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點選螢幕右側或者螢幕底部“+訂閱”,關注我,随時分享機器智能最新行業動态及技術幹貨----------

1、馬斯克相信,在任何規則明确的遊戲中,AI 一定會勝過人類。
2、馬斯克表示,L5 級别的自動駕駛很快就會實作。
3、馬雲認為,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滲透,本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字化,可能會在十年、二十年内就能完成。
“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曆史性的。”阿裡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上如是說。
7 月 9 日至 11 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在滬正式召開,億歐作為官方合作媒體應邀赴會,并第二次見證了馬雲和特斯拉 CEO 馬斯克的精彩發言。
雙馬的碰撞始于 2019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雙方在探讨“機器與人到底誰更聰明?”時,各執一詞,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比最聰明的人還要聰明,機器是人的延伸;而馬雲覺得人類足夠聰明,AI 不是一種威脅。
雙馬像是來自不同的星球,因人工智能而聚首,一方支援人類文明,一方推崇科技智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演了一場“功守道”。
今年受疫情影響,馬雲與馬斯克并未親臨大會現場,而是以視訊的方式分别發表了演講,這與去年二人并肩而坐、侃侃而談“人類 PK 技術,誰是赢家?”的景象大不相同。
但兩位“大牛”的發言仍然妙語連珠、引人深思,猶如隔空對話,俨然是去年對話主題的延續。
經此一“疫”,“雙馬”對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人類,較去年有了新的了解。
馬斯克認為,在圖像識别領域,人工智能會比任何人類做得更好,“在任何規則明确的遊戲中,AI 一定會勝過人類。”
馬斯克今年沒有再談探索星球以外的故事,而将重點落在了特斯拉的業務層面,甚至做起了招工廣告。他坦言,特斯拉正在中國搭建自動駕駛團隊,不是将美國的技術照搬過來,而是注重原創技術的開發。
馬斯克還在本屆大會上透露,特斯拉的L5完全自動駕駛将很快實作。
與馬斯克科技至上的言論不同,馬雲則将更多心思放在“憂慮人類未來”上。“去年我們還在擔心機器會不會取代人,現在最着急的卻是怎樣讓機器盡快取代人。”一年前,馬雲曾與馬斯克讨論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如今,他的話題已經變成了人類該如何生存。
在馬雲看來,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滲透。在疫情期間,網際網路技術幫助人類更好地生活,無論是線上教育、遠端會議還是網絡購物,人類社會的運轉已經離不開數字技術。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馬雲認為,與其擔憂不如擔當,“病毒沒有邊界、不分國家,技術應該抛棄邊界、不分你我。世界早一點團結抱團,人類就會早一天勝利。”
雙馬的談話内容一改去年“天馬行空”的風格,變得務實起來,短短一年後,雙馬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他們的觀點中藏了哪些新的思考?
馬斯克:AI 一定會勝過人類
- 1、馬斯克對特斯拉實作L5級别自動駕駛信心滿滿,并透露公司将在今年完成基本功能。
- 2、馬斯克表示,将更注重特斯拉中國工程開發的原創性,而非把美國的東西照搬過來。
- 3、馬斯克認為,人類本質是由氫元素進化而來,将氫元素放一段時間就會慢慢變成人類。
很高興再次來到這裡,希望今後能夠親自到現場參加大會。
特斯拉自動駕駛在中國進行得非常好,我們正在中國建立相關工程團隊。
我想強調,我們會在中國做很多原創性工程開發,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把美國的東西搬到中國。我們會做很多原創設計和工程的工作,是以,如果你想做工程師話可以考慮加入我們,來特斯拉中國工作。
我對于未來 L5 級别的自動駕駛非常有信心,我認為很快就會實作。在特斯拉,我們非常接近 L5 級别自動駕駛了,我有信心特斯拉将在今年完成 L5 級别的基本功能。
馬斯克視訊截圖/來源:WAIC
我認為,實作L5級别自動駕駛目前不存在大挑戰,但有很多細節的問題。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是要解決這些小問題,然後整合系統,持續解決這些長尾問題。
我們需要有更多現實的場景,沒有什麼比現實場景更複雜。任何模拟場景,都是現實世界複雜性的子集。目前,我們非常專注于應對 L5 級别自動駕駛的細節,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特斯拉現在隻需要改進軟體,就可以實作 L5 級别的自動駕駛。
在感覺層面,以識别物體為例,目前 AI 技術實作了巨大的進展。事實上可以說在專業圖像識别領域,人工智能會比任何人類都做得好,甚至比專家也做得好。問題的實質在于需要多強計算力、多少實踐來訓練計算機,還有圖象訓練系統效率如何。
現在有很多非常先進的 AI,我覺得表現得不太好。不過,未來它會表現得好一點,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遊戲,隻要有明确的遊戲規則,人工智能肯定都會玩得比人類要好。
在開發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晶片時,我們發現市場上沒有成本合理且低功耗的系統。
我們開發了特斯拉的專用晶片,該晶片搭載雙系統完全自動駕駛電腦,具有八位元和加速器用于點積計算。人工智能包含很多點積運算,如果你知道什麼是點積運算的話,就知道點積運算量巨大,這意味着我們的電腦必須做很多點積運算。
幾個月前,我們審慎啟動了晶片第二套系統,充分實作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可能還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
我們還開發了特斯拉訓練系統,以改善對人工智能系統的訓練。這個系統像 FP16 訓練系統,主要受晶片發熱量和通訊限制,我們正在開發新的總線和散熱冷卻系統,用于開發更高效的計算機,進而能更有效處理視訊資料。
特斯拉Model 3/來源:Unsplash
簡而言之,人類就是實體學作用的證據。如果你對宇宙做一個真正實體學意義上的模拟,就是要大量計算。
如果有充足時間,最終會産生覺知,人類便是最佳的證明。如果你了解實體學和宇宙的演化史,便知道宇宙一開始便是誇克電子,很長一段時間是氫元素,之後出現氦和锂元素,重元素在數十億年之後形成,其中一些學會了表達。
人類本質是由氫元素進化而來,将氫元素放一段時間就會慢慢變成人類。大家可能不太贊成這一點。
特斯拉上海工廠進展很順利,我對特斯拉團隊感到無比自豪,期待盡快通路上海超級工廠。他們出色的工作确實讓我深感欣慰,我不知道如何表達,真的非常感謝特斯拉中國團隊。預計未來我們工廠當中會運用更多人工智能和更智能化的軟體。
但我認為工廠真正有效使用人工智能還需要等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将工廠看成複雜的控制論結合體,事實上,所有公司都是如此。
希望明年有機會親自參加這個大會。我很喜歡中國,中國總是給我驚喜,中國有很多既聰明又勤奮的人,中國充滿了正能量,中國人對于未來滿懷期待。我會讓未來成為現實,我期待着回來。
馬雲:與其擔憂,不如擔當
- 1、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
- 2、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
- 3、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
我現在在雲南,很榮幸加入大家的讨論。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曆史性的。第一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我們在上海聚在一起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我們會以這樣的方式繼續探讨。
我記得,去年我們還有人在擔心、在争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現在最着急的卻是怎樣才能讓機器盡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區域,我們千方百計的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沖在最前面。
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是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地發生。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怎麼樣是我們今天可以決定的。
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們不妨把它當做一種來自大自然和未來的信号。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我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
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着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包括馬斯克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而數字革命讓人類有能力向内探索,真正了解自身、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
今天人類對自身的了解仍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隻了解人類大腦不到 10%。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是以制造了很多麻煩和災難。
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目前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
最近看到幾個新聞。由于遊客數量減少,日本奈良鹿少吃了很多零食,腸胃恢複了健康;意大利威尼斯封城之後水更清澈了,我們還可以看到水裡的魚……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闆,人類隻是大自然優選的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随時讓我們下崗。
很多事情對于人類來說沒有錯,但是對大自然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給人類以災難。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隻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演講中的馬雲/來源:人民網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要成長。
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态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
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能”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是對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幾千年來,人類隻是數量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展,但是人類的智慧并沒有增加。
今天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财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資訊處理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時候并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和知識用來加強溝通和合作,有時候還制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了分歧。
人類從來不缺災難,但是災難之後的我們一定要成長,否則我相信未來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
人和人,國家和國家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而且永遠會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不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和分歧。看到了不同,依然能夠放下分歧,學會尊重和欣賞各自的不同,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标志。
阿裡達摩院AI晶片/來源:阿裡達摩院官網
第三、如果過去數字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字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
一位醫學專家用肉眼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片子需要 15-20 分鐘,中國技術人員在很短時間開發出新冠 CT 影像算法,機器判斷一個片子隻需要 20 秒,效率是專家肉眼判斷的 60 倍。
我也聽說,疫情期間有銀行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發放貸款。農民用手機小程式在地圖上劃定自家水稻田,衛星通過遙感識别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銀行用機器預估産量和價值,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
疫情期間用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活下去、讓别人活下去的創新無處不在。我們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的運轉都必須依靠數字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
數字技術的大趨勢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本來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字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内就能完成。這是巨變以後的巨變。技術變革提前并且加速需要我們做好準備,這也是今天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和去年大會所面臨的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今天的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因為病毒沒有邊界、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不分你我。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的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大家早一點開始合作、團結抱團,我們就會早一天勝利。
再次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yqh.aliyun.com/detail/1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