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5萬大軍整裝待發,為何粟裕此時卻反對解放台灣,終成晚年遺憾

1949年,粟裕指揮上司華東第三野戰軍橫渡長江,迅速攻破敵軍反動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經濟重鎮上海後,立即上報北京總部機關首長和毛主席,适時策劃并組織起了攻打寶島台灣的準備。

至1950年春夏之際,粟裕指令第三野戰軍全員齊上陣,加上從東北四野調來的4個主力大軍,我軍65萬大軍集結東南沿海。謹記金門戰役失利的慘痛教訓,以及攜帶解放海南島的勝利經驗和大勢,準備一鼓作氣跨越瓊州海峽直攻台灣,但為何台灣最後并沒有被成功解放呢?

65萬大軍整裝待發,為何粟裕此時卻反對解放台灣,終成晚年遺憾

粟裕

1949年底,蔣介石喪師失地被迫退守台灣,卻并沒有認清形勢,反而将他麾下最後的30萬主力大軍派駐海南島、台灣和舟山群島,遠端遏制已經在我軍控制下的廣東、福建和江浙等海岸線,随時找機會準備反攻。

而對于蔣介石的這一安排,在解放戰争中打慣了殲滅大戰的粟裕非常高興,因為敵軍越是分兵把守,那對于我軍各個擊破就越容易。

解放戰争時期,蔣介石的機械化優勢重兵團全部在江北被我軍擊潰,渡江戰役後,在接連損失了南京、上海、福建和雲川康等地方,敵軍内部蜂擁起義者如過江之鲫,是以蔣介石派出軍事布防寶島台灣的力量并不強勢,7個軍14萬人的兵力,基本上都被我軍打傘了編制,成員組成十分混亂複雜。

是以意識到台灣的薄弱防守問題後,粟裕最開始隻緊急抽調了三野的8個軍,合計20萬餘人的兵力,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等地開始了模拟沿海岸線登陸,解放寶島的準備訓練計劃。

65萬大軍整裝待發,為何粟裕此時卻反對解放台灣,終成晚年遺憾

由蔣介石出任團長,孫立人出任副團長,并讓兒子蔣經國在各地實施精兵簡政和土地改革的運動,叫停派系黨争,消解底層勞動人民的糾紛沖突,很快敵軍反動政府的戰鬥力就得到了很大增長。

日軍的戰鬥力很強,1個人能抵3名國軍士兵,這一點在8年抗日戰争時期已經得到了充分印證,是以為了保證一次性拿下台灣,粟裕就又重新對島上之敵進行了更全面的評估。

最終發現蔣介石已經從東南沿海城市抓起了大量的青年壯丁,源源不斷地輸往台灣,加之日軍士兵的綜合戰力,台灣守軍實際上已經超過了20萬人。

65萬大軍整裝待發,為何粟裕此時卻反對解放台灣,終成晚年遺憾

蔣介石

1950年,韓先楚清晰捕捉到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就緊急緻電上級,在鄧華的指揮下提前發起解放海南的戰役戰鬥,56天全殲敵軍3萬餘人,敵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倉皇撤退,但卻順利帶走了海南的7萬海空軍主力。

舟山群島戰役中,蔣介石考慮到海南島已失,舟山孤島無援,很難打勝,就将島上12萬大軍全部撤走,進而使得駐防台灣的軍隊已經達到了40萬人的規模。

是以在這種情況下,粟裕不得不下達指令華東三野全員上陣,并從東北第四野戰軍調來4個軍擔任預備隊,16個主力軍規模達到了65萬之衆,全部陳兵于東南沿海。

而為了配合粟裕盡快完成解放寶島台灣,至1950年6月份,空軍上将劉亞樓已經準備好了兩個殲擊機團、一個強擊機團、一個轟炸機團,包括米格15、拉11殲擊機、伊爾10強擊機、圖2轟炸機共80架戰機随時待命。

海軍大将蕭勁光則是準備出了艦艇92艘、艦炮309門,總共3.5萬人的部隊,随時準備執行跨海登陸作戰的任務。

同時華東軍區還在粟裕的建議下,專門成立了一支空降兵部隊,将解放寶島台灣當成了國内第一要務,而且毛主席還專門特批從全國糧食中,劃出60億斤當軍糧,并親自前往蘇聯通路,貸款3億美元,購得了大量先進的海軍艦艇和空軍戰鬥機。

65萬大軍整裝待發,為何粟裕此時卻反對解放台灣,終成晚年遺憾

但遺憾的是,增兵容易,增船太難,粟裕通過計算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要確定解放台灣的戰役順利進行,那在五個小時内,必須有15萬人完成跨海登陸,并需要足量的運送第二梯隊的船隻銜接增援,否則唯恐重演當初金門戰役的苦果。

是以對船隻的需求量已經增持到了2282艘,但我軍此時僅準備了1192艘,根本達不到50萬大軍跨海登陸作戰的需求。

是以粟裕思慮再三隻能向毛主席緻電:“奪台戰役幹系重大,此時戰機尚不成熟,沒有絕對把握,不能輕易攻擊,建議推遲解放台灣的戰役。”

但沒想到北韓戰争突然爆發,美軍強勢将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又逢粟裕舊傷複發,一度卧床不起,絞盡腦汁極度更改完善的攻台方案,最終隻能束之高閣,沒能拿下台灣,也成了粟裕晚年最遺憾的一個心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