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inux必知詞彙: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半導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爾定律"的"始作俑者"是戈頓•摩爾,大名鼎鼎的晶片制造廠商Intel公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至用年代初半導體制造工業的高速發展,導緻了"摩爾定律"的出台。

計算機第一定律——摩爾定律Moore定律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準備一個關于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在他開始繪制資料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每個新晶片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片的産生都是在前一個晶片産生後的18-24個月内。如果這個趨勢繼續的話,計算能力相對于時間周期将呈指數式的上升。Moore的觀察資料,就是現在所謂的Moore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确。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适用于對存儲器晶片的描述,也精确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盤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于性能預測的基礎。在26年的時間裡,晶片上的半導體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

由于高純矽的獨特性,內建度越高,半導體的價格越便宜,這樣也就引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益,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半導體要10美元左右,但随着半導體越來越小,直小到一根頭發絲上可以放1000個半導體時,每個半導體的價格隻有千分之一美分。據有關統計,按運算10萬次乘法的價格算,IBM704電腦為1美元,IBM709降到20美分,而60年代中期IBM耗資50億研制的IBM360系統電腦已變為3.5美分。

後來人們對它進行歸納,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 內建電路晶片上所內建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 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 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資料來源

• “Moore's law.” The Merriam-Webster.com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oore

's%20law.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