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疫情對我們來說,是個催化劑。我們做投資絕對不會因為疫情去選擇投還是不投”,張松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20年1月,在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之前,清松資本完成了對義翹神州的投資,而這家在媒體上鮮有露面的企業正是于1月22日全球首發新冠病毒關鍵靶點蛋白試劑的公司。在後續的幾個月内,義翹神州陸續上線并向各大科研機構和生物醫療研發企業提供了一系列與2019-nCoV相關的重要蛋白和抗體試劑,支援病毒基礎研究、創新藥物疫苗以及檢測試劑開發,成為了這場科技抗疫醫藥研發競賽中有力的支援者。
基因突變正是病毒進化的基礎,一旦突變就可以使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應答,并且更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尤其是在疫苗和治療性藥物的開發過程中,對該突變體的生物特性認知就變得至關重要。任何關注新冠疫苗研發的普通人,哪怕毫無生物學背景,也一定看到過“Spike病毒蛋白”這幾個字眼,正是義翹神州這家公司僅花了12天開發出了一系列的病毒關鍵靶點蛋白以滿足研究者們對新冠突變株的研究。除此之外,這家公司在2014年埃博拉疫情愈演愈烈之時,也在很短的時間内完成了埃博拉(EBOV NP, GP, VP40, VP24) 相關試劑的研發和投産,H1N1甲流,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每次疫情襲來,這家公司往往都在第一時間完成病毒靶點試劑開發,助力全球病毒研究。“這家公司是踏實做事的,不太會讓媒體關注到。”去年底,張松就與這家公司達成了投資意向,“義翹神州是生物醫藥企業中埋頭踏實做事的代表,公司的積累很紮實,一旦行業遇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其他企業難以快速反應或者能力跟不上的時候,這樣的企業就會快速崛起。”

張松是清松資本的創始合夥人和CEO。這位年輕的80後投資人在過去10餘年的一級市場投資生涯裡,經曆過鼎晖這樣大型PE機構的關鍵成長周期,也熟悉國内生物醫療行業和産業變化動蕩的周期。2017年,他創立了這個專注于生物醫療垂直賽道的投資平台。與被投企業風格類似,這家成立近3年的機構即便在醫療投資行業内已小有名氣,但鮮少在媒體上露面。
據不完全統計,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共有約875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并且已導緻46萬人死亡,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幾乎所有行業遭受重創的同時,生物醫療賽道的投資人忙碌不堪。貫穿整個第二季度,36氪與張松的采訪是斷斷續續進行的,他在路上、在酒店登記入住前、還在與項目方會議開始前的一點點時間縫隙中分享了他對生物醫療投資的洞見。
“投資看重的是商業邏輯和企業本身的壁壘。我們希望哪怕在疫情期間,選擇這些企業做投資的标準依然成立,甚至更嚴格”。在他眼裡,疫情期間做投資決策等同于另外一個詞,對企業的“極端壓力測試”。
依然以“義翹神州”為例,作為一個數百人規模的研發型企業,在中國春節前後爆發的新冠疫情期間,是否還能抗住壓力并在極端條件下運轉自如,甚至超負荷運轉,正是張松作為投資人最為看重的。“如何組織員工,尤其是外地和國外員工繼續工作?如何組織上下遊産業鍊,尤其可能在很多原料也供應不上的情況下繼續開展研發?在這種時候,疫情考驗每一個企業,去證明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運轉良好。同時也在考驗每一個投資人,在企業需要的時候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成為企業在壓力環境下想到的第一個人”,張松說。
義翹神州顯然抗住了壓力,并且在壓力中成功“出圈”。 “這家公司本身具有極強的生産工藝和産能,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新冠病毒蛋白和抗體試劑的重要供應商”,張松說。
獨到且高度專業的投資眼光,加之快速的決斷力,清松資本所投資的這家企業一季度的業績實作了大幅上漲,張松也提到了該企業近期很可能會啟動上市。
除此之外,清松資本也對今年的投資計劃作了上調。“我們過去一年投5個左右,今年從過完春節到現在(6月底),已經有3-4個标的接近close了,還有3到5個正在洽談過程中”。張松在電話那頭不緊不慢地分析,“事實上,我們覺得新冠疫情會加速生物醫療企業的發展,尤其是跟疫情相關的産業鍊條中企業的快速成長,最終會導緻行業進一步分化,奠定一些優質企業在行業裡的競争力和影響力。”
顯然,盡管外部經濟周期的變化在給整個資本市場帶來擾動,但這也正是新一代投資人和具有真正競争優勢的企業蓄力、成長的機遇。伴随着行業的洗牌和重塑,一批真正在行業紮根的投資人和具有真正核心競争力的企業正在成為主流。
清松資本給自己的定位是“更具備生物醫療産業思維的财務投資人”。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清松資本的團隊堅持探索醫療産業各細分領域的優質項目,緻力于與創新型生物醫療企業共同成長,深度參與被投企業的發展,深耕生物技術、醫藥、醫療器械、創新型醫療服務以及大健康産業與前沿科技的交叉領域。對于每一個被投企業,清松都樂于向企業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投後賦能,希望能夠陪伴這些優秀的創新型生物醫療企業共同成長。是以張松對基金的投資政策非常清晰,“總體來講,我們會更注重技術驅動型的公司,尤其是有明确的技術壁壘的、有能力成為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克睿基因是另外一個帶着清松資本典型打法的投資案例。這家由CRISPR技術的先行者創辦的轉化型生物科技企業,緻力于解決難治愈惡性良性腫瘤、複雜遺傳性疾病的臨床需求,專注于新型醫藥、分子診斷領域中CRISPR技術原創性應用的開發。“實際上,我本人也是克睿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公司是我們幾個同學和清華的師弟師妹一起創立起來的。我在這個公司裡面會負責一些資本角度的發展戰略問題,我們基金選擇投進去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一略顯特殊的案例,也反過來代表了清松資本在各個被投企業中的位置和定位。在看準的賽道中“親自下場”,參與企業從創立到成長的全過程代表了清松資本除了少數股權投資之外在生物醫療行業中的另一堅定執行的投資政策。
“找到真正的行業龍頭”,這句話行業裡确實有很多人說,但在如何一以貫之地執行上張松有自己的經驗,他說,“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幹了十幾年了,整個醫療領域的産業鍊條,從醫院一直到上遊的醫療器械、醫療耗材、藥品,再往上遊的科研服務等等。每一個細分鍊條中前端的研發驅動到底是什麼,作為投資人一定要足夠的熟悉,這就意味着你得在行業裡做足夠專注和長期的跟蹤,這樣才可能在合适的時間點上以合适的價格投資優質的企業。但話說回來,優質的企業同樣對投資人非常的挑剔,你即便想投對方不一定會答應,你說是吧?”
除了長期跟蹤以外,清松資本在投資效率上表現出色,“按照現在的進展,到今年年底,我們投資的企業大機率會有4家或者5家完成IPO,當然這取決于IPO的速度。 是以,尋找一個真正的行業龍頭這句話,簡單說說容易,但能做到的真的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疫情使得風險投資對醫療行業的重要性以及未來投資的價值更加認可,也将會有更多的資金湧進醫療健康業。随着“金礦”出現,掘金的人也會變多,新的問題随之而來:如何對抗細分領域的估水漲船高?熱潮之下,是否所有的短期需求都會衍生出長線價值?
成功投資的關鍵是對估值體系和成長性的雙重把握。新冠疫情偶然間成就了生物醫療賽道的風口,但同時也要記得,風口的興起從來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在這樣種種不确定性加劇的時代背景下,那些大力投入研發、掌握平台級核心技術的企業,在細分領域裡長期且專注的專業投資人,構築了深厚的安全邊際,也許就足以對抗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不确定性了。
本文轉自<36氪>——36氪V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