗,必須是資料驅動的。“金融科技的投入,大幅改進了使用者體驗。以前基金公司銷售重點是放在交易環節,以銷售和産品為中心,這和網際網路公司以使用者為中心差距比較大。以使用者為中心需要基于大資料技術對使用者特征進行分析,而不能是簡單地讓使用者回答問題給個評分。未來營銷的重點要轉向投資者教育、精準營銷、全程陪伴服務等方面,結合内容更新和業務能力中台建設,打通線上線下觸點,覆寫全業務線,持續沉澱和優化資料,讓數字化賦能平台成為金融機構數字化營銷的最強後盾,進而實作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車宏原說。
打造非雲原生企業的雲原生架構
2020年疫情以來是全社會“線上”一年,巨量流量湧入辦公、教育、遊戲、醫療、金融各個領域。要在短時間内承載這麼多的流量并且保證應用順暢運作,靈活、快速的雲原生技術成為今年雲計算領域的香饽饽。
“金融科技時代産業思維與網際網路思維的融合,需要金融企業将核心金融服務能力開放出來,融入整個産業場景鍊條中,同時在業務的創新有更強大的靈活性。”車宏原說,傳統的金融企業系統架構存在功能強耦合、複用能力差、協作效率低、維護成本高、系統可靠性差和容易形成單點等一系列問題,難以滿足高并發、大流量和連續性需求,架構轉型勢在必行。
在車宏原看來,傳統金融機構借助雲原生體系可以實作兩大目标:一是靈活,即持續傳遞能力的不斷提高,二是開放,即通過建立雲計算的靈活遷移能力,融入到開放的生态。
目前,博時基金采用雲原生體系來進行數字中台的建設,把核心業務服務化,設定各種業務服務中心,形成大中台。通過中台的業務沉澱和服務複用,來實作前台業務的快速組合和低成本創新。“厚平台,薄應用”的系統架構也充分展現了這種設計的思想。
據介紹,基金直銷等業務中台是基于企業金融雲搭建的雲原生開放平台。平台由微服務中心、容器雲平台、DevOps 平台等組成,形成業務能力标準、運作機制、服務方法論、配置管理、執行系統以及營運服務團隊等構成的體系生态,為業務提供快速內建産品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多團隊協作效率,運維上更是具備大規模并發處理能力和快速彈性能力的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和業務價值。
具體而言,中台建設的核心是采用微服務為元件的服務中心設計。根據不同的業務域和業務模型,可以形成不同的微服務中心。中台的基礎設施是容器雲平台。容器雲平台是全面雲化的平台,無論存儲、計算、網絡還是資料庫、大資料服務、中間件、通信服務、基礎應用服務全部都是雲化産品,可開箱即用,無需部署,保障 SLA,是全面平台化的管理模式。DevOps平台是研發管理體系轉型的重要支撐。通過網際網路靈活研發模式,以及容器雲和微服務架構進行天然的整合,可以發揮出網際網路級的研發效率。
車宏原總結稱,基于雲原生的業務中台架構和靈活管理體系建立基金公司數字化的核心業務載體,支援業務和技術的進一步融合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以雲原生架構可以看作是金融科技的基石。當然,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完善,還有平台的更新、管理的提升和生态的合作。這些因素相輔相成才會帶來模式的改變,而模式的轉變将會推動基金公司進入資産管理的新時代。
企業介紹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7月13日,是中國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緻力為海内外各類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專業、全面的資産管理服務。博時總部設在深圳,在北京、上海等地設有分公司,同時擁有博時基金(國際)有限公司和博時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兩家全資子公司。博時基金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産管理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為國民創造财富”是博時的使命。“做投資價值的發現者”是博時始終堅持的投資理念。
博時基金是目前我國資産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博時基金公司共管理246隻公募基金,并受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委托管理部分社保基金,以及多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及特定專戶,管理資産總規模逾13294億元人民币,剔除貨币基金與短期理财債券基金後,博時基金公募資産管理總規模逾4012億元人民币,累計分紅逾1373億元人民币。
文章來源:阿裡飛天CIO學堂微信公衆号
名人堂
名人堂是阿裡CIO學院打造的一檔大伽訪談欄目,每周一期。以推動企業創新與數智化更新為願景,通過采訪行業頂尖客戶,幫你更好地了解和思考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梳理行業痛點和方法路徑,進而互相滋養,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