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危機之下,考驗的是企業數字化生存能力!

危機之下,考驗的是企業數字化生存能力!

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企業最為懼怕的是三類危機,一是經濟周期的危機、二是産業波動帶來的危機、三是突發的黑天鵝事件。而包括戰争、疾病、或是地區沖突在内的第三類危機由于具有極強的脈沖性,也是最為緻命的。

此次新冠病毒是極具殺傷力的,将所有制造企業置于一場極限壓力測試,像放大鏡一樣,充分暴露企業的弱點與軟肋,并毫不留情地放大。人的問題、供應鍊問題、庫存問題、物流問題、裝置問題,甚至一隻小小的口罩也成為阻礙企業開工的瓶頸。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數字化能力強的企業面對疫情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在危機處理、響應能力與恢複速度上要遠勝于仍處在“數字化邊緣”的企業。

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接下來的3個月将會是關鍵的疫情消化期。複工複産速度決定的是制造企業生與死的問題。而難關過後,企業所要思考的是,如何修煉好自身的“數字化生存能力”,能夠更加從容應對“VCUA”時代的各種不确定性與挑戰。

以下是關于制造企業“數字化生存”的5點思考:

1、All in移動開放協同平台,加速企業轉型的全面更新

由于疫情帶來了實體空間阻隔、人員隔離和交通隔離,迫使生産企業必須利用資訊化手段,組織和協調企業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産的工作。很多企業開始通過以釘釘為代表的移動工具實作雲辦公,很大程度緩解了企業内、外部協同的壓力。但移動技術的價值遠不止此,它應當All in 到企業價值鍊的各個環節,全方位支撐組織線上、業務線上、協同線上與溝通線上。

比如在工廠端,移動技術可以有效連接配接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拉近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的距離,打造無縫的“社交工廠”,讓資料多跑腿,人少跑腿。例如:中國500強制造企業東方希望,傳統情況下工廠生産管控需要線下緊盯操作台及巡檢。而通過釘釘平台上開發的釘釘微應用,包括MES系統、裝置管理系統、故障維修系統與出勤系統,生産相關負責人可以線上檢視生産資料、生産名額等,并線下進行故障處理,工作空間由此得以延伸,工作效率也幅提高。

天天特賣工廠則是利用釘釘訂單協同工具,系統自動将工廠與買家比對成組,由訂單協同虛拟機器人線上進行生産計劃管理,自動跟蹤生産計劃,發放任務,每日出貨量自動更新,并支援訂單狀态異常預警功能。

未來, 移動平台給産業網際網路帶來的價值将不亞于過去10年為消費網際網路帶來的貢獻。釘釘為代表的開放平台一是提供了一個從封閉技術系統向開放技術系統演進的新平台;二是推動企業從内部資源優化向産業鍊協同優化演進的新物種;三是建構了一個從基于PC端業務系統向移動端轉型的新載體。

2、應用開發,唯快不破

以往應用開發的節奏都是以月為機關的。但過去兩周,我們看到業務系統的上線都是以天為機關。例如阿裡達摩院在很短時間便開發并上線AI智能疫情篩查應用。阿裡健康碼也僅用幾天便開發出來,并快速在全國推廣。每晚上線一天一天,就有可能會有更多生命消失。而對制造企業來講,應用早一天上線則意味着可能多賣出一批産品,或是少生産一批不良。

以天為機關的開發速度對制造企業來講,借助先進的網際網路工具,并不是“天方夜譚”。例如:基于雲端的微服務架構,庫存管理、訂單管理,還是CAD、ERP、MES 等傳統應用均可通過解耦、子產品化、微服務化的方式,沉澱到數字中台。并通過搭積木的方式快速封裝成面向特定場景、特定問題的輕量型工業APP。

工業AI的應用開發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速度。行業工程師利用低代碼的開發平台/工具,通過平台提供的可視化的行業知識圖譜與行業算法模型工具,僅通過“拖、拉、拽”等圖形化程式設計方式,便可快速開發出行業/企業專屬的工業智能應用。目前,阿裡工業大腦平台2.0已經開放了3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資料模型以及20+行業算法模型,被廣泛應用到涵蓋工藝優化、能耗優化、智能排程、AI質檢、生産資源優化、裝置預測維護在内的衆多生産場景中,極大程度降低工業智能應用的開發門檻。

相信很快,以天為機關的應用開發在部分業務與場景将形成常态,以便更好适應外部市場的變化與不确定性。

3、用好第三方平台 讓每一分成本都産生最大收益

中小微企業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受害者,風險承受能力最為脆弱。疫情過後,可能會迎來短暫的“寒冬”。以最為極限的方式降本提效是過冬的關鍵。但降本提效不是單純地降低開支,而是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能産生最大的收益。中小微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以最低成本、最小風險從數字化中要效益。是以,利用别家搭建好的、現成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對廣大中小微企業來講,不失為一條捷徑。

危機之下,考驗的是企業數字化生存能力!

第三方平台可幫助中小微企業快速接入大量第三方工業APP應用,而且很多國家級平台還會給上平台的企業提供政策補貼。例如:阿裡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提供多達300多款面向垂直行業的工業APP應用。企業可以随時接入,開箱即用。成本僅為傳統工業軟體的1/5,但可以帶來30%營運效率的提升。企業還可以通過平台快速對接上下遊資源。比如,疫情期間,阿裡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幫助中小微企業進行疫情物資的尋源。平台借助天天工廠、1688等電商管道資源,為企業引流,并優化産銷協同。平台還可以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基于智能貸款風控模型,用資料為中小企業貸款“量體裁衣”。

4、将更多線下業務搬到線上

稻盛和夫在他的一篇文章《把蕭條當作在發展的飛躍台》中強調,面對蕭條與危機,企業需要做全員營銷。而面對疫情,企業不僅要做全員營銷,更要把營銷搬到線上來做,才能緩解消費者足不出戶,企業閉店帶來的壓力。

例如,疫情期間,紅蜻蜓将線下門店快速搬到線上。1天内,線上商城搭建完畢;兩天内,400多個超200人的社群建立起來,5000多名線下導購在家上崗。2月7日-17日,紅蜻蜓每天離店銷售額從15萬起步,不斷上漲,至今已突破百萬元。林清軒則是快速啟動全員"天貓直播",上線2小時便吸引60000多人觀看,賣了近40萬的山茶花油。到2月15日,林清軒的業績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5%。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都看到了數字化營銷的價值。它在流量的快速聚集、使用者體驗與持續營運、以及服務精準化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

相當一部分使用者在消費方式與習慣上因為此波疫情在發生改變。疫情過後,使用者流量的流向與再配置設定将會帶來C端市場的洗牌。企業必須要快速做出判斷 - 是否仍然回到疫情前,以線下門店為主的營運模式,還是将線下更多流量搬到線上營運,線上與線下管道的關系又如何梳理?另外,如何将使用者的數字化營運所擷取的資訊實時傳遞給後端,以支援按需研發、按需制造與按需供應。上述問題需要企業的系統化思考,而最終所轉化的行動對企業的組織、技術、人才、模式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5、人機關系将發生近一步重構

此輪疫情暴露出的最大問題是人力短缺的問題。越是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受到的沖擊越大,例如服裝紡織行業、消費電子行業。過去100多年來,為擺脫對人的過度依賴,制造企業在自動化、無人化技術上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招工難、人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不說,人參與的環節越多、出錯的機率就越大,生産效率與産品品質就越難以保證。而過去的自動化隻是解決了體力自動化的問題,釋放了人的雙手雙腳。接下來,企業要做的是解決知識自動化問題,以釋放更多的人力。雲計算、大資料、AI等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企業做到這一點。人的經驗、知識借助算力、算法傳授給機器,而後者可以輔助人完成決策。這樣做的直接好處是,人少了,效率反而提高了。

例如:電池片生産企業,正泰新能源, 利用AI圖像質檢技術提高多晶電池片的檢測效率。AI算法的識别準确度可達到97%。質檢效率增加了一倍的同時,釋放出一半的人力。東華水泥通過搭建智能能耗優化模型,減少了生産過程中的煤耗、電耗,并通過智能反控,實作水泥核心生産過程的“無人值守”。

每一次危機,對企業來講都是一次試金石,總會有一大波企業被淘汰,同時一批企業成為行業新的領軍者。如尼采所說,凡殺不死我的,終将使我更加強大。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确定性與壓力,每家企業都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新一代資訊技術,磨練自己的數字化生存能力,讓企業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阿裡雲暖春行動推出戰“疫”解決方案講堂助力制造業複工複産,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工業複工複産智能管控解決方案直播。

針對制造業更好防疫、快速複工,阿裡雲推出了部分合作免費的專項政策,如需要,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危機之下,考驗的是企業數字化生存能力!

本文來源 | 數字化企業微信公衆号

作者 | 王嶽,李雙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