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馬微冰,36氪經授權釋出。
2018年阿裡、騰訊、美團、位元組跳動等網際網路巨頭掀起的“中台熱”,卻在一年後風向突然飄忽。
據報道,浙江省某大型傳統制造企業,啟動了代号為“奔月”的中台項目,總投資額5000萬。結果項目在2019年底被集團叫停,CIO引咎辭職。諸如茅台的中台項目進展不順利、聯想的中台項目成效低等類似案例還有很多,行業甚至出現“中台,我信了你的邪”等唱衰聲音。
但中台真的是一個僞命題嗎?為何萬億體量的阿裡還在維持30%左右的增速?其他企業究竟應該如何借鑒成功經驗,真正享受中台帶來的增長效應?
“中台其實是國内原生的概念,很多技術服務商還沒有真正了解中台。”擁有20餘年資料智能經驗的奇點雲CEO張金銀(花名行在)一語道破。他能夠自信說出這句話,是因為其創辦的資料中台企業奇點雲,是行業内唯一連續兩個季度盈利的資料中台企業。

奇點雲創始人兼CEO 張金銀(花名:行在)
“能解決業務問題的資料中台才是好中台”,在行在看來,中台建設是長效項目,在幫客戶賺錢的同時,自己也要有能力活更久,整個行業才能欣欣向榮。據了解,泛零售領域近50%頭部客戶都選擇了奇點雲來合作資料中台,也是對其深耕行業的認可。
“資料驅動未來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很多傳統企業其實還沒有資料根基。”行在認為,行業正逐漸意識到,資料中台作為DT資料科技時代重要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但如何實作資料驅動還需要深耕。尤其3000萬家傳統企業在網際網路上半場紅利消逝之後,如何利用資料中台成為新的增長引擎,正在成為一門新課題。
2012,資料中台是「核武器」
不同于衆多企業從2018年才開始關注資料中台,8年前,阿裡巴巴便引入了資料戰略。行在作為第一線執行人,完整經曆了其中的波折和點滴風雨,個中滋味,非親曆者不能體會一二。
最初,行在帶領團隊搭建TCIF(淘寶消費者資訊庫)。馬雲曾親自到訪項目組,在觀看了TCIF項目示範後,馬雲直接對他說道:“這是一個核武器。如果這個核武器用得好,就是可以震懾或者能夠打赢戰争。如果用得不好,會産生很大的負面的問題。”
2012年,TCIF整合打通了阿裡各平台應用的消費者資料,形成了底層3000+個标簽,淘寶、天貓、高德等業務的底層資料被打通,阿裡各個業務平台資料實作融會貫通,淘寶也是以擁有了人群定向的個性化推薦功能。
同年,阿裡内部宣布,設立首席資料官(CDO)崗位,由陸兆禧擔任并直接向馬雲彙報。資料成為阿裡内部重要的戰略,從那時起搭建資料平台便成為阿裡所有部門的核心任務,建立統一資料中台的構想期間逐漸成型,掌握阿裡關鍵消費者資料的行在,亦成為阿裡資料中台的先行者。
當時,在阿裡内部,資料中台有兩個應用場景,一個是淘寶(交易平台),一個是阿裡媽媽(營銷平台),阿裡媽媽貢獻了大部分收入。作為阿裡的大資料營銷平台,阿裡媽媽每天有超過50億推廣流量完成超過3億件商品的推廣展現,客戶數、合作媒體數早已是許多平台的千倍萬倍。
最初,阿裡媽媽隻能幫客戶通投一樣的廣告。但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企業看中線上流量管道,對于廣告投放的需求也越來越五花八門,彼時,阿裡媽媽背景資料每天都在呈指數增長,對于精準投放的需求蓬勃生長。
在接入TCIF之後,阿裡媽媽平台廣告系統就實作了從通投到人群定向投放的進化,投放效果更加精準,線上流量轉化率更高。行在描述道,“阿裡的廣告業務營收翻了好幾倍。”
此後的2014年,阿裡資料平台部(内部俗稱CDO)背負着商業化的重擔并入阿裡雲,提升雲計算的資料服務能力,也被寄予了希望——阿裡的資料中台要在整個生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5年之前,阿裡整個的廣告營收隻有300多億,然後到了2019年阿裡巴巴廣告的時候已經到了1745億,百度隻有781億,騰訊是683億。”行在回憶道。
威力和安全并存,是核彈的特征,也是資料的特征。為保證資料安全,阿裡當時成立了首個數字安全委員會,行在任組長。對于組長這個位子,行在的上司說:“你掌握了阿裡巴巴最重要的資料,是以你必須要來當資料安全小組組長。”
每次行在回憶起阿裡利用資料一步步搭建其增長引擎時,都會感覺那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征途。隻是在阿裡之外,資料中台的認識和起步都晚了很多年。
2015,「不接地氣,資料中台就會走彎路」
時間來到2018年,阿裡已經成為新概念“鼻祖”——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家系統地踐行了中台戰略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
馬雲去芬蘭參觀Supercell并提出了中台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但不為人知的是,騰訊以86億美金收購了這家公司,卻并沒有受到啟發做出中台,因為Supercell團隊作戰的組織中台模式,一定需要強大的資料中台和業務中台做支援。
而在基礎性的資料中台上,阿裡的探索也經曆了很多波折,其中經曆了大量認知更新和新的理念落地。行在摸着石頭過河,在阿裡第一次嘗試了用資料中台的理念服務客戶。
2015年,阿裡在國内首次提出資料中台概念,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願景的阿裡巴巴,決心将内部實踐表現非常好的資料能力,建設成面向全社會開放的資料中台。
行在還記得,時任阿裡雲總裁胡曉明(花名孫權)對行在說:“你要帶團隊去創業了。”正是這句話,讓還在襁褓中的阿裡雲大資料平台“數加”團隊搬離了西溪園區,來到雲栖小鎮。
遠離市區的雲栖小鎮,當時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荒涼之地。但數加面臨的最大難題還不是環境艱苦,而是如何定位,如何落地——面向商業社會所有行業提供數字更新服務,這一夢想非常美好,但阿裡巴巴的基因是零售和電商,數加平台在很多行業場景中出現了無法落地的情況。
數加團隊與馬雲的一張老照片
作為“數加”的創始人,行在與客戶交談過程中,深刻體驗到“我們講技術,客戶講場景”,我們比較容易陷入到“技術自嗨”,而客戶則更關心本身的業務痛點。大家各自訴求和需求不合拍,也影響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企業想要有光,其實他需要的是電燈泡,而不是一座發電廠。”行在認為,很多人忽略了業務場景的問題,資料中台理念本身沒問題,重要的是實踐路徑要接地氣,必須要解決資料場景化問題。
不要全行業鋪開,而是紮根行業、場景化解決問題才是資料中台的關鍵。
2016年底選擇創業的行在,将新公司“奇點雲”定位為“AI驅動的資料中台”,優先專注在泛零售行業,再擴充到其他行業。并且不把奇點雲單純地定位為一家技術公司,而是定位為“站在技術和商業交叉點的跨界公司”,技術拓展商業的邊界,商業場景進一步錘煉技術,相輔相成。
“實體商業的核心資料沖突原來并不在于‘有了資料如何用,而在于如何擁有資料’。”行在在采訪中說道。也正是這套刨根問底解決問題的商業路徑,促使奇點雲創造了一個行業奇迹,“我們至今對客戶零傳遞失敗”,這一成績在資料中台行業中得來殊為不易。
在行在看來,合格的資料中台需要滿足三方面需求:資料存儲和計算能力、AI算法模型能力、行業應用能力。
通過資料的中心化,對共性問題抽象出業務的規則,建立資料模型。再從資料原油裡面,通過算法模型提煉出可以使用的汽油。進而建立合适的業務場景,在場景裡面去使用資料,展現資料的價值。
簡單來說資料中台就是,正确的人+正确的工具+正确的事=降本增效,還要加上一個大前提:企業需要完善的資料基礎設施。
2020,「能解決業務問題的資料中台才是好中台」
在2018年天貓“雙11”電商購物節中,阿裡實作了2135億元交易金額,不斷重新整理移動支付、現代物流等産業鍊紀錄,傳統零售實體受到新技術浪潮的巨大沖擊。
面臨沖擊,某零售品牌決心利用中台實作數字化轉型。這個品牌在全國有幾千家門店,年營業額在100億到200億之間。這麼高營業額的企業,年利潤卻僅4億元,奇點雲梳理資料後,發現公司總部背景也隻有300G資料。很多人會困惑,這麼點資料還需要資料中台處理?
在奇點雲看來,擁有數千家店而資料量極小,是因為這家企業隻有貨物庫存資料,卻沒有消費者和門店資料。基于門店場景,奇點雲需要為這個企業做的就是首先補齊消費者和門店資料,即“人”和“場”的資料。
基于店面及周邊資訊、節假日的銷售資料及消費者洞察等資料分析,奇點雲為其提供了一套智能定價模型,讓這個企業在全國的每一家店都能有自己“個性化定制”的定價政策,智能降價,千店千面,因地制宜。在這樣的服務基礎上,這家企業每年大約增加了5000萬淨利潤。
資料中台不僅能幫企業省錢,還能幫企業賺錢,這樣的資料中台自然也能受到客戶的親睐。
某知名全國連鎖家裝商超,在奇點雲的資料分析助力下,從産品研發、供應鍊、營銷、銷售進行會員全域資料化更新。奇點雲基于資料中台,将會員顧客屬性透視,并制定标簽加以分析,進行精準投放,形成資料閉環,最終根據客戶需求達到最佳營銷效果。
據資料統計,該連鎖商超新增客戶标簽200個,客流量提升5%以上,客戶數量達到3000萬+,收入提升5%,并接連3次采用奇點雲的服務。“2019年老客戶的複購占比是64%,客戶增購率在188%。意味着,2019年的新增客戶,在後續一年内簽訂的增購合同額為首次采購合同額的1.88倍。”行在講道。
某國際一線奢侈品品牌,近期也成為奇點雲的客戶。奇點雲出價比競争對手還高70萬,但最終卻是奇點雲成功拿下項目。行在提到:“(這是因為)我們的方案更了解客戶,也更能解決客戶面對的實際問題。”
奇點雲将該奢侈品8個品牌的消費者資料打通,将資料從不同的“煙囪”裡面沉澱出來并打通,做一定的整理之後,統一接入奇點雲的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對這些資料資産進行處理分析,最終反哺商業營運。
能否擁有資料中台助力,成為傳統泛零售企業搶跑的關鍵,而給企業帶來增長的奇點雲,也連續兩個季度實作盈利,實作雙赢,并且拿下了泛零售領域資料中台近半數頭部客戶。
資料中台企業創新格局
IDC的研究顯示,預計到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占比達60%,中國數字經濟占比達65%,數字化将為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價值,資料中台正成為實作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當下中台的發展路徑也分野鮮明,資料中台和技術中台是主流。先是2018年9月,騰訊宣布新成立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SIG)和技術委員會,後者将負責打造技術中台;2018年11月,美團被曝正在打通大衆點評、摩拜等各業務間的資料,建構資料中台;2018年12月,百度調整組織架構,王海峰同時負責基礎技術體系(TG)和AI技術平台體系(AIG)。
在6月9日的阿裡雲峰會上,中台的概念再一次被強調。阿裡雲總裁張建鋒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未來做深基礎、做厚中台、做強生态。
如今,資料中台行業也進入2.0發展新階段,深紮行業成了當下最顯著的特征。奇點雲等資料中台企業已經在零售、金融、政務領域形成完善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行業對AI的應用也進入新階段,利用智能算法預測交易和輔助商業決策,已經對經濟運轉産生了積極影響。
AI驅動的資料中台示意圖
對比國外中台概念,Amazon SageMaker搭建的“中央廚房”,開發者無需自己搭建廚房,隻要自帶食材(訓練資料)就可以開始做菜(訓練模型),還屬于技術中台模式。
從中台領域看,無論是國内的網際網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其産品服務都已經與商業社會深度融合。但相關研究表明,中國目前有超過 80% 的企業仍然處于較為初級的數字化轉型階段。距離中台改變商業社會還需要很長時間,同時中台也還有巨大的進化空間。
“數字化轉型不一定保證成功,但不做數字化未來注定失敗。”IDC中國區總裁霍錦潔在去年9月的對話中談論道,“無論中台領域會出現什麼波折,大趨勢并不會是以而改變”。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live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6-12
本文作者:Tech星球
本文來自:“
36kr”,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