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雲計算擁有彈性擴充的特性,所謂的彈性,即雲端的可用資源能夠随着使用者的需求而靈活變化、自由升降,在業務高峰或低谷期,均能比對适量的資源,既不捉襟見肘、也不過分浪費。彈性雲伺服器,簡單地說,是指運作在雲計算環境中的虛拟伺服器,支援使用者自由排程計算資源,不受傳統硬體裝置的限制。
彈性雲伺服器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支援使用者随時線上對伺服器的記憶體、系統盤和帶寬進行靈活調整;憑借叢集部署的成本優勢,極大程度降低了IT部署與業務運維成本;由于服務分散在多台主機、甚至多個機房,是以不容易徹底當機,抗災容錯能力強,能夠確定長時間線上,讓網站運作更加安全、可靠。一般來說,雲伺服器的“彈性”,主要展現在資源調用的彈性,計費方式的彈性,以及業務管理的彈性等幾個方面。
資源調用的彈性
這裡的“彈性”是相對傳統伺服器而言,傳統IT環境下,使用者很難做到對單個伺服器進行配置變更。通常情況下,購買的伺服器會一直保持原樣,在3-5年的折舊期内,伺服器的配置基本不會發生變化。但客戶購買雲伺服器後,則可以随着業務量的增減及時調整、變更伺服器配置,這是傳統IDC所無法實作的。
計費方式的彈性
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大多面臨技術人員不足、營運成本有限等問題,如果繼續購買/租用大量伺服器資源,既會造成運維跟不上也會讓更多資源閑置;而購買雲伺服器,僅為自己需要使用的資源(網絡、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等)付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優化了營運成本。
業務管理的彈性
為從容應對流量的“高峰”和“低谷”,雲伺服器還須具備臨時變通、自由伸縮的能力。比如雙十一、新年大促、周年慶期間,往往會出現使用者通路的暴漲,但在平時伺服器配置完全夠用,不想買多了浪費,就可以按天對伺服器進行臨時更新,擴容CPU、記憶體或網絡帶寬,直至順利度過高峰通路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