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阿裡巴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網際網路與娛樂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36氪經授權釋出。

毫無疑問,阿裡巴巴過去是、現在是、将來還是一家以電商,尤其是零售電商為主體的公司。阿裡的營業利潤幾乎完全來自核心電商業務,尤其是其中的淘系電商(淘寶/天貓/聚劃算等)。至于其他業務——被計入“核心電商”的新零售,以及“核心電商”之外的雲計算、文娛、創新業務等,雖然不能說不重要,但是并非決定性的戰線,不會決定戰局的勝負。

是以,本怪盜團一貫認為,簡單地拿阿裡和騰訊相比是缺乏意義的;拿阿裡和美團相比的意義也很有限。很顯然,阿裡的未來不取決于“它與騰訊的組織體制孰優孰略”,也不取決于“它能否打垮美團”。阿裡的未來取決于:它的核心電商業務能否同時應對其他大型電商平台(主要是拼多多,京東隻是陪客)以及去中心化電商平台(小程式、有贊微商城、快手小店等)的挑戰,能否維持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再說一遍:阿裡的未來取決于它的核心電商業務(主要是淘系電商)能否同時擊退拼多多等中心化電商平台,以及微信小程式等去中心化電商平台的侵襲;取決于淘系電商能否繼續貢獻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阿裡的未來不取決于它的組織文化是否優于騰訊或美團,不取決于它的雲計算或創新業務是否具備技術優勢,也不取決于在東南亞、印度或中東市場發生的交戰。

阿裡财報中的“核心電商”(又稱“核心商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包括線上零售、線下零售、海外零售、B2B、O2O等。投資者和業内人士主要關注的是國内線上零售,也就是淘系電商。無論是淘系電商,還是其他非自營的B2C/C2C電商,其營業收入均遵循如下公式:

營業收入 = GMV * 貨币化率

GMV = VV 下單轉化率 客單價

VV = DAU 使用者時長 點選率 = 内部VV + 外部VV

下單轉化率 = 商品/内容打開率* (購買率 + 複購率)

貨币化率 = 廣告貨币化率 + 傭金率

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阿裡巴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解釋一下上述公式中的部分名詞:

  • GMV:這個不用解釋。順帶說一句,很多人詢問阿裡或拼多多的GMV有沒有水分。按照非常嚴格的觀點看,任何電商平台的GMV都會帶有水分,但是我們無意在此探讨該話題。
  • VV: 即Vist View, 某網站/APP在某一時間範圍内的總通路量。假設手機淘寶在今天有1億人打開,平均每人打開了2.5次,它的VV就是2.5億。
  • 内部VV:來自淘系電商,或者廣義的“阿裡系”内部的VV。
  • 外部VV:來自“阿裡系”外部的VV,例如從抖音、快手直播跳轉過來的。
  • 下單轉化率:在所有VV當中,有多少比例發生了下單購買行為?假設VV為2.5億次,發生了2500萬次真實購買,那麼下單轉化率就是10%。
  • 貨币化率:去掉天貓超市和盒馬線上的自營GMV,淘系電商第三方GMV主要有兩種貨币化方式,即廣告(含直通車)和傭金;天貓有傭金,而淘寶沒有。拼多多也沒有傭金。

不難看出,淘系電商要實作收入的持續增長,有如下幾條道路:

  • 提高客單價(品牌化/消費更新);
  • 提高下單轉化率(算法/調性/爆款新品);
  • 提高内部VV(下沉市場/内容化/資訊流);
  • 提高外部VV(淘寶客/網紅帶貨);
  • 提高貨币化率(與第一條相仿)。

在這五條道路當中,有兩條是難以實作,或者最好不要實作的:

  • 過去兩年,淘系電商已經新增年活使用者1億以上,已經成為國内除了微信之外首屈一指的頭部APP;而且,通過扶持淘寶直播、短視訊、内部資訊流等“内容電商”模式,使用者時長也增加了不少。從現在開始,淘系電商的内生流量雖然不至于枯竭,但是肯定過了快速上升期。提高内部VV這條道路,相當困難(去海外找使用者不屬于本文探讨的主題)。
  • 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競争對手采取低價下沉戰略的情況下,提高貨币化率并非明智的舉措,阿裡管理層也不打算采納。事實上,我們估計淘系電商的“實際可比貨币化率”過去幾年在小幅提升;今後幾年無論是小幅提升、持平還是稍微下降,總而言之不太可能大幅提升。
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阿裡巴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其他幾條道路則都能走通,甚至已經走通過了:

  • 在移動時代,淘系電商一直在強調消費更新。具體說就是:将優質流量導向天貓;扶持天貓品牌旗艦店,與頭部品牌加強合作;鼓勵新品、尖貨在天貓首發;強調商品和品牌的調性;發展跨境電商,尤其是其中的高端商品。直至2019年,提高客單價的戰略執行的非常成功。
  • 調整手機淘寶的流量配置設定機制,鼓勵商家經營自己的粉絲群,優化算法;同時強調電商的内容屬性和調性,以及淘寶内部的社交屬性(淘寶群、店鋪關注等)。以上做法當然也提高了使用者時長,但主要是提高了下單轉化率。
  • 淘系電商一貫鼓勵商家去外部拿流量,并在内部予以流量配比(具體算法很複雜,在此不贅述)。淘寶客作為有償的從外向内導流機制,已經運作多年,現在又出現了新的淘寶高手機制。李佳琦、薇娅都是在淘寶直播成名,然後被推向外部,從抖音、快手等平台導入淘系産生GMV的。對于外部VV,淘系一貫秉承“流量草原”戰略:要毛細血管,不要主動脈。

然而,淘系電商的多個營運名額存在天然沖突,不可能同時增長,至少不可能同時高速增長。有時候需要棄一個名額、保一個名額,有時候需要照顧一部分商家、犧牲另一部分商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營運思路。這就是電商行業的精髓:萬事萬物不在于戰略而在于執行,不在于産品而在于營運,不在于技術而在于Know-how。舉幾個例子:

  • 在品牌更新的過程中,流量逐漸集中到天貓旗艦店/高等級專賣店,使用者養成了買品牌、買頭部品牌、買尖貨的習慣;傳統的淘寶C店,以及級别較低的B店商家,自然失去了流量。京東曾經試圖圈占這一批商家,但是失敗了;現在拼多多在大量吃下這一批商家。
  • 淘系電商當然不願意失去C店及中低等級B店商家,畢竟它們的存在可以豐富SKU、讓淘寶更值得逛。是以,它通過“千人千面”等算法機制以及店鋪粉絲機制,為這些商家對接流量。它還通過聚劃算等鼓勵“低價爆款單品”,使淘系不至于成為高端品牌獨占的舞台。
  • 拼多多固然是标品、白牌成本效益最高的電商平台,但是它的SKU不足,履約能力與淘系相比尚有差距。淘系電商通過持續擴大SKU、持續内容化、區分内部調性、提升履約能力,鞏固自己的“一站式購物/逛店平台”屬性,讓使用者習慣自我加強。
  • 不過,拼多多背靠着微信的巨大流量池,而微信對淘密碼、淘寶群等采取嚴厲打壓态勢;結果就是,淘系電商不可能充分利用微信的龐大社交流量,而拼多多(京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利用。雙方在流量、使用者習慣方面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拼多多希望在SKU、品牌上實作突破,這将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
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阿裡巴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在本怪盜團看來,投資者和外部人士往往傾向于高估阿裡“非核心電商業務”的實力,卻低估了阿裡“核心電商業務”(尤其是淘系電商)的實力。在長達16年的發展過程中,淘系電商建立了對“貨物”的深刻了解,以此同時連接配接了商家和C端使用者。簡而言之,淘系知道什麼時候該推什麼貨、該怎麼推、該由誰來推、該通過什麼管道推;它還知道如何促使交易發生、如何完成交易、如何處理交易後事項。B2C/C2C電商的營運就像在空中同時玩好幾個球:既要讓消費者滿意,又要讓商家有錢賺,還要給自己(平台)留下足夠的一份。你不可能通過教育訓練或口頭交流,去教别人做好電商平台的營運——就像你不可能教别人“如何在空中玩七個球,一個也不落地”。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當中,對淘系電商發起攻擊的競争對手要麼失敗了,要麼隻取得了有限成功,其根源都出在營運和執行上:

  • 騰訊從一開始就未對電商業務投入足夠資源。它的“聯邦分權”組織體系決定了次要業務很難獲得足夠重視。此外,騰訊是“産品經理文化”而非“營運文化”導向的,天然不适合電商這種重營運的生意。不過,在微信小程式興起之後,騰訊倡導“去中心化電商”潮流,試圖扳回一局;從現在的勢頭看,“去中心化電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隻能是零售電商的支流而非主流。
  • 京東一直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它更像“網際網路化的零售公司”。是以,它一直沒有弄懂流量遊戲的精髓,沒有用好微信的流量,也沒有在自營和第三方商品之間找到平衡。京東确實在技術、基礎設施、金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這不能幫助它擊敗淘系。
  • 唯品會、網易考拉、小米有品之類就更不用說了,它們從一開始就是垂直電商平台,從來沒有認真轉型綜合性電商平台。在流量紅利耗盡的時代,一切流量都在向少數頭部平台集中,垂直平台隻能通過調性存活。電商可能是所有網際網路細分行業當中規模效應最明顯的——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對商家,10倍的GMV差距足以颠覆一切。
  • 拼多多則是一個更危險的對手:它的創始人做過電商代營運,深谙貨物和流量之道;它通過社交拼團+低價标品,找準了初期定位;它依托微信的龐大流量,實作了野蠻生長,及早跨越了電商平台的生死線;它的APP很有趣味性,能夠增加使用者時長。但是,就算做到以上所有,它的SKU豐富度、使用者黏性和履約能力還是明顯弱于淘系的。

在本次疫情當中,毫無疑問,整個電商行業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阿裡更是不可能不受沖擊。總體看來,疫情對淘系電商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正面影響。我們可以做一個粗略的歸納:

本次疫情結束之後,阿裡巴巴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從負面看:消費者信心的動搖、物流效率的下滑,嚴重影響了使用者的購買意願;對于高端服裝、美妝、海淘等貨币化率較高的品類,影響尤其大。在疫情平息之後,由于經濟增長放緩、未來能見度下降,高端消費需求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受到抑制,“消費更新”宣告中斷。在物流方面,京東證明自己強于絕大部分同行,而菜鳥網絡的整體表現一般。

從正面看:對物流體系掌握薄弱的拼多多,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影響,放慢對淘系的追趕速度。淘寶直播的使用者時長可能大有增長,網紅帶貨之路還能走上很久。支付寶向本地生活服務平台進化,事實證明是相當及時的。盒馬等生鮮電商業務可能迎來機遇。

總而言之,如果經濟增長确實因為疫情而驟降到2-3%的區間,那麼越是高端化、品牌化的電商,日子可能越不好過;越是非必需品、高貨币化率的品類,受到的影響就越大。然而,本次疫情也說明,阿裡過去幾年孜孜以求提升物流效率、深度介入本地生活服務、發展直播等内容電商業務,都是正确的戰略抉擇。

如果經濟無法盡快複蘇,那麼提高客單價就無從說起。阿裡必須在提高下單轉化率(算法/内容)、引進外部VV方面多下工夫。2019-20财年阿裡的淨利潤增速很快,現金儲備很多,有充足的資源去應對短期的挑戰——至于二級市場投資人怎麼看,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3-24

本文作者:36氪的朋友們

本文來自:“

36Kr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