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怎樣做到不走老路?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新基建”正在成為經濟建設領域的焦點之一,但如何避免走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走過的彎路,特别是如何破除“政府包辦”,避免“一哄而上”、産能過剩等難題,需引起重視。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我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在以往的具體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如何走出新路,實作高品質發展?

“‘新基建’特别是數字基礎設施對改變新動能不足、技術含量偏低的狀況有重要意義,需要大力發展,但要注意不能走傳統上的老路,特别是不能搞‘政府包辦’‘一哄而上’。”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恒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認為,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

在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往往扮演重要角色。發展5G基站、特高壓(電力物聯網)、資料中心(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雖然基礎設施一般具有公共性,需要政府的超前規劃和投資,但是要想獲得長期經濟效率,其建設也必須更多尊重市場規律”。

劉尚希表示,與傳統基礎設施不同,“新基建”主要是數字化基礎設施,技術含量高、發展變化快,而且必須與市場、企業的需求耦合,是以應由市場主導。“政府要為‘新基建’發展創造條件,制定規則标準,提供良好營商環境,而不是直接投資、上項目。如果政府直接大包大攬,有可能會提高債務風險,也達不到拉動經濟的效果。”劉尚希說。

任澤平提出,在資訊類“新基建”領域,除5G基站、公共大資料中心等項目外,政府應充分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通過制定行業規則、設施标準、産業規劃布局等,推進市場有序運作。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目前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新基建”是不是為了通過大規模建設“刺激”經濟?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央已多次對“新基建”進行部署,并非新的“刺激”計劃,在實施中不能走“大水漫灌”“大鋪攤子”等老路。

黃群慧認為,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具有很大差別,一方面市場前景不确定性較大,選擇性産業政策的适用性不高,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市場機制推動下該領域已經有了較好發展基礎,“是以,‘新基建’需要政府引導,但切勿過度直接介入。尤其是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的背景下,更需要對此保持高度的清醒”。

劉尚希表示,“新基建”必須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由市場來主導。“要激發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新基建’。目前應創新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形成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有效載體。”劉尚希說。

專家指出,在項目落地實施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各地實際需求、自然地理條件、網絡布局基礎,以整體優化基礎設施網絡為标尺,防止各地不顧條件、一哄而上,造成新的産能過剩。

着眼高品質發展

面對重要發展機遇,“新基建”如何走出新路?

“對于新型基礎設施,下一步,要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副司長鄭劍說,一是創新發展,要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指導,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加強前瞻性、引導性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二是融合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進協同融合,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尤為重要的是,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牽引,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優化服務和提升效能,統籌推進更多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項目建設,建構适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鄭劍說。

任澤平認為,因資訊類“新基建”大多屬于新技術新産業,需要不同于傳統基建的财政、金融、産業等配套政策支撐。産業政策方面,要納入到國家戰略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對于‘新基建’特别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投資,政府應該給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包括規劃、标準、法律等,調整優化監管方式。通過推動市場投資數字化基礎設施,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水準。”劉尚希強調。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3-24

本文作者:曾金華 

本文來自:“

中國軟體網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