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在去年上映的電影《攀登者》中,演員張譯飾演的登山隊員在1950年中國人首次攀登珠峰時,因為弄丢膠卷,未能在登頂後留下影像證據,讓“中國人登頂珠峰”的事實遭受到西方媒體的懷疑。

60 年後,相似的情節沒有再次上演。5 月 27 日,中國登山隊登頂珠穆朗瑪峰,對珠峰高度重新進行測繪,這是繼1975年、2005年之後,中國測量登山隊第三次開啟測量行動。此前,原國家測繪局測得珠峰高度為8844.43米。

傳統珠峰測高的方式叫“三角大地測量法”,用的是幾何學中“勾股定理”,通過山腳下的定點與珠峰之間的水準距離,再加上與峰頂之間的角度,推算出珠峰高度。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為了精确測量珠峰高度,測量隊員還要動用衛星GPS、氣象探測等技術反複核準資料。是以,從核準資料到最終公布,珠峰的新高度還要 2-3 個月才能面世,

除了再次登峰測高外,中國登山隊員還完成了另一項任務,在珠峰峰頂實作了人類曆史上的首次5G通話。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中國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打出人類第一通 5G 電話。圖檔來源:華為榮耀

能打 5G 電話,意味着珠峰需要 5G 網絡的覆寫,就需要在人迹罕至的珠峰上搭建 5G 基站。4 月中旬,華為聯合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營運商陸續在珠峰開通5G 信号,為了展示 5G 能力,幾家營運商還推出了 5G 直播,24 小時展示珠峰景象。

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 5G 上珠峰的舉動。由于應用場景有限,即使是在一線城市,消費者對 5G 的感覺都不強烈;另外,在海拔 6500 米的珠峰搭建 5G 基站,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項目,低溫、狂風、缺氧……所有不确定因素累積在一起,做這麼一件看似商業回報有限的事情,值嗎?

5G 上珠峰有多難?

在接受 36 氪視訊連線采訪時,華為拉薩傳遞與服務業務部主任工程師張勇正在海拔5200 米的珠峰大學營,進行基站産品的最後傳遞,這些裝置即将運往6500 米處的前進營,那裡是普通人能夠抵達珠峰的最後一站,再往上,就是 8300 米高度的沖鋒營。

由于珠峰信号不好,加之狂風大作,張勇的耳機中一直持續着呼嘯的風聲,“天氣突然不好了”,張勇說,又簡單介紹了幾句,連線便由張勇的同僚接管。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張勇在珠峰上與 36 氪連線采訪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搭建 5G 基站,運輸、低溫、狂風、高原反應,成為擺在華為工程師面前的四大難題。

5200 米珠峰大學營,是車輛能夠到達的最高距離,一旦離開大學營往上走,所有東西都要依靠人背和牛馱,一頭牦牛的配重為 40 公斤,而搭建 5G 基站,需要的物資多達 8 噸。

“很多裝置其實是超過40 公斤的,比如光纖一般是 500 公斤,又不能截斷運輸,隻能分成一卷卷,再由多頭牛和多個人協同起來背上去。”華為拉薩傳遞與服務業務部部長王波對 36 氪說,由于運輸難度過大,有一頭牦牛中途被累死,還有一頭牦牛把發電機摔了下來。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牦牛将 5G 裝置送往珠峰海報 6500 米處。圖檔來源:華為

低溫和狂風是對基站裝置安裝環節的兩大考驗。華為在珠峰 5G 網絡中采用了 5G AAU(極簡站點)裝置,重量隻有 30 公斤,在業内屬于最輕,可以在零下 40 度的天氣下正常運轉,但在安裝過程中,基站的搭建需要光纖焊接(俗稱“熔纖”)完成,低溫就帶來了難題。

“零下 30 度的時候,光纖一掰就斷了,而且是裡面斷了,外面的膠皮還完好。怎麼辦呢?隻能先放在陽光底下曬太陽,或者在帳篷裡點上暖燈,等溫度高起來再開始熔纖。”王波說到。

王波已經在華為工作了 12 年,但在珠峰上,每一次操作都是新的經驗。由于珠峰上風力極大,基站底座又因為考慮環保,不能用水泥澆築,固定基站四周的抱杆就需要壓低重心,同時把基站底座設計出更大的空間,友善将石頭鋪在上面,增加重量防止被風吹倒。

為了防風,華為工程師還需要盡量減小5G基站體積,他們在業内首次将射頻裝置 RRU 與 5G 基站 AAU 分離,把RRU搬進了機房,再将兩者用光纜相連,這種将裝置子產品化、小型化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室外的5G基站體積。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類首次撥出5G電話

華為 5G 極簡基站。圖檔來源:華為

如果說自然環境的客觀難題還能想出解決的辦法,那工程師面臨的身體考驗,隻能用意志去抗衡。

不是所有人都有登上珠峰的資格,王波告訴 36 氪,華為有近 30 名員工報名珠峰項目,但經過年齡、體能篩選後,隻有 12 位可以到大學營,最終隻有 6 位可以登上 6500 米的高度,完成最後的基站搭建。

從 5200 米大學營到 6500 米,雖然海拔相差一公裡,但進入高海拔區域後,每隔幾百米都需要身體重新适應。

“以前看一些高海拔地區的生存紀錄片,以為(高原反應)多少有點演繹成分,上去才發現完全是真實的。”王波說,他的一位同僚在海拔5800 米處出現了頭暈、咳嗽的症狀,“幾個小時内就不行了”,随後立刻被送往海拔 4000 米的日喀則,因為救治及時沒有出現昏迷,否則會發展為腦水腫,進而成為植物人。

王波最怕兩種缺氧的狀況:一種是爬坡時的咳嗽,“會根本止不住,肺都要咳出來,就是喝水的時候嗆到的感覺”;一種是晚上睡覺,會突然感覺到窒息後猛地坐起來,“這是你身體的器官告訴你,你‘溺水’了。”

“我們晚上必須要兩個人一起睡,能互相有個照應,聽到同僚的呼噜聲才能安心。”王波說。

不掙錢,為什麼還做?

5 月 4 日,華為聯合中國移動宣布在珠峰 6500 米處完成5G 基站的搭建,27 日,中國登山隊在登頂珠峰後,用榮耀手機打出了人類史上第一則 5G 通話,還在不同海拔測試了網速,這意味着5G信号已全程覆寫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及珠峰峰頂。

為了這通5G電話,華為有近 20 名員工在珠峰待了 46 天,總籌備時長達近半年。

這筆投入幾乎看不見商業回報。珠峰人迹罕至,每年隻允許接待 300 人登山,若從5G 用量上來看,不論是華為還是營運商,收入不過是滄海一粟。

對于 5G 上珠峰的目的,任正非早有回應。2019 年,在被問及當國中國移動與華為聯合在珠峰建設4G基站時,任正非說:珠穆朗瑪峰上沒幾個人,能賺什麼錢?但可能有網絡就能挽救登山者的生命。

在基站開通之前,珠峰大學營信号極差,隻有在天氣晴朗時搜到一兩格信号,如果雲層很厚,手機就完全打不出電話。由于交通閉塞、天氣情況複雜,曾有多位登山者命隕珠峰。2015 年 4 月,在尼泊爾8.1級地震引發的雪崩中,珠峰大學營有多名登山者死亡,包括33歲的谷歌“隐私與安全”團隊主管弗雷丁堡。

為了将信号鋪滿珠峰,華為從 2007 年就聯合中移動開展 GSM(俗稱 2G)網絡覆寫工程;2012 年,在海拔 5300 米的中國境内大學營部署 3G 基站;2013年,完成4G基站部署;2019年,5G基站也被搬了上去。

對于華為來說,珠峰也是5G 技術的天然練兵場。

此次華為将 5G 基站搭建在了珠峰海拔 6500 處,可距離最高峰 8400 米仍有 5.6 公裡的直線距離,這意味着五公裡外的基站要将信号對準峰頂。如果因為風大等原因稍有偏差,5G 信号就無法覆寫珠峰最高處。“你就把信号了解為一顆子彈,我們要朝峰頂去瞄準。”王波對 36 氪說。

為此,華為在 5G 基站中采用了一種名為“Massive MIMO”的算法産品,使得發射出的信号波瓣更窄,但信号增益更強,也更适合山頂場景的信号接收。

珠峰項目帶來的影響力,與 5G 技術上的積累,有助于華為在全球的 5G 競争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此前,華為已宣布獲得科威特、阿曼、印度尼西亞、突尼西亞、馬爾代夫等國家的5G訂單,共計在全球已獲得 96份5G商用合同。

但随着 5G 競賽在全球加劇,加上近期國際形式的不确定性,華為在個别市場也遭遇到挑戰。

今年 6 月初,加拿大最大的兩家通信公司貝爾、Telus宣布,将與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合作搭建 5G 通信網絡,而華為無緣參與該項目;另外,英國政府預計将在 7 月底前發表回報,做出有關華為能否繼續作為 5G 裝置供應商的決定。

華為需要更多籌碼赢得海外市場的 5G 訂單。

(我是 36 氪資深作者蘇建勳,關注5G、雲計算、AI、智能硬體,歡迎與我交流,我的微信是 jason907,添加請備注公司、職務、姓名。)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6-08

本文作者:蘇建勳

本文來自:“

36kr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