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以水墨為材質進行創作的代表,彭薇憑借紮實的傳統功底、中國水墨的表現手段和獨特的私人目光,将古代藝術資源與當下連接配接,與世界文明遺産對話,尋求過去與現在間的平衡。她以獨有的角度和方式試圖消解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當代、公共性與私密性二進制對立的觀念。

她的筆觸,東西兼顧,風格鮮明,石頭、長袍、繡鞋、女體,當代又傳統,透着古韻,顯露着一絲絲勃勃生機。在她的畫中,常常以古代女子的形象,表現出當代女性的困境與遭遇,從最深處透着一股反叛和桀骜。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彭薇,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其作品先後被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波斯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香港藝術博物館、M+美術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瑞士Sigg Collection、法國DSL Collection、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不久前,彭薇将自己最新的創作《我們都需要故事》系列繪畫與動畫作品帶到上海明珠美術館,在“想象的相遇——《神曲》對話《山海經》”展上與藝術愛好者們相遇。《我們都需要故事》延續了彭薇對叙事的着迷。這個系列作品借鑒于敦煌壁畫第61窟的圖式,是使用多元度、多媒介叙事的新嘗試。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彭薇調侃自己一直在和故事“打架”。2017年,她創作了《七個夜晚》,講述了七個不同的院落空間在一個夜晚同時發生的不同故事。彭薇将這七個院落空間并置起來,故事在空間的并置部署中鋪展。如果說《七個夜晚》系列是在講述平行空間的故事,那麼,《我們都需要故事》則是企圖探求縱向空間和橫向空間疊加的叙事方式。

或許你很難想象,曾經,彭薇也對繪畫裡的故事情節不以為然,甚至至今都不喜歡回答“這件作品有什麼故事”之類的問題。然而現在,對于“叙事”這件事,她幾乎到了癡迷的狀态,尤其是最近幾年,她對“叙事”産生了不同的想法,在創作中愈發感受到“叙事”的重要性,由此,她給自己的新系列作品取名為《我們都需要故事》,直抒胸臆。“作品的名字源自于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裡提到的一句話,‘人類都需要大故事,我們都需要大故事’,我想借由作品去講那些很難講清楚的事,進而展現人們複雜多變的感受。”在彭薇看來,随着年齡的變化和時間的遷移,我們對于周圍事物的看法,對精神層面的某些向往,都在發生着潛移默化的改變。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在這個系列中,無論動畫還是繪畫,當藝術家一筆一畫地編織,讓故事和繪畫融為一體時,種種的糾葛、信任、依賴、愛恨、别離、生老病死……一一呈現,那些令人失落、憤怒、難過或是愉快的事,古往今來,貌似相同,又那麼不相同。彭薇通過講述不同的故事,借用真實的或者想象的東西來構架繪畫的内容,或許借用藝術或文學的虛構才能體會不明的真實。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作品由若幹“塔”空間裡層層遞進的故事組成,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形式。比如小幅繪畫和動畫,它們既似“塔”的故事的延伸,又似高塔壘砌之後的分解與拆離。塔裡面每一層都有遞進的故事或者不遞進的或者平行的故事。

彭薇對“塔”的概念迷戀已久。舍利塔、巴别塔、倫敦塔、象牙塔,金子塔、雷峰塔……每一個塔都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象征意義,但對于藝術家而言,它似一個圖式,一個對于講故事來說非常有效的圖式。塔是空間的疊加、故事的疊加,抑或是欲望的疊加、精神向度的疊加。在逐層向上的塔的空間中,現實、夢境、神話傳說、聖經或佛教故事、人對生的感念或者對死亡的想象……有如碎片,被重構、拼合。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每一個“塔”空間裡似乎都在講述不同的故事,叙述的故事或許跟藝術家本人有關,跟很多人都有關,是以它不太講得清楚,比如生老病死,比如情感,同時它又可以非常具體,比如某些人在吵架、吃飯、送信,或者睡着了、着火了……一個個看似微小的細節最終構成了一個宏大的叙事。

相較于以往的創作形式,對首次嘗試動畫創作的彭薇而言,挑戰可謂無處不在。做叙事性繪畫,更像是導演在編劇本一樣,要組合所有的想法、元素。“以前畫山水、畫石頭、畫衣服,當你找到一個圖示,架構這些作品時沒有那麼費勁,但是當你要叙述時,要把一些不合理的叙述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就像導演和編劇,需要一個腳本。因為動畫有時間性,影像是時間性的藝術,你就可以呈現繪畫的過程,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發生這個結果。當你要把大場面、小場面組織在一張畫面的時候,要把故事串聯起來,合乎邏輯的同時又能打動人,這并非易事。當我在中國的敦煌、意大利看到那些偉大的壁畫,我恍然大悟。這些壁畫告訴我,一個有極高的才能藝術家,可以把不合理的故事因為畫面而變成合理。繪畫與故事在這一刻變得不可分離,讓你産生一種強烈的情緒和代入感。” 彭薇解釋道,“做動畫,更像是去呈現繪畫構思的過程,也像是繪畫完成後想象延伸,從空間的作品到時間的作品的轉化,對我來說既好玩又很難。”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彭薇的父親是著名的國畫家彭先誠,自她憶事起,就開始和父親學習繪畫。她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天晚上坐在畫案前畫畫的背影。談及父親對自己最大的影響,彭薇想了想答道:“應該是做一件事的态度。在我們家,畫畫是生活裡的一部分。父親是畫癡,他的創作不帶任何功利性,甚至覺得辦展覽也是幹擾,簡單地畫畫就能給他帶來最大的快樂,成為他日複一日最開心的日常。”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好事成雙》系列

從幾厘米的小畫到幾十米的卷軸,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彭薇的創作載體,她總是可以用自己的辦法畫出來。這就是她獨特的藝術語言,從平面到立體,從畫石頭、山水到畫衣服、鞋子,再到《遙遠的信件》和《七個夜晚》等系列,一個系列接着一個系列,沒有一刻停止過創作。她的作品中的叙事性是一種從隐到顯的過程,帶有自我審視式的提問和反思。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七個夜晚》系列

2007年,她曾有一段時間沉浸在做紙塑的快樂中,“那段時間特别想要跳脫平面的 ‘禁锢’,找些有新意且困難的事來做。很偶然地,我撿到兩個舊模特,放在家裡大半年後,突然發現可以把宣紙一層層地糊在上面,畫完以後揭下來,漸漸地就形成了一個堅硬的紙殼,太好玩了,于是便一發不可收拾。”彭薇給它們取名為《脫殼》,寓意金蟬脫殼。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紙塑 系列

每個階段的作品對她來說都意義重大,至今,她仍然保留着自己最早的一件作品,“這是我創作的開始,就像我們會留着自己的嬰兒時期的照片一樣。每個系列我自己都會留幾件,因為這些作品凝結了我的時間,它們聚在一起時,拼湊出我的人生軌迹。”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故事新編》展覽現場

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一直貫穿着彭薇創作的主線。2017年初,彭薇無意間看到一本明代呂坤些的《閨範》,集合了曆史上關于女性道德典範的故事,書中的人物和她平常在古畫中看到的那些侍女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插圖的畫面讓她震驚,憤怒、悲傷的情緒充斥在畫面中,“我當時心想,這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狀況,呈現了一個大的曆史背景,這些東西或許是隐藏在美術史背後的東西,特别有意思。”彭薇分享道。于是,《故事新編》誕生。在長達50米的《故事新編》中,她用畫筆把這些女性從古代的語境中剝離出來、放大,用黑白水墨的寫意方法呈現古代女性生活不為人知的一面。她們孑然地站立在白紙上,但每個人的背後都隐藏着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常常有人刻意強調“女性藝術家”這個身份,但彭薇不會被這個标簽所束縛,也不會刻意為用藝術的形式“發聲”,她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隻做那些因為生活變化而感悟的創作。“所有的形式都取決于要表達的内容跟主題,其實我從來不覺得我是在做一個裝置,或者是在做作品,隻是有時必須要用這種表達方式說話而已。”從自身出發,從生活體驗出發,随心而作,這就是她一直在堅持的。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從平面創作到動畫叙事,藝術家彭薇:或許我更像一個導演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動

涵蓋沙龍、晚宴、論壇、展覽、品鑒會等形式

暢談健康、消費、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趨勢

緻力于打造生活愛好者與創新者的跨界交流平台

見證中國新消費時代的美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