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文 | Lucía

複工返京時,你是否同樣在小區大門口被社群管理者攔住要求登記資訊?

下班回家時,社群職工是否仍在門口等着給你測體溫和要求出示出入證卡片?

每次進入電梯時,你是否都在琢磨這次可以用什麼工具來按電梯按鈕?

... ...

疫情下凸顯“智慧”社群不智慧

盡管一些社群已經安裝有智能門禁、錄影機、智能照明、智能水電表以及智能家居助手,但是這場疫情給智慧社群澆了卸妝水,讓我們看到的仍是17年前非典時期的人工管理模式。這種人工管理模式的人工成本高、管理難度大,居民生活不便利,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發展至今的智慧社群還隻是停留在智能點鋪設的階段。通過門禁擷取進出記錄、通過攝像頭擷取居民路徑記錄、通過家居助手打開窗簾,做到了單點資料的線上化。然而,單點資料的線上化和執行隻能局限在“此時”“此地”,沒有和其他點連接配接起來形成以居民為核心的事件線,也就不能去挖掘資料聯通、分析背後的價值。是以,要實作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社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智慧社群因何不智慧?

智慧社群不智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參與方多且複雜,協同性低;二是資訊孤島的存在。

首先來看看智慧社群建設鍊條上的參與者——政府、地産商和物業公司、科技企業和居民。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智慧社群建設的參與者

  • 政府是主導者,掌握着政策、規劃和資金;
  • 居民是社群生活的主體、政府的服務對象,也是資料的提供方。
  • 科技企業是智慧社群的建設者。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頭部解決方案商,如三大電信營運商和阿裡、華為等,它們不僅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還獲得來自政府或地産公司的标的,然後層層分包下去;另一類是細分賽道的科技公司,它們具備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别、自然語言了解、機器學習、大資料分析和區塊鍊等中的一項或多項底層技術,提供應用軟體開發和硬體裝置生産,如三角獸科技、本影網絡科技、雲知聲和阿爾法智聯等。他們可以是頭部企業的供應商,也可以服務地産商和物業公司,甚至直接獲得政府訂單。
  • 地産商和物業公司是智慧社群的踐行者。一般來說,作為政府的乙方和科技企業的甲方,來連接配接決策者和建設者。

由此看來,智慧社群的參與者衆多,層層分包的利益關系複雜,招标過程中錯過好的技術供應商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更重要的是,多方的能力、标準和規範的協同性不高,這些導緻了智慧社群建設常常“雷聲大雨點小”。

資料孤島是智慧社群推行的另一大阻礙。

從管理層級來看,縱向上覆寫省、市、區縣、街鎮、社群、物業、居民,橫向上整合政法、城管、社保、公安等部門,推行智慧社群是一項要求資料網格化、且網格化下沉的系統工程。

據悉,在疫情期間,一線醫護人員每天需花很長時間來填寫各種監管部門的報表,以個體為機關的資料網格化未能實作,就需要人工式的重複采集和上報資料。

這就是資料孤島的問題。由于“先地方試點再全國推廣”的中國政府創新模式,不同省市的部門設定和職責分工也不統一,還有各層級、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系統也存在不統一,這些導緻了管理層級間的資料孤島。

此外,智慧社群中的不同參與方之間也存在着資料孤島。居民是資料提供者,根據社科院的《社會心态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态研究報告(2019)》,群眾對個人隐私和資訊的安全觀念逐漸增強,參與調查的群眾中超九成對個人資訊安全表示擔憂。而對于企業,保護資料安全日漸成為企業建構護城河的一部分,更增添了聯通資料孤島的難度。

疫情期間,為了掌握人員流動路徑和病例空間分布,三大電信營運商的信令資料、以及微信、支付寶之類網際網路商的大資料的共享起到了關鍵作用,為大範圍資料打通和高效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而這需要從政府層面從上往下地推進。要能聯通各個層級和各參與方間的資料孤島、同時又保證資料安全,需要從政府層面,聯合行業玩家,共同制定資料共享标準和行業規範。

智慧社群如何更上一層樓?

兩三年前,地産行業已經有布局科技地産的苗頭,如今,疫情時機和“新基建”風口将加速智慧社群建設的産業鍊融合和重組。而且,這個趨勢不會因為疫情過去而冷卻。

一方面,因為疫情期間,居民的生活和消費範圍局限在社群内,社群需要承擔的需求變寬,如社群超市、社群醫療和無接觸物流等。另一方面,非常時期對社群服務的依賴也更多,加速了科技在物管和地産服務中的應用滲透,平常認為可有可無的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現在成了社群服務的标配。換句話說,疫情使居民對社群服務的消費習慣和認知觀念發生了變化。

産業鍊上的地産商/物業公司和科技企業正發生融合,兩者的融合既是産業變革的需要,也是因為它們之間具有強協同作用。科技為地産/物業的更新轉型賦能,而地産/物業可以為科技企業的研發和落地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從這些應用場景延伸出來的居民細分需求使科技企業有的放矢。

Kr8最近了解的實地集團技術工程院就是一個融合地産和科技的案例。

實地集團技術工程院在2019年年初成立,集團在資金投入和政策上都給予支援。短短一年時間内,技術工程院已經發展為100多人的團隊,吸納了來自微軟、谷歌、阿裡、美團、曠視等在計算機視覺算法、雲計算、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高精人才。

2019年下半年,該技術工程院上線智慧人居生态系統SLS (Smart Life System)1.0版本,這是一個開放生态的AIoT智能雲平台,聯通“家”、“社群”、“社群配套”三個圈層,打破社群場景中的資料孤島。

目前技術工程院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實地集團在前期投資的科技子公司針對社群特定問題研發的應用所擷取的資料對接到SLS系統平台上,這些應用包括配送、教育、醫療等方面,由此實作跨場景的資料打通和沉澱。這些科技子公司包括小狗機器人、逗号科技、織點智能、家有健康、哈奇智能和37度等,實地技術工程院和這些科技公司分别獨立營運,但是共同開發産品和服務。

“這種方式能解決很多問題,像過去很多智慧社群做的不好,并非是技術上無法打通裝置孤井、資料孤井,而是在于合作方式上無法打通物業、商業、社群和業主之間的資訊孤井、體驗孤井”,實地技術工程院院長許振斌說道,實地集團和其科技子公司在設計産品之初就是合作的關系,将各種資料在SLS平台上打通以支援更好的服務關聯,是以在技術工程院沒有“四大孤井”的問題困擾。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線下行為數字化和資料融合,圖檔來源:實地技術工程院

在技術層面上,為了實作跨場景的資料打通、同時又確定各方的資料安全,實地技術工程院把社群第三方服務商終端的資料進行邊緣計算來實作資料脫敏,能将多元異構資料通過圖資料庫陳述來建構知識圖譜,通過這些技術手段來做到原始資料不留存不傳輸、算法流動、資料從哪來就服務給誰。此外,實地還利用區塊鍊技術來保護資料安全,還可以溯源和防篡改,這是實地在地産科技上的核心壁壘之一。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多元異構資料融合,圖檔來源:實地技術工程院

目前,實地技術工程院有多個技術方案成果在實地的社群落地使用,比如,疫情期間在廣州常春藤小區,能看到智能物流機器人hachi delight,可以智能規劃路線、自動避障、乘坐電梯将貨物送到業主手中;一些社群中還有自建的醫療配套服務“家有健康”,可以為業主進行遠端問診。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智能物流機器人hachi delight送貨中

疫情下的智慧社群何去何從?

醫療配套服務“家有健康”

前面提到,面對社群服務的需求變寬,地産商将會延伸邊界到零售、醫療、教育等領域,這也利于打通居民、社群和社群配套間的資料。另一種模式是地産科技為周邊商戶提供營運服務來聯通多方資料。關于這兩種模式,實地集團技術工程院戰略總監楊慧認為,短期來看這兩種打法會同時存在,而長期來看,前者是地産企業擷取存量市場的重要戰略,但這種重模式要求掌握多個專業的營運能力和具備供應鍊等資源,存在很大的挑戰。

總而言之,智慧社群的真正實作是上下關聯、橫向聯通的龐大工程,疫情雖然暴露了眼下智慧社群的不完善,但也讓我們看到問題真正的痛點在哪裡。Kr8相信,疫情結束後,智慧社群建設和大資料應用會出現質的飛躍,政府、地産商、物業公司和科技企業們都将投身其中。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3-27

本文作者:36氪創新咨詢

本文來自:“

36Kr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