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大家好,一開始看到這個研究的時候,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嗯?大熊貓?大熊貓不都是長得一樣嗎?……一樣的可愛!(滿滿的求生欲)

然而再一細看,我發現這個研究對對熊貓臉盲症患者,太友好了。

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認不清熊貓了。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這項神奇的技術,就是:大熊貓識别。

也就是将人臉識别技術運用到了大熊貓身上。

最近,中國大熊貓大學——西華師範大學大熊貓研究團隊,發表了關于該方向的系列論文。

其中一篇名為“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進行動物個體識别:以大熊貓為例。”研究了大熊貓個體識别的技術問題。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熊貓臉識别?

論文核心,是采用深度學習技術,以一種基于CNN的人臉識别模型來識别大熊貓。

并且,目前已成功建立大熊貓面部識别網絡。

我感覺,以後都是飄着去看大熊貓的(指點江山狀)。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這項研究主要兩大亮點:

  • 資料集是來自四川3個基地的圈養大熊貓。通過數位相機與手機拍攝大熊貓的多樣特征。尤其需要較清晰的擷取其面部特征,特别是在進食、休息、嬉戲這些特定的動作捕捉。最終是由6位學生、用時7天拍攝了近6.5萬張樣本照片。(這種科研的努力勁兒,确實令人佩服。)
  • “熊臉識别”率高達95%:經過漫長的資料的篩選與識别網絡的調試,目前識别率可以達到95%。

該研究團隊的張晉東教授表示,前後對于技術的攻關花費了約半年時間,最終這才有了識别模型的成功與如此高的識别率。

當然這其中,離不開來自數學與資訊學院鄭伯川教授團隊的支援。

一個負責熊貓資料采集,一個負責識别技術。通力合作,才有如今結果。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如何實作?

跟許多深度學習技術的模式一樣,這項工作主要分為三個步驟:資料收集——模型訓練——模型驗證。

首先第一步,在上文中也提到。就是收集來自3個基地的25隻圈養大熊貓的圖像。

拍照的時候呢,要離大熊貓至少5米遠,以免打擾到它們,然後利用手機或相機的變焦功能來擷取熊貓面部的照片。

大熊貓的腦袋向上向下或者傾斜的角度最好不能大于30°,因為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品質不好。注意到這點之後,在篩選一些面部表情豐富,特定姿态的照片就作為資料集啦。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第二步呢,對模型的訓練

本研究使用的識别網絡是VGGNet,它是一種卷積神經網絡。

VGGNet由5個卷積子產品,3個全連接配接層和一個軟-max連接配接層組成。

此次資料集有65000張大熊貓面部圖像,平均每隻4300張。将其中39000張照片作為訓練集,19500張用來驗證,以及6500張照片作為模型的校準。

對于模型訓練,他們使用了Tensorflow工具箱,利用GPU NVIDIA Quadro P5000(16GB)進行訓練。

為了加快識别網絡的收斂速度,解決深度網絡的不穩定梯度問題,他們采用了Xavier初始化方法。初始批量大小設定為128,學習率設定為0.001。

最後,在25萬次疊代之後停止訓練。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接着,我們來到了最後一步,就是模型驗證。

除了已有的19500張驗證集之外,他們還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CCRCGP)卧龍基地收集的10個個體的3000張圖像用來驗證模型識别未知個體的能力。

最終,這項實驗達到了95%的識别一般個體的準确率。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為何要搞熊貓臉識别?

這也改變了之前識别和監測大熊貓的傳統方法。

比如:

1、 基于經驗的人工視覺識别

其實就是靠你的腳力,眼力以及各大感覺支撐。這對于一般人比如我來說,僅僅是眼力就是不可能實作滴。

而對于專業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樣的方法簡單,效果也好,但若是長期研究或者研究個體數量多的大熊貓種群,這項工作就顯得龐雜了。

你想,熊貓越多,你要記住每個熊貓的特征也就越多,錯誤率也就會越高。

這實在是太難了,太難了。

除此以外,也還有一些相對進階的辦法。

2、 距離-咬節法

漲知識!咬節,就是大熊貓糞便中的竹莖,被認為帶有大熊貓的生物體征。

研究人員通過批量測量咬節的長度,來區分大熊貓個體。這個方法簡單實用,可以反應大熊貓種群時間變化特征。但是大熊貓的移動距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擷取差別不同個體的門檻值。

3、 分子生物學法

換句話說,就是提取大熊貓糞便裡的DNA來識别熊貓個體。

但是這個糞便一定要是新鮮的,才有效,那麼在野外就很難實作這一方法。同時也會消耗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4、 GPS定位項圈跟蹤

顧名思義,就是對需要監測的個體麻醉并佩戴GPS項圈。

這樣的話,就能夠準确追蹤,并能實時擷取需要的行為資料。

且不說項圈壽命短成本高,這對數量大的熊貓種群也不友好,而且還要捕捉大熊貓,這當中要是出現什麼差池,誰也擔當不起呀。

是以呢!

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給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工作,也就是張晉東團隊的初衷增加了不少難度。

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方法,既可以精準識别,而且也不易受到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可以大範圍的使用監測。

張晉東教授表示:“熊臉識别”可以應用到兩方面。

一方面是圈養大熊貓,可以為各個大熊貓建立它們的ID,這既友善管理人員的統一管理,也友善遊客們對每隻個體的識别、了解。

另一方面,也是我們所更加重視的方面,即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我們下一步工作将考慮結合目前在野外監測中應用廣泛的紅外相機,收集更多的野生大熊貓個體照片,對這些資料進行識别,進而建立野生大熊貓種群身份庫,并實作及時監測和大資料分析。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網友怎麼說?

在這項研究出爐以後,不少網友表示:再也不會傻傻分不清啦!

當然,還有一些有趣的評論。

有實用派的盆友: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有機靈派觀點: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還有角度新奇的: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團子終于迎來了它熊生的高光時刻。

這一技術也是熊貓生态管理人員的福音,也為野生大熊貓保護工作展開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支援。

熊貓可用人臉識别?大熊貓迎來熊生高光時刻,以後終于可以認清我了

One more thing

隻是還有一個問題:

熊貓臉識别,到底應該歸屬于是熊臉識别?還是貓臉識别?

也就是說,熊貓到底是貓?還是熊?

按照主流觀點,熊貓應該歸屬于“熊”,是以這算是熊臉識别的分支。

不過,這裡面也有個小插曲:

據動物學家夏元瑜35年前寫的随筆《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

文章提到,抗戰時期四川某博物館的一個曆史插曲:應該由右到左的标示被搞錯了方向,原本的“貓熊”也就因而被誤讀為“熊貓”。

嗯,是以較真的話,國寶應該被叫做“貓熊”……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live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4-17

本文作者:白交

本文來自:“量子位”,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公衆号 QbitAI”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