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車保費上漲,保險公司比車主更“委屈”

電動車保費上漲,保險公司比車主更“委屈”

作者丨 道總

來源丨道總有理

省了一年的油錢最終在年末付諸東流,這是跨入2022年多數電動車車主的心聲,衆所周知,新能源車險保費在上個月月末像過山車一樣起起落落,殘忍地牽動車主們的神經末梢。

新能源車的保費向來比燃油車要高,随着12月末新能源專屬車險的上線,各大熱門品牌車型的保費再次波動起來。例如特斯拉保費的漲幅最高,五款車型中有四款保費漲幅超80%,國産品牌中,造車三兄弟蔚來、理想、小鵬三家根據車型不同,保費漲幅在8%至37%不等。

具體來看,車主在網絡上也是怨聲載道。有特斯拉車主在群裡曬出了特斯拉Model3 P官網保費,原來8000元左右,幾天之差,官網價格變成18000元。

事實上,新能源車的保單成本一向不低,維修費與出險率是原罪,有資料表示新能源車的賠付率普遍在85%以上,特斯拉的賠付率更是能高達1:1.4。這次漲價風波讓一衆車主欲哭無淚,但也不是所有新能源車的保費都在漲價,比亞迪與榮威的幾款車總保費就在下降。

有車主戲稱買車險就像買股票,個中“玄學”令人捉摸不透,但其實真正想哭的不是車主,而是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賠不起新能源汽車

買一輛新能源電車相當于伺候一個“老爹”,這種自嘲方式早已見怪不怪,如果說續航能力與省油成本還能兩兩抵消,那理賠過程中所遭遇的白眼與冷漠絕對可以寫一部電動車“編年史”,即便是天生舌燦蓮花的保險人員,遇上新能源車也多半說不出什麼話來。

一方面,整個保險行業對新能源汽車的承包經驗寥寥無幾,傳統汽車車險模式又不能直接一股腦兒地嫁接到新能源行業。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新能源汽車承保車輛數有171.7萬,到2019年的數量也隻有347萬輛,僅行業總承保汽車輛數的1.4%。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過,到2030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能達到8000萬輛,與此同時,相關保費規模會高達4700億元,但這個數字在整個車險市場面前不值一提,畢竟在距離2030年還有十年之久時,國内的車險保費收入就已經達到了8189億,占财險業總保費63%。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高出險率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據中國銀保信資料顯示,從2016年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出險頻率高于非新能源汽車3.6%,家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更是高于非新能源車9.3%,家用新能源車型的按均賠款高于非新能源汽車2.7%。

進一步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折舊率與維修費用也要遠遠高于傳統燃油車。據悉,燃油汽車的折舊率一般為每月0.6%,油電混合車則為每月0.63%,而純電動車還要根據價位不同再進行細分,30W以上的0.68%;20-30W的0.72%;10-20W在0.77%;10W以下甚至達到0.82%每月。

這次新能源汽車保費漲價浪潮說白了與專屬車險裡的“三電”有直接聯系,傳統燃油車隻有11個附加險,而電動車的附加險則有13個,随着電池、電機和電控被列入保險條例,新能源汽車成本最高的三大部分大幅度刺激了保費上漲。

從前可以扯皮不賠,現在賠付是闆上釘釘。根據調查顯示,一年中有超過30%的新能源車輛的電池平均換件價格在6.5萬元~12.5萬元之間,電池平均換件價格在3萬元~5萬元的車年占比也達到30%。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更換電池費用大約在十萬左右,差不多相當于整車價格的三分之一。

電機的維修費用也不低,精勵聯訊統計的資料顯示,每年電機平均換件價格在0.7萬元~1.4萬元的占比最高,車年占比超過40%,電機平均換件價格在1.8萬元以上的車年占比也接近20%,何況有些汽車搭在的電機不止一個。

至于為什麼有些車型的保費不漲反降,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三者險與車損險基準保費整體是下降的,其中三者險基準保費下降了0.1%,車損險基準保費下降了1.2%,平安産險的資料顯示,80%的新能源車主基準保費會下降。尤其售價25萬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投保車損險并不漲費,而且費率漲降幅限制門檻值也在收窄。

電動車保費上漲,保險公司比車主更“委屈”

當然,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向,幾乎所有車型都漲不過特斯拉,每個抱怨保費上漲的車主遇上特斯拉車主能瞬間釋然。特斯拉是保險公司門口的“萬人嫌”,美國《消費者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汽車可靠性排行上,特斯拉可靠性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林肯。

其次,特斯拉的配件價格出奇地高,以特斯拉Model 3與蔚來ES6為例,兩者在“主流事故配件價格表”中,前大燈相差3000多,側圍件相差5000多,天窗玻璃相差近4000。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新能源汽車承包更像是一樁“吃力不讨好”的生意,由于內建零部件繁多,任何磕磕碰碰背後都是動辄上萬的理賠。

在賠付率上,目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普遍超過85%,中小企業因為定價能力差,綜合成本率超過110%,而就算是頭部公司也隻能勉強維持盈虧平衡。如今,保險公司終于撐到保費漲價,但面對那些渾身是“寶”的電動爹,他們怎麼都笑不出來。

車企搶食,保險公司“雪上加霜”?

保險行業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先見之明”要追溯到九年前。早在2013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和平安産險等險企就開始針對新能源汽車保險進行嘗試,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成功落地,這些年,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車險業務又愛又恨。

2021年第一季度,人保财險及平安财險車險保費收入分别為575.03億元和426.38億元,增速分别為-6.7%、-8.9%。據悉,今年平安車險的虧損高達3億,其中新能源汽車的虧損最大。但面對馬路上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放棄又顯得過于可惜,不少保險公司是硬着頭皮也要對新能源車主笑臉相迎。

2021年上半年,人保财險新能源汽車保費收入高達40.3億元,車均保費為3900元,承保數量累計有103萬台,嘴上說着嫌棄,身體卻不得不向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靠近,但有一個不争的事實,新能源車企對着這項日益肥碩的業務也不由得垂涎欲滴。

車企自營車險的端倪現于特斯拉,誠然,馬斯克最開始跟保險公司搶生意是迫于無奈,據悉,由于美國公路損失資料研究所的資料分析,特斯拉旗下Model S和Model X車型索賠頻率以及成本都異常高,導緻美國汽車保險提供商一度将特斯拉的保費提高了30%。求人不如求己,馬斯克在三年前就在加州推出了車險業務,并高調宣稱保費價格比保險公司便宜30%。

電動車保費上漲,保險公司比車主更“委屈”

這幾年,特斯拉對于車險的一系列動作看着不像開玩笑。2019年第三季度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就計劃将保險業務價值提升到整車業務價值的30%到40%。到了2020年第三季财報資料顯示,“維修與保險費用”主營業務收入120億美元。

不僅如此,在2021年10月份,馬斯克還在德克薩斯州的股東大會上表示,特斯拉的内部保險計劃将于不久後正式上線。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8月份,特斯拉在國内也注冊了保險業務相關公司,天眼查顯示的法人正是特斯拉大中華區的負責人。

新能源汽車在保險方面“自食其力”的不止一個特斯拉。國内幾家新能源車企的意圖十分明顯,2018年,比亞迪官方表示要計劃推出“個性化定價保險服務”,同年7月份,小鵬汽車成立了小鵬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

更有趣的是,作為新能源市場最大受益者之一的甯德時代,随後也聞風而來。2021年,甯德時代以持股30%的比例入股小康人壽,接着又跟中國人保财險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一來二去,險企欲哭無淚,要知道,根據易車研究院調研資料,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保險使用者中,有購買車企直營車險業務的意願比例高達66.44%。

不過眼看車企來勢洶洶,能不能分一杯羹尚且難說,車企想要自營保險業務并不是從新能源領域才起的頭,早在2004年,上汽集團就成立了相關保險公司,2006年,廣汽集團緊随其後,2011年以後,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和北汽集團也紛紛效仿。

但從2004年到現在,将近二十年的時間似乎也沒有把這場跨界生意弄明白。盡管保險公司瑟瑟發抖,可車企入局車險所要面臨的難題也數不勝數,比如首當其沖的牌照與合約,以及以後不可忽視的動态管理等等。

車企大刀闊斧,對于保險行業不失為一種警示,即便現在警示還沒有完全拉響。

場面怎麼越來越不濟了?

每隔一段時間交車險,在日常生活中看上去隻是一項固定的消費項目,但車險所承擔的經濟回報價值往往就在一瞬間。這兩年,天災時不時對整個保險行業來個降維打擊,同時更加印證了車險的至關重要。

2019年,台風“利奇馬”過境,根據保險業協會統計,截止2019年年底,行業總賠付支出高達40.31億元,其中車險占比有44%,13.79萬件,賠付支出17.91億元。2021年,河南水災發生,河南保險行業接到近20萬件保險理賠事件,其中車險占比約95%,涉及十餘萬台車。

不可否認,機動車輛保險一直是财險領域的第一大業務,尤其在2015年之前,随着人均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車險市場日益膨脹,隻可惜好景不長,這兩年尤為明顯,車險在财險市場中的占比大不如前。

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高達2.6億次,同比隻增長了1.96%,增速起碼下降了7個百分點。2015-2020年我國汽車保險保費收入占财險保費收入的比例持續下降,從77.54%下降至66.76%。

電動車保費上漲,保險公司比車主更“委屈”

不得不承認,比重依舊超過一半,但場面難免逃不了尴尬,就連沸騰過一陣的網際網路車險也堅強不過幾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資料顯示, 2020年網際網路車險業務發展趨緩并整體走低,業務處于持續負增長狀态,2020年上半年,共計42家公司開展網際網路車險業務,累計保費收入共111.72億元,同比負增長24.34%。

具體來看,各大保險巨頭的車險業務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2021年上半年,中國人保車險業務承達到4754萬輛,中國人保車險保費收入1207.55億元,同比減少7.8%;盈利39.25億,同比下降40.8%。

可以說,車險市場開始收縮在意料之中,一來國内汽車銷量在近年來降速頗為嚴重,最狠的一次在2019年,當年新車銷量下降了10.97%,創下一輪最低記錄。其次是二手車市場複蘇,2021年第一季度,我國二手車市場第一季度交易量有近400萬輛,達到近2500億元。

因為汽車所有權關系的轉變不但不會刺激到車險行業,反而還會反噬新車市場,造成保費增長疲軟。新舊市場的此消彼長,注定為車險行業未來的命運提前埋下了伏筆。

坦白來講,汽車保險并不好做,無論是賠不起的新能源汽車,還是傳統燃油車,主要是這個産業鍊上的參與主體太多。除了明确的供給端與需求端,也就是産險公司與車險使用者之外,明面上看不到的利益體錯綜複雜,管道端、監管端、風控端、服務端……分分鐘将紅利吸食殆盡。

以管道端為例,提供車險的保險公司,來自直屬展業的業務約占50%,剩下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保險中介,包括專業分銷機構和兼業分銷機構,前者有分為保險經紀公司和代理公司,後者則以4S店和維修店為主。

車險業務所帶來的利潤遠遠低于常人認知,中國平安2020年的車險業務營業利潤率僅1%左右,美國UBI車險業務龍頭Progressive保險公司2020年也隻有8%左右。新能源車風生水起,但可惜還是救不了一片荒蕪的車險市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