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除即發的“雲金融”時代

“雲金融”平台不是特指一朵實體的雲,而是金融機構、雲和智能技術的多層次連接配接和結合。“雲金融”時代将驅動金融行業在雲上建構數字化世界,以應對未來世界的不确定 。

2020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開年就帶給中國乃至全世界大大的意外,也必将帶給社會更多深遠的影響。縱觀曆史長河,一次重大災難也會帶來社會文明的裂變。

這次大規模疫情終将結束,也必然會社會經濟方方面面帶來影響。比如個人和家庭思維方式的轉變;數字化連接配接手段的滲透,企業抗擊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社會營商環境的改變,行業和領域對于數字化能力和線上服務能力的提升,各種服務場景中流程的優化……

可以預見,疫情催生的高速發展行業如線上教育、雲辦公隻是一個典型現象,真正蓬勃而生的将是全方位雲經濟時代。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動力,将來自雲計算、智能技術、5G以及物聯網技術的互相結合、反應、發酵,這些将完全打破固有的思維慣性。在金融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一個金融和雲深度結合的全新“雲金融”時代的将提前來臨。

疫情帶來的數字生存思考

今年的疫情傳播及覆寫遠遠超過17年前那個“非典”的春天。利用更強大的實時線上技術,我們每天可以看到新冠疫情的動态分布,這與當年通過電視、短信和電話追蹤疫情,不可同日而語。今天所有地區實時資訊統計分析、疫情地圖、AI賦能的圖檔分析診斷和超算基因測序、14天隔離期的智能社群監控、各地各種類型的“碼”上生活,全都依靠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支撐。

雲智能的力量在本次抗“疫”中起到了異常重要的作用,更是立刻成為很多企業級一把手一聲令下的大戰略。

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仍然是命門和血脈,連接配接并為所有行業和普通人群提供資金資源。特殊時期,行業的暫時衰退、中小微企業的危機,都對數字金融服務有很高的渴求;同時很多個人和家庭對于健康險的新增需求,也推動了疫情期間遠端保險服務的激增——這些現象可能不隻是暫時的,或将成為金融行業快速演進的催化劑。

解讀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中國人民銀行把支援實體經濟恢複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用好已有金融支援政策,适時出台新措施,有效對沖疫情帶來的影響,推動金融機構調整完善企業還款付息安排,加大貸款展期、續貸力度,适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防止企業資金鍊斷裂等。

今天中國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但是全國銀行授信企業加在一起不到250萬家,隻占4000多萬家注冊企業的6%。銀行如何用更豐富的數字化手段連接配接和服務這個龐大群體?

從政府指導來看,疫情将成為中小微金融服務一個新裡程碑。但一定需要依靠突破性的技術手段,才能建立完整的服務鍊路。

這對于金融業務線上化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一方面,那些以傳統對公業務為主的金融機構将面臨壓力;另一方面,長期耕耘零售業務、線上業務的金融機構,資料營運能力普遍比較強,風險分散,具備相對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其業務線上化和資料營運能力,将成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免疫力。

2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推廣線上業務,強化網絡銀行、手機銀行、小程式等電子管道服務管理和保障,優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管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務。疫情以來,各商業銀行線上業務流量迅速攀升。除了原有業務的集納,還幫助了新業務的開拓。而且許多銀行迅速整和資源,開拓了各項增值服務,多家手機銀行上線抗擊疫情專屬服務區,這些現象都充分證明線上金融業務将從互金時代直接躍遷到全面線上化時代,出現了大量的數字化應用。

保險業也面臨與客戶連接配接方式的改變,同時對保險代理人的管理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保險企業的經營模式将向類零售業和網際網路加速轉型,随之而來,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在保險領域的實際運用大幅度提速,将提升承保、核保、理賠等核心流程的效率,也将帶來風險管控的質變。不僅如此,基金、信托、金融交易,都将加速和網際網路融合,提升資料營運能力,進而形成每個金融細分領域的“金融智能”。

對金融行業整體來說,疫情帶來的最重要改變,就是建構組織管理實時線上能力,讓遠端辦公和協同辦公成為标配。也就是,在極端情況下,無縫切換到另外一個數字世界中去的能力。

雲金融平台的定位和四大能力

疫情帶給當今社會的深刻影響,将很快轉化成社會進步的動能。經濟環境的内外動因,将直接帶來金融行業以及金融生态進化的加速,呼之欲出的将是一個全新的“雲金融”時代。

今天“雲計算”的含義早已不是IaaS+PaaS+SaaS這些枯燥的IT名詞,而是疊代成為一種全方位的數字化能力。是以雲金融不是單純指金融機構系統搬到公有雲,而是重在強調金融機構将利用雲的能力和人工智能的技術開展金融服務,和客戶建立基于全生産資源、全生産鍊路數字化的緊密連接配接和協同。同時将各種資源數字化,形成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優化、計算、分析、連接配接和營運。雲金融大平台上的資源将被定義為:人群組織、物、資料、生态、資産、技術資源等。以銀行為例,雲金融平台上的銀行,相當于一家經營範圍擴大的數字化分行,其内涵将遠遠超越現在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

即便單純從IT角度分析,雲計算,以其快速部署、彈性靈活、簡單運維、安全可靠的特性,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在這次疫情中,很多機構的自有資料中心都由于外部服務中斷、運作人員隔離、突發緊急響應等問題而陷入困境,而以雲戰略布局的機構和企業,無一不從容應對挑戰,雲計算的優勢被進一步凸顯。例如:某金融機構大量外包人員無法複工入場,又急需進行應用開發,在雲上進行快速開發測試環境搭建,僅2天時間就實作了“遠端開發團隊複工”,完成了疫情期間金融産品的快速投放。随着各種資料隐私保護技術的更新,那些今天被認為不可逾越的監管壁壘,随着大環境的改變,最終都将被新技術所解決。

雲和智能的技術是支撐力和連接配接器,雲、智能技術與金融行業結合所産生的新的化學反應,已毋庸置疑。

雲金融模式不僅是指對現有金融業務的線上化,還展現在金融機構的内部管理線上、組織線上、業務線上、産品線上、流程線上的内部協同能力;用雲和智能的方式與金融生态對接,與中小微企業群體連接配接,實作生态線上、圈子線上的外部協同能力。雲金融時代建構的是内部管理線上和業務線上的能力,同時生态連接配接的能力、外部資源的整合運用能力,隻有内外能力之上才能實作數字化抗風險能力同時擴充經營的深度。雲金融時代的核心思想就是:連接配接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雲金融平台有四個核心特征:

第一:組織線上、管理線上能力。所有的金融機構本身也是一家企業,疫情中催化的雲教育和線上教育領域已經證明了資訊化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所有企業需要的都是實時線上、實時切換為數字化組織的能力:遠端辦公、線上視訊會議即刻喚起;線上打卡、教育訓練和考試随時進行。業務線上的重要前提就是組織數字化和線上化,基于雲端的數字化協同平台與企業組織的高度融合将是雲金融平台上的第一個重要能力集。在資訊化時代搭建起來的、基于企業内網的辦公系統,在疫情面前幾乎毫無用處。資訊化已無法與雲的數字化能力、線上能力相提并論,它不僅展現在内外部快速拉起組織線上的能力,還考慮金融社交的安全性。比如保險代理人的管理體系,以及金融機構大量外包人員的管理,在疫情期間都出現了危機。是以,有擴充能力、安全的線上協同是完成内外溝通協同的充要條件。

第二:業務的線上化能力。今天我們看到網際網路金融已經不完全等同于業務線上化,建立完全開放的金融生态聯盟才是未來業務線上化的重要标志。金融機構業務能力子產品化解耦,前置分布到各種外部的交易場景中,擴大交易場景和交易量,而不是隻聚焦在金融機構自營的陣地。同時必須建立與外部場景生态方的長效連接配接和安全的資料交換,開放金融生态可能帶來的業務爆炸,需要以業務和技術彈性伸縮能力為基礎,而且和外部生态的合作,需要很多資料聯合計算,同樣依賴于新的智能技術實作。

第三:産業金融服務能力。疫情中抗風險能力最差的無外乎中小微企業,這個龐大的群體已經意識到數字能力的就緒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都已經在開始準備資産的數字化和業務的線上化,這會給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在服務小微的業務帶來利好變化,便于金融科技手段的大規模推廣。在産業和銀行之間架一座數字化的橋梁,讓銀行成為中小微企業的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兼金融服務供應商。從2019年下半年我們看到更多依托于當地資源的地方性銀行和農信,都已經開始嘗試推動産業金融雲的建設,從地方的智慧校園教育到智慧蔬菜市場,更多的嘗試正在進行,通過銀行給這些客戶提供的全方位數字化服務,建立和客戶的長效連接配接,進而能夠給客戶提供360度的金融理财資管和融資貸款服務。可以想象2020年的春夏之交,随着金融機構和中小微兩個群體各自的變化,更多Fintech技術和雲服務将被大量采用,産業金融必将大規模的發展。

第四:靈活IT能力,雲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将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伺服器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擷取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應用服務,能夠最大化的提升企業的計算存儲能力,技術資源的彈性伸縮,同時提高成本效益。而金融機構在雲計算不斷普及的過程中,一直處在觀望和局部嘗試的階段,但是今天雲計算本身發生了變化,所有的金融科技(Fintech)技術都依賴于雲的力量,所有的金融科技智能技術和雲平台本身是互相依存的關系。

在疫情當中,某些銀行希望能在公有雲平台上嘗試開發測試,也有銀行要求在公有雲上開啟雲桌面,這些今天看來暫時性的需求,最終将變成業務的常态。

從長期看。更多金融機構将與雲和智能技術産生連接配接,即使不是核心系統上公有雲,也會逐漸将開發測試、容災備份以及需要彈性能力的業務搬到雲端,此外,雲平台強大的網絡能力也将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帶來便利條件,是以金融機構和雲智能的連接配接速度将大大提高。

“雲金融”的資源與生态整合

“雲金融”這個大平台承載的是内外協同管理和外部生态連接配接,建立起傳統IT技術平台和雲技術的連結,還要整合各種“雲金融”平台定義的“資源”,進而開創獨特的“雲金融”時代,它需要的組織整合“資源”和資源“雲化”分解如下:

疫除即發的“雲金融”時代

1. 人與組織的雲化

在“雲金融”時代,人群組織也是一種資源。資源的高效組織與協同能力,是新一代“雲”的核心生産力。人與人的直接溝通,構成了組織的協作,構成了生産力的基本單元。組織内人與人的溝通頻度、深度、便捷性與效率,決定了組織内連接配接的強度,決定了組織的生産力水準。組織之間的協作構成了生産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的運轉。

特殊的時期,遠端會議、遠端辦公、遠端協作、遠端開發運維就是一個組織内的線上連接配接方式。這些協作的能力,決定了組織的生産力水準。未來,溝通線上、組織線上、協同線上、業務線上的“四線上”将從疫情标準變成未來的基礎能力。

通過無時無刻線上的能力,組織之間的協作作為社會生産關系的組成,在什麼地方不再重要,關鍵是可以随時遠端組合、協同辦公,組織和團隊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被雲化和數字化,組織與團隊持續、高效地參與社會的運轉。

2. 資料資源雲化

資料作為數字化時代最重要的生産要素,其核心競争力已經被廣泛認可。但“資料資源”的範疇已經遠遠超越了企業自身業務系統所産生的“記錄”。在雲金融時代,資料資源被更加廣義地定義為金融機構可以整合運用的各種資料能力,包括:交易資料、客戶洞察、IoT連接配接的資料、人工智能服務、多方資料安全能力等的集合。

疫情當中,浙江推廣的管理創新——“健康碼”,就是一個資料綜合治理能力的典範。健康碼實作市民和拟進入杭州人員的“綠碼、紅碼、黃碼”三色動态管理,并與支付寶的使用者端、釘釘企業複工申請平台打通。健康碼系統是數字基礎設施助力抗疫的一大展現,為精準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産提供了雙重支撐,并結合了疫情地圖的位置資料、衛健委病例資料等,依托于阿裡雲提供的資料融合與計算能力,為居民清晰了解周邊疫情風險提供了有力的支援。這背後最核心的是個人資料與政府資料的安全無縫連接配接,以及對于資料聯合計算和營運。

在數字化時代,各類數字化裝置、連接配接、計算能力不斷增強,資料價值越來越被重視,被稱為“資料資産”,成為金融生産的“血液”,否則無法提供精準優勢的金融服務。

在數字化發展的今天,資料覆寫和顆粒度越來越小,資料資源已經非常充分,隻是被分散在不同的資源管道當中,互不信任、互不開放。如果通過雲金融平台進行可信的多方資料融合與合作,運用資料和AI技術消除業務摩擦,資料将爆發出“幾何級”的價值。資料作為資源的價值在于融合與碰撞,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水準的重要方向就在于此,過去資料受限于各種管理壁壘、資料安全、隐私保護等因素,資料的聯合營運并不通暢。

在金融領域尤其如此,在資料資源無法實體集中融合的現狀下,安全的計算技術,能夠在資料不出域的情況下完成聯合模組化與運算,得出計算的結果為多方所共享。建構于雲上的資源連接配接與聯合資料營運能力,在聯合信貸、聯合風控、混業經營等領域已經落地,具備很好的前景,有效解決了資料雲化融合的難題。

在“雲金融”時代的數字空間,需要融合的時候,能夠靈活地通過多方安全計算形成連接配接并持續産生價值,這就是雲智能的未來形态。雲連接配接+資料+智能的服務将會給金融機構一個“望遠鏡”看見趨勢,一個“放大鏡”看清細節,和一個“顯微鏡”看清内因和本質。

3. 實物資源雲化

在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醫療物資資源在雲上統一進行庫存評估、自助供應和彈性配置設定,實作資源透明的資産數字化。

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和志願者,利用大資料技術建立了“防疫物資資訊服務平台”,将醫療資源的需求按照城市、醫院、物資類别等次元呈現,利用資料抓取等手段,展示需求物資名稱、數量、聯系方式及運輸方式等資訊,并支援資訊查詢和統計,不斷實時更新。在應急物資車輛上安裝傳感器,擷取地理位置資料,全方位精準掌握車輛、人員、物資的實時狀态,智能調控供應鍊。

這給“雲金融”平台的發展帶來了啟發。依托于物聯網對物的場景和物本身的洞察能力,能夠全面反映實體實體的自然屬性和行為屬性,有效解決金融機構對實體世界資訊和聯系掌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實體世界的數字化完全映射,系統地整合商業、服務、網絡以及金融領域的資源,推動金融機構推出創新業務模式和創新産品,擴大金融服務邊界,實作金融服務的高度智能化。

比如,實物資源物聯網化,将徹底打破傳統金融的主觀信用體系,通過物與物、人與物的互動,實作智能識别、感覺、定位、跟蹤、監控以及管理,實時掌握資源銷售情況、營運情況,客觀刻畫出實物資源交易場景背後的風險特征。

更進一步,是利用區塊鍊技術以可信資料上鍊的方式形成可信數字資産,建立全鍊路各環節之間的可信連接配接。從傳統IT思維是将硬體、中間件、軟體縱向分層。區塊鍊下的數字資産則應該是網狀模式建立的協同,實作數字資産的确權、流轉、拆分、兌換、融資。甚至現金這種實物資源也在疫情暴發的當下受到“排斥”, 數字貨币的推出與使用或将加速到來。

4. 技術資源雲化

線上辦公、視訊會議等成了疫情當中的爆發增長業務,阿裡釘釘團隊用4小時,就在雲上進行了2萬台雲資源的快速擴容,使用者體驗瞬時流暢如常。一家山東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在疫情期間,僅用2天時間就在雲上通過小程式快速搭建“愛心平價菜”服務,幫助菜農和使用者建立連接配接,實作三赢的 “零接觸式服務”。

這些原來看似無法實作的難題,在“雲金融”時代,将是所有機構需要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改變原來需求響應慢、靈活能力差的窘境。原來很多人将其歸咎于監管限制,回避 “雲+金融科技”的數字化平台具備更強的業務靈活能力。畢竟,“新技術都來自于新世界”,絕大多數的新技術都通過雲平台來支撐。

今天很多金融機構的IT系統處理能力,遠遠落後于數字化時代的創新速度要求,以及面對風險的靈活業務處理能力。

事實證明,混合IT環境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态,企業将在自有資料中心、公有雲和邊緣計算環境來管理工作負載。在混合IT時代,IT基礎架構位于任何企業需要它的地方。權威預測,到2022年,超過50%的企業資料将在資料中心之外生産和處理業務資料,金融機構必然會重新審視自身的雲戰略,更加擁抱混合雲的“雙引擎”模式,逐漸實作“無邊界資料中心”以及“分布式雲”部署。将金融IT能力建構在一個标準化、彈性化的“無邊界雲服務平台”上,可以靈活地實作業務跨資料中心、跨雲環境的伸縮與災備。

疫情期間,大批金融機構開始将開發、測試、網際網路業務、雲桌面、彈性資源在雲上進行部署。随着疫情結束,雲計算将成為常态。

5. 生态資源整合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小微企業主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開工難、訂單難傳遞、剛性成本支出大、企業資金壓力大等問題不可回避,盡管金融政策放寬,但大部分小微企業仍然很獲得精準金融服務。

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背後的“數字化斷裂”,互相看不清、看不懂。金融業認為“看不清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更難對中小微企業做到精準服務,更多是通過線下大量人工(客戶經理做盡調)+ 高利率來對抗“看不清”帶來的不确定性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疫情逐漸恢複的過程,必然帶來所有企業需求的快速擴張。

随着“雲金融”時代産業金融3.0的到來,金融領域由最初單向金融服務逐漸演變為“産業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結果”的階段,呈現出産業與金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赢的新局面。随着疫情防控進入持久階段,産業生态場景與金融機構開放平台對接,将加速爆發。這歸根結底是資源需求的爆發,人與組織、企業、技術、資料、物品、資産等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效對接,疫情之後将是産業金融生态整合發展的階段。

疫除即發的“雲金融”時代

“産業金融3.0”更加注重平行網絡,強調開放性、生态參與、多方資源整合,在雲上進行産業多方供需內建,實作基于四流融合(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産融模式。産融生态圈模式與“雲金融”密不可分,并通過雲上的靈活、開放、資源整合來實作資産數字化、線上化快速供需對接。

産業金融本質上是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的金融服務生态圈,其服務對象由單一企業轉變為鍊群企業,服務主體由傳統金融機構轉變為包括金融企業、産業企業、産業雲服務商共同構成的服務群,服務内容也由單一信貸轉變為基于産業金融平台的綜合性服務。

産融結合,必然需要将各類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需要通過組織資源數字化、資料資源線上化、生态資源數字化、資産數字化、科技數字化構成的多方共赢的商業生态系統。由于資料營運共享和金融科技手段的進步,金融機構将通過産業金融平台連結各方商業主體,促進資本健康地流向小微企業,使得金融能真正通過數字化建立的毛細血管網絡服務。

結束語

2020春天已至,在政策指導和需求推動下,雲和金融将形成“雲金融”平台效應,這不是特指一朵實體的雲,而是金融、雲與智能技術實作多層次連接配接和結合,充分利用所有被雲化的“資源”整合和連接配接,發揮雲的連接配接協同效應和規模放大效應,通過雲的模式去提高整體收益,降低商業成本,然後提高單個節點或者資源的風險防範能力。

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各種生态産生連接配接,覆寫更多企業客戶;驅動業務全部線上化,建立和所有客戶的數字化觸達和精準服務;此外,雲計算也将帶給金融機構更強大彈性計算、存儲、網絡的能力,塑造新的技術基礎設施。“雲金融”時代将驅動金融行業在雲上建構數字化世界,以應對未來世界的不确定性。

本文來源:财經

劉偉光/文 袁滿/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