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作者 | 玉伯

前端工程師如何成長?如何管理前端團隊?如何打造團隊文化?近日,螞蟻研究員兼體驗技術部負責人玉伯,在螞蟻内部技術人的成長公開課上,分享了他的人生願景和心路曆程。

玉伯,螞蟻研究員,體驗技術部負責人。2008年加入淘寶,2012年開始在支付寶緻力于設計語言 Ant Design、資料可視化 AntV、知識協同語雀等領域的工作。目前一心打造服務于螞蟻金服及業界的一流技術與産品。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議題,是如何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簡單自由有愛是體驗技術部的團隊文化,同時也是我個人的人生願景。我一直會去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究竟要活成什麼樣?這幾年我找到的一個答案,就是去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人。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幾個詞的一些了解,以及背後的一些心路曆程。

做一個簡單的技術人

簡單,對我來說有些特殊的含義。

我從開始做前端到現在已經有13年。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做技術時,追求的就是保持簡單,追求技術的簡單性,也追求做技術時心态的簡單性。

在很多圈,包括技術圈,都有鄙視鍊的存在,比如說做Java的可能看不起做前端的,做前端的可能看不起做測試的,做産品的可能看不起做技術的,做營運的覺得産品都是為業務打工的。在這個鄙視鍊裡,很多崗位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會有職業上的困惑。

我知道很多前端同學,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前端職業發展的天花闆在什麼地方?我究竟應該做幾年前端?臨近 35 歲要不要轉型?很多同學都會有疑惑。但在這幾年的工作經曆裡,我覺得其實每個崗位都很重要。我印象中逍遙子說過一句話,他說在公司裡面,如果一個崗位不重要的話,其實早就取消了。每一位前端同學,每一位技術崗位的同學,職業上的困惑往往源自心态,要想在某個領域做到好,心态一定要保持簡單,這一點很關鍵。

我經曆過從前端轉Java,在做前端之前我是寫C++的。在轉行過程中,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工作能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态,能夠讓自己開心、有成就感、有價值感。然後我會發現在做前端寫界面時,在做人機互動實作時,自己會沒日沒夜地去寫代碼,最終調試産出後很有喜悅感。隻要一個崗位能夠帶給自己這種心流和喜悅感,那這個崗位對自己來說,就是很重要的。其實沒必要去做很多橫向比較。

比如說現在AI很火,算法很火,是不是我們都要去轉型做人工智能?如果AI這一塊确實能讓你感覺到心流狀态,能持續興奮,去做就好。但如果隻是為了去趁一個熱點,那千萬别去做。每一個崗位都很重要,不必去做比較。踢足球跟打籃球誰更重要?并不存在這種比較,每個人都很重要。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個點。

後來我就持續去做前端了。我自己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做技術,一定要保持真實不裝,用專業說話。我之前做SeaJS、KISSY、AntDesign等技術項目時,和團隊同學會有不少争執,開源項目裡,遠端異步吵架更是家常便飯。

在這些争吵裡,技術人都很簡單,不看層級不看誰長得黑,隻看誰在專業上能說服大家。堅持用專業說話,很多事情都會變得簡單。現在挺懷念做技術時這種專業上的簡單讨論,比如性能哪個方案好,通過資料來看,有一說一,非常簡單有效。

現在做産品,我們也在嘗試用專業說話,任何人都可以反駁我,但要從專業上說服我,還可以和我賭,我賭輸了,就給大家發紅包,賭赢了,也是我給大家發紅包,鼓勵專業上的深入思考,敢于争辯,任何據理力争的探讨,都是對團隊有益的,最怕的是沉默。

做技術時,還會強調一點,要靜水深流,很多領域都是要花長時間去做的。舉個例子,像資料可視化,我們做G2和AntV是14年開始做,直到18年的時候,才初步有一些感覺出來。這之前的3年多時間,是一定要靜下心來去做的。靜水深流,很大程度上需要你的真熱愛。

做資料可視化時,我當時是很興奮的。蕭慶有推薦一本書給我,《The Grammar ofGraphics》,這是圖形文法的一本書。我們之前寫的圖表,餅圖、柱狀圖、趨勢圖等,都是一圖一表。如果有一種圖形文法,讓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直角坐标或極坐标,再通過可視通道映射,把不同的資料,映射到不同的可視通道裡,就可以生成出不一樣的圖表出來。這種靈活性,用傳統的 ECharts等圖表類庫是感受不到的。一旦感受到,就會非常興奮。

但真要實作 G2 圖形文法,需要我們能靜下心來,花很長時間去閱讀文獻,去鑽研,小到一個布局算法的實作,可能就是好幾周的時間。真正花很長時間,深入去做,才會有些産出。

靜水深流的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如何接地氣。所謂接地氣就是如何跟業務銜接上,如果你做了很多專業研究,最終在業務上不能落地,那肯定有問題。一定要兩手都要抓,一手要在專業上不斷靜水深流,一手要在業務上不斷找落腳點。

我們常說,“此時此刻,非我莫屬”,這個說法有個背面,是“每時每刻,做好自己”,堅持每時每刻做好自己,會讓工作和生活都很簡單。最近支付寶在使用者體驗上被很多使用者吐槽,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意見。作為技術,我們在吐完槽後,更重要的也許是去嘗試推動解決技術能解決的問題。

“此時此刻,非我莫屬”,更多強調的并不是态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怎麼提升各方面的專業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并不需要你主動去說“此時此刻,非我莫屬”,而是要讓你的能力能讓别人看到,因為你的能力而被選中去做,才叫“此時此刻,非我莫屬”。要被選中,一定需要長時間積累提高專業能力,這樣别人才能夠認可你,才會有被選中的機會。

做一個自由的産品人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第二點談到自由,我會着重講下做産品的一些感受和經驗。我的一個夢想是希望做一個自由的産品人。怎麼才能在做産品時,擁有自由的狀态呢?

大家常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是很好的一個價值倡導。但對我來說,一開始挺困惑的。國小學數學,勾股定律非常吸引我,居然就是勾三股四玄五,它在歐氏幾何裡是一個不變的規律。大學研究所學生期間我是學實體的,實體學非常注重的一點,就是尋找萬事萬物的規律,這些規律裡也有很多不變的東西,比如普朗克常數、光速等實體常量。為什麼不變?這中間的實體诠釋,非常美妙。“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我的了解裡,背後還有一句話,叫做“萬變之中,不變至美”。當我開始做産品,發現這句話非常管用。

舉個例子,語雀裡面的不變,是始終在知識領域,一直專注在知識的創作與交流上。做産品經常需要面對各種變化,這時尋找到不變的初心或定位,對産品的長遠發展非常重要。這需要刻意鍛煉自己在産品上的宏觀眼力,能判斷産品處于什麼樣的大趨勢下,核心的差異化競争優勢在哪。

幾年前,公司用Confluence或Wiki管理文檔,也能用,選擇做語雀,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看見了Confluence的痛點,它不能跟上公司的變化,Confluence裡很多文檔,是跟随組織結構的,但組織結構在阿裡經常快速變化,很容易導緻Confluence上的文檔被不斷抛棄,停滞更新,很容易帶來知識的荒島化和孤島化。

在這種背景下去做語雀,采用團隊+知識庫的模型,不綁定組織結構,讓知識盡可能扁平化、盡可能開放,就能讓語雀上的文檔更有生命力,這是語雀在知識管理領域很核心的一個差異化競争優勢。同時不斷提升文檔的創作體驗,讓優勢更具優勢,并努力想辦法讓知識能流動起來,這是語雀裡的關鍵點。文檔的創作體驗與知識的流動性,是語雀裡面非常關鍵的不變點。當把這些不變點給抓住時,很多産品上的功能決策,就會變簡單很多。

做産品過程中,光有眼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手力。手力是方法論,是術,是具體怎麼去做。比如如何做使用者體驗地圖,如何做具體的産品決策。俞軍有一本書很不錯,叫《産品方法論》,它裡面有個概念是:使用者是需求的集合。我們做一個産品,要去把握每個功能背後,究竟在滿足什麼使用者什麼場景下的什麼具體需求,要去看這些需求有沒有共性,這個共性的需求集合,構成的才是一種使用者。使用者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抽象。當你把這層抽象找到之後,你才能找到産品的真正使用者。有非常多的手力,需要我們不斷去學,去實踐,然後才能掌握。

做産品過程中,還有很重要一點是心力。很多産品功能點做上去之後,可能要花很長時間使用者才會用起來,并不是上線之後,馬上就會有很多使用者喜歡。如果剛開始一兩周,資料不好看,就把它給斃掉的話,很多東西是做不出來的。技術産品領域,資料更多是一種輔助決策,你可以去參考它,但千萬别迷信它,特别是在産品早期階段。根據資料去做的産品功能,能讓産品血肉豐滿。但産品的靈魂,往往來自那些不根據資料、還堅持去做的産品功能。

做産品過程中還有一點,是往前一步,不給自己設限。做語雀,最大的一個感觸,是啥都得做。最開始我是半個PD,然後很快變成了客服,同時還需要兼做營運,還需要去承擔BD的工作,因為沒有BD,隻能逼着自己去做,一切為了産品往前跑。開心的是,每次跟使用者的各種碰撞,在和使用者一起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很多好的産品想法就湧現出來。經曆時的各種苦逼,回憶起來卻是幸福的。

萬變之中,不變至美,找到産品中的不變點,很多事情就變簡單了。同時不斷逼自己去提升産品上的眼力、手力和心力,不給自己受限,随着這些能力的提高,我相信,做一個自由的産品人,就不會是太遙遠的夢。

做一個有愛的活人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最後我想說一說“認真生活,快樂工作”。我曾經是個工作狂,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第一反應是為什麼詞語錯位了。馬總非常厲害,故意把認真和快樂反了一下,讓認真去搭生活,讓快樂去搭工作。

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中認真,但在生活中不認真。比如回到家裡,陪小孩陪家人的時候,很容易松懈不在狀态。後來我覺得不對,生活真的需要去認真對待的。現在我都會盡量早點回家,趕在小孩睡覺前能到家,盡量能花半個小時沉下心來,在陪伴小孩時,努力去做到把小孩看成整個全世界。很開心的是,真正這麼去做後,哪怕每天隻有半小時,也會發現小孩跟自己的互動多了很多,而且從這種互動中,父子彼此都能成長和收獲。

快樂工作我隻說一點。對我來說,快樂工作的核心是眼睛裡要有光芒,你對自己的工作要有足夠的熱愛。我經常會問團隊同學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對所做的事情,眼睛裡是有光芒的,你内心是不是真的很期待去做。這句話能激發一些同學,同時也是把雙刃劍,會殺傷一些同學。有些同學聽完這句話後,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目前工作好像挺枯燥的,然後選擇轉崗或離職。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情,真正有深入思考後,意識到目前的工作對自己來說是很枯燥的,是沒有激情的,有這種觸動後再選擇轉崗或者離職,長遠來看對這個同學是更好的,對團隊也是更好的。自己究竟為什麼東西而癡狂,内心激情在哪,想清楚後,個體或團隊的戰鬥力是很不一樣的。這能讓個體和團隊都能變得更好。

還有一句話,是去年的一個分享,“全情投入,守正出奇,願等花開”,這個就不多說了,講的是心态的定力,以及政策上的取舍。分享我最近的釘釘簽名檔,我改成了“關心、用心、靜心”。關心非常關鍵,無論剛才說對生活的認真,對家人的關注,還是工作中對同學的關注,都很重要。很多團隊的管理問題,我覺得都是leader對團隊本身不夠關心導緻。年初或年中目标設定完成之後,等幾個月後去看結果,這樣是不行的,日常的過程管理更關鍵。生活中關心家人,工作中關心同學,朋友中關心好朋友,這是一個基本功,非常關鍵。

關心是第一步,很多事情還需要真正用心去做,同時願意花時間去靜心等一些結果。我們團隊有句土話叫做“要快但不要急”。很多項目疊代,都希望能夠盡快上線,包括我們做産品也希望能盡快拿到結果,但一定不能着急,很多東西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的。比如做雲鳳蝶,雲鳳蝶是一個企業級低代碼研發平台,我們從17年開始投入,做過幾次轉型,一直到去年年底,我們在低代碼領域才有一些真正的應用上來,才開始看到一些希望。用心去做,靜心去等,這樣關心才有效。

關心于人,用心于事,靜心于己,我覺得能做到這三點的人,就是一個有愛的人。做一個有愛的活人,讓自己始終處于活着的狀态,希望自己能努力去做到。

體驗技術部的團隊文化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前面這幾點,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在技術上做個簡單人,在産品上做個自由人,在生活過程中能學會去愛。在2014年起,也在逐漸把“簡單、自由、有愛”倡導為整個體驗技術部的團隊文化。

簡單自由有愛是三枚硬币。簡單是枚硬币的話,正面是簡單,反面則是專業。因為隻有足夠專業,才能夠保持簡單性,不夠專業時,很多事情都會變複雜。

自由的背面是責任。光追求自由,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是不行的。足夠有責任心去擔當,這樣去做事情,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感。

有愛也是一樣,背後要有很強的行動力。公司做公益,光嘴巴上說是不行的,哪怕一年抽出三個小時真正做一次公益,才是真正的做公益。

我最近有做一個公益,是幫助小區的保安,在小區人員進出的地方幫忙測體溫和看健康碼。我在小區門口站了4個多小時,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保安的生活遠遠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枯燥,同時很驚訝發現支付寶的使用者打開健康碼有将近十幾種方式,有些打開健康碼的方式,我壓根就想不到。比如很多人打開健康碼,是通過中間那個banner廣告,還有一個高中生給我看的是一張圖檔。後來發現給我看圖檔的還不隻一個人,累計有四五個人給我看圖檔。有這個實際的體感後,就能很快了解,為什麼健康碼後續把時間給加上去。同時還會發現,有一些老人家沒有智能機,這可怎麼用健康碼?估計大家如果沒去接觸,光憑想象是永遠猜不出來的。沒有智能機的老人家,是找小區開個單子,每天蓋章來證明。

無論做公益還是做其他,一定要自己真正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

“簡單、自由、有愛”和“專業、責任、行動”,形成了體驗技術部的亞文化。我們日常還會沉澱一些團隊的土話,比如,“不要在毛坯房裡雕花”,這是去年很強調的。因為在體驗技術部,主要人群是設計和前端,我們身上有個特點,就是比較關注細節。這個特點,有時是個好事,可以讓我們把東西做到極緻,但同時在很多情況下,也會變成一個缺點。比如有設計師轉做産品時,很容易去抓邊角料,抓各種細節,但這些細節帶來的成本效益并不高。是以我們就會一直強調如果目前産品是個毛坯房的話,一定不要去雕花。我們真正要雕花的地方,應該是我們想清楚的一些關鍵主流程,在這些關鍵主流程上,可以花大力氣去精心打磨,其他更多地方,該放則放,大膽取舍,才是更好的選擇。

說了很多,最最關鍵的,是内心真的要去believe,要去相信。帶着相信去瘋狂做到時,往往真的就會往你想的方向發展。

【非常問答】Q&A環節

前端學習最重要的是什麼?

玉伯:這個問題我說兩個點。第一我覺得要保持學習的欲望、要保有好奇心,能持續不斷對一些東西感興趣,不斷去往前學。還有一點,是在學的過程中,要去抓住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說CSS的學習,很多前端同學可能都已經不太會CSS了,但是真的要去學CSS,要知道它最最核心的是盒模型、布局、層疊等原理,你要從一個更高的次元,去建立自己的了解。有了這些了解後,往往就可以四兩撥千金,可以把整個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建好之後,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學一個新東西,還是隻是學老方法的一個優化。

如何長期持續保持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如何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加入團隊?

玉伯:我覺得非常簡單的一招,叫做用事情去吸引人。團隊做的事情一定要足夠去吸引到對方的加入,讓他認可這件事情,去為這件事情而瘋狂。比如說Ant Design,這是一種設計語言,我們要做成全球一流的,認可這個方向并感興趣的人就會被吸引過來。做語雀也是這樣。在我心目中,語雀要做成新一代Office。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從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的Word、Excel、PPT,一直延續到現在。一個Word文檔究竟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什麼,是否環境已發生變化,是否有新的解法。根據這個思路去思考,你會發現Office現有的Word是面向列印機設計的,如今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列印需求急劇下降,我們并不需要分頁,很多面向A4紙列印的産品功能是可以簡化的。這個大趨勢下,我們其實有機會去重新定義什麼是一份新型的Word文檔。這個文檔可以跟傳統文檔不一樣,傳統Word文檔是靜态的,新的文檔可以基于網際網路Web技術讓整個文檔活起來。當真正把這些東西想清楚後,去找到相應的同學去聊的過程中,感興趣的對方,往往眼睛裡就會有光芒,這就是團隊的吸引力。對已有團隊來說,有希望有前景的的事情,就是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在,對内心有相信的團隊同學來說,工作就不是簡單一份工作了,而是為了内心的相信在做事。

中國的産品設計和西方的差别很大。如何去走向全球,做到像FaceBook那種全球流行的設計?

玉伯:這個問題我其實沒想過,我目前更多想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全球化的設計為什麼在中國推行不下去。适合中國的設計究竟應該怎樣。有一個例子挺好玩。

在企業級IM裡面,國外有一款産品很流行,叫Slack。當時釘釘也考慮過要不要做成Slack的樣子,但是後來釘釘還是選擇不往Slack的方式去做,而是借鑒了微信,采用了中國人更熟悉的産品形态,釘釘群的形态,讓釘釘變得更接近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我覺得更好的全球化應該是本地化,要回歸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使用者群體,他們的使用者習慣可能真的是不一樣的。

之前聽國際的一個同僚分享,談中國的紅包,在東南亞有些地區不能用紅包,要變成綠包或者是白包,因為當地文化對紅色的了解不像我們一樣覺得是喜慶的,喜慶的是白色或者綠色。

面向不同人群,也是一種“本地化”。比如說面向技術人員的産品應該怎麼設計,和面向設計師的會很不同。像VSCode是面向程式員的,就很強調快捷鍵,很強調效率,甚至可以形成整個IDE領域的一整套體系化設計。産品的本地化設計,核心還是要回到使用者本身習慣去看問題。

玉伯:做一個簡單自由有愛的技術人

關注「Alibaba F2E」

把握阿裡巴巴前端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