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 5G 的标準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四第1章 5G的概念

第1章 5G的概念

| 1.3 5G 引發革新 |

| 1.4 關于 5G 的标準 |

1.4.1 ITU 和 3GPP

5G 最重要的标準化組織有 ITU 和 3GPP。其中,ITU 是聯合國負責國際電信事務的專業機構,其下分為電信标準化部門(ITU-T)、無線電通信 部門(ITU-R)和電信發展部門(ITU-D),每個部門下設多個研究組,每個研究組下設多個工作組,5G 的相關标準化工作是在 ITU-R WPSD 下進行 的。ITU-R WPSD 是專門研究和制訂移動通信标準 IMT(包括 IMT-2000 和 IMT-Advanced)的組織,根據 ITU 的工作流程,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國際标 準的制訂過程包括業務需求、頻率規劃和技術方案 3 個部分,目前對 5G 的時 間表已經确定了 3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截至 2015 年年底,完成 IMT-2020 國 際标準前期研究,重點是完成 5G 宏觀描述,包括 5G 的願景、5G 的技術趨勢 和 ITU 的相關決議,并在 2015 年世界無線電大會上獲得必要的頻率資源;第二個階段是 2016—2017 年年底,主要完成 5G 性能需求、評估方法研究等内容; 第三個階段是收集 5G 的候選方案。而 3GPP 是一個産業聯盟,其目标是根據 ITU 的相關需求,制訂更加詳細的技術規範與産業标準,規範産業行為。

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領先的 3G 技術規範 機構,是由 歐洲的 ETSI、日本的 ARIB 和 TTC、南韓的 TTA 以及 美國的 T1 在 1998 年年底發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制訂并推廣基于演進的 GSM 核心網 絡的 3G 标準,即 WCDMA、TD-SCDMA、EDGE 等。中國無線通信标準組 (CWTS)于 1999 年加入 3GPP。3GPP 的會員包括組織夥伴、市場代表夥伴 和個體會員 3 類。3GPP 的組織夥伴包括歐洲的 ETSI、日本的 ARIB 和 TTC、 南韓的 TTA、美國的 T1 和 中國通信标準化協會 6 個标準化組織。3GPP 市 場代表夥伴不是官方的标準化組織,它們是向 3GPP 提供市場建議和統一意見 的機構組織。TD-SCDMA 技術論壇的加入使得 3GPP 合作夥伴計劃市場代 表夥伴的數量增加到 6 個,包括 GSM 協會、UMTS 論壇、IPv6 論壇、3G 美 國(3G Americas)、全球移動通信供應商協會(The Global Mobile Supplier Association)。

中國無線通信标準組(CWTS)于 1999 年 6 月在 南韓正式簽字,同時加 入 3GPP 和 3GPP2,成為這兩個組織的夥伴。在此之前,我國是以觀察員的身 份參與這兩個組織的标準化活動。

1.4.2 3GPP 的幾個階段性标準

根據 3GPP 此前公布的 5G 網絡标準制訂過程,5G 整個網絡标準分幾個階 段完成,如圖 1-4 所示。

2017 年 12 月 21 日,在國際電信标準組織 3GPP RAN 第 78 次全體會議 上,5G NR(New Radio)首發版本正式釋出,這是全球第一個可商用部署的5G 标準。非獨立組網的 NSA 5G 标準被當機,但這隻是一種過渡方案,仍然 依托 4G 基站和網絡,隻是空口采用 5G,算不上真正的 5G 标準,大家都在等 待獨立組網标準。非獨立組網标準的确立,可以讓一些營運商在已有的 4G 網 絡上進行改造,在不進行大規模裝置替換的前提下,将移動網速提升到 5G 網絡, 即 1000Mbit/s 的速率。

關于 5G 的标準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四第1章 5G的概念

R15 階段重點滿足增強移動寬帶(eMBB)和低延遲時間高可靠(uRLLC)應 用需求,該階段又分為兩個子階段:第一個子階段,5G NR 非獨立組網特性已 于 2017 年 12 月完成,2018 年 3 月當機;第二個子階段,5G NR 獨立組網标 準于 2018 年 6 月 14 日當機。2018 年 6 月,已經完成了 5G 獨立組網(SA)标準, 支援增強移動寬帶和低延遲時間高可靠物聯網,完成了網絡接口協定。現在的 R15 5G 标準隻能算是第一階段,重點滿足增強移動寬帶(eMBB)和低延遲時間高可靠 (uRLLC)應用需求,可用于設計制造專業 5G 裝置以及網絡建設,單獨建立一 張全新的 5G 網絡,可以滿足超高視訊、VR 直播等對移動帶寬的要求,而無人 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高可靠連接配接的業務也有了網絡保證。

5G 第二個标準版本 R16 計劃于 2019 年 12 月完成,2020 年 3 月當機,全 面滿足 eMBB、uRLLC、大連接配接低功耗場景 mMTC 等各種場景的需求。可以說, 預計 2020 年 3 月形成的 5G 标準才是完整的 5G 标準。

5G 技術标準由 3GPP 确定之後,還需要經過 ITU 認定。“一定程度上, ITU 成員代表的是其所在國及政府的立場,ITU 的會議通過,某種程度上相當 于‘蓋章’認定,代表一項标準的方案被承認為最後的官方結果,也意味着這 一國際标準的正式确定”。2019 年年底前最終完成的 R16 标準,将添加支援大 規模物聯網的場景。目前 NB-IoT 是主流且已商用的物聯網網絡,但其缺點在 于時延較長,類似智能水表、電表資料傳輸量小,對網絡等待時間要求也不高 的場景,使用 NB-IoT 相當合适。但對于智能血壓計等對時延要求較高的應用,mMTC 更加适合。而真正完整的 R16 标準,除了前兩個需求外,還應該要滿 足大連接配接低功耗場景 mMTC 等各種場景的需求。屆時,整個 5G 組網方案才會 全部被确定,各種終端裝置才可能陸續大規模商用化。

1.4.3 解讀 3GPP R15

2018 年 6 月 14 日,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辦的 600 多名 ICT 行業代表參與的 3GPP 全會準許了首個 5G 獨立組網(SA)标準,這意味着 3GPP 首個完整的 5G 标準 R15 正式落地,5G 産業鍊進入商用階段。

3GPP 正式最終确定 5G 第二階段标準(R16)的 15 個研究方向。

(1)對 5G 第一階段标準(R15)中 MIMO 的進一步演進:在 5G 第二階段 标準(R16)中,必須對 R15 中 MIMO 進行進一步增強,多使用者 MIMO(MUMIMO)增強、multi-TRP 增強、波束管理增強。

(2) 52.6GHz 以上的 5G 新空口: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對 5G 系統 使用 52.6GHz 以上的頻譜資源進行研究。

(3) 5G NR 與 5G NR 之“雙連接配接”:5G 第一階段标準(R15)定義了 EUTRA-NR 雙連接配接、NR-EUTRA 雙連接配接、NR-NR 雙連接配接,但不支援異步 的 NR-NR 雙連接配接。而 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異步的 NR-NR 雙連 接方案。

(4)無線接入 / 無線回傳“一體化”: 随着 5G 網絡密度的增加,無線回傳 是一種潛在的方案。基于 5G 新空口的無線回傳技術研究已在 R15 階段啟動, 3GPP 将在 R16 階段繼續研究并考慮無線接入 / 無線回傳聯合設計。

(5)工業物聯網: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進一步研究 URLLC(超高可 靠與低延遲時間通信)增強來滿足諸如“工業制造”“電力控制”等更多的 5G 工業 物聯網應用場景。

(6) 5G 新空口移動性增強,5G 第一階段标準(R15)隻是定義了 5G 新 空口獨立組網(SA)移動性的基本功能,而 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對上 述 5G 新空口的移動性進一步增強。研究内容包括提高移動過程的可靠性、縮 短由移動導緻的中斷時間。

(7)基于 5G 新空口的 V2X:目前,3GPP 已經完成了 LTE V2X 标準、 R15 eV2X 标準。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基于 5G 新空口的 V2X 技術, 使得其滿足由 SA1 定義的“進階自動駕駛”應用場景,與 LTE V2X 形成“互補”。

(8) 5G 新空口的新型定位方式:雖然 5G 第一階段标準(R15)已支援 “RAT-independent”定位,但 3GPP 剛剛确定 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更精确的定位技術,包括“RAT-dependent”以及混合定位技術。

(9)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面向 5G 的 NOMA 有多種候選技術。而 R16 将研究潛在的技術方案并完成标準化工作。

(10)基于非授權頻譜的 5G 新空口部署(5G NR-U):在 5G 第二階段标 準(R16)中,5G NR-U 需可利用非授權頻譜提升 5G 系統容量。

(11)非地面 5G 網絡:非地面 5G 網絡是指利用衛星或者高空平台來提供 5G 通信服務。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面向“非地面 5G 網絡”的實體 層的控制機制、随機接入和 HARQ 切換、系統架構等。

(12)遠端幹擾管理 + 交叉鍊路幹擾抑制:5G 系統多在 TDD 系統中,而 由于大氣波導現象,本地 5G 基站的上行信号會受到遠端 5G 基站下行信号的幹 擾。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如何識别造成強幹擾的遠端 5G 基站,以 及如何進行幹擾抑制。

(13) 5G 新空口終端功耗:5G 大帶寬等特性對 5G 終端的功耗提出了較 大挑戰,這将比較嚴重影響使用者的體驗。于是,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 究 5G 終端工作在“CONNECTED”模式下如何降低功耗。

(14) 5G 終端能力:5G 第二階段标準(R16)将研究 5G 終端上報“終端 能力”并降低 5G 終端上報信令開銷的方法。

(15) 5G 新空口以無線接入網為中心的資料收集與利用:5G 第二階段标 準(R16)将研究 SON、MDT 等技術。

2018 年 6 月釋出的 SA 标準完成了 5G 核心網架構,實作了 5G 獨立組網。 SA 标準可以實作 5G 的高可靠、超低延遲時間、高效率等特性,這是将 5G 滲透到 醫療、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等行業的核心屬性。

此次獨立組網标準的當機,讓 5G 确定了全新的網絡架構和核心網,将讓網 絡向 IT 化、網際網路化、極簡化、服務化轉變。

在 IT 化方面,全軟體化的核心網實作了統一的 IT 基礎設施和排程。功能 軟體化、計算和資料分離是代表性的技術。傳統“網元”重構為 5G 的“網絡 功能”,以“軟體”的形式部署,充分發揮雲化、虛拟化技術的優勢。将處理邏 輯和資料存儲分離,更便于提升系統的可靠性、動态性、大資料分析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化方面,從固定網元、固定連接配接的剛性網絡到動态調整的柔性網 絡。服務化架構(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新一代核心網協定 體系(基于 HTTP2.0/JSON)是其代表性技術。SBA 的設計是由子產品化、可 獨立管理的 “服務”來建構的。服務可靈活調用、灰階釋出,實作網絡能力的 按需編排和快速更新。傳統電信特有的接口協定代之以網際網路化的 API 調用, 使得 5G 網絡更加開放、靈活。

在極簡化方面,極簡的轉發面提高性能,集中靈活的控制面提升效率。C/ U 分離(控制面和使用者面分離)、新型移動性及會話管理是其代表性技術。通過 C/U 分離,一方面實作控制面集中部署、集中管控、集中優化,另一方面實作 使用者面功能簡化,實作高效、低成本、大流量的資料轉發。移動性管理和會話 管了解耦,使得終端可以按需建立會話連接配接,節省了網絡位址和存儲資源。同時, 針對不同的終端類型定義了多種類型的移動性管理,簡化了終端和網絡的狀态。

在服務化方面,從通用化服務到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是其代表性技術。網絡切片提供定制化、 邏輯隔離、專用的端到端虛拟移動網絡(包括接入網、核心網),是 5G 面向垂 直行業、實作服務可保障的基本技術形式。而邊緣計算将網絡的功能應用靠近 使用者部署,使得極緻的低延遲時間、本地特色應用成為可能,是 5G 滿足如智能工 廠等垂直行業業務需求的重要基礎。

同時,在無線側,5G NR 為設計、架構、頻段、天線 4 個方面帶來新變化。

在設計上,與以往通信系統不同,通信行業和垂直行業的跨界融合是 5G 發展的關鍵之一。為滿足垂直行業的各種差異性需求,并應對部署場景的多樣 性與複雜性,5G 在幀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設計。與 4G 相比,5G 提供了 更多可選擇的幀結構參數,可根據 5G 基礎通信業務、物聯網和車聯網等多樣 化應用場景,以及宏基站、小基站等不同網絡部署需求靈活地配置,通過“軟 件定義空口”的設計理念使無線信号“量體裁衣”,通過同一個空口技術來滿足 5G 多樣化的業務需求,大幅提升 5G 網絡部署的效率。

在架構上,為了使組網方式更加靈活并提升網絡效率,5G 引入了接入網 CU(中心單元)/DU(分布單元)分離的無線接入網架構,可将基站的功能分成 實時處理的 DU 部分和非實時處理的 CU 部分,進而使得中心單元 CU 可以部 署到集中的實體平台,以承載更多的小區和使用者,提升了小區間協作和切換的 效率。

在頻段上,5G 系統需要不同頻段來共同滿足其覆寫、容量、連接配接數密度等 關鍵性能名額要求。是以,與 4G 不同的是,5G 通過靈活的參數設計(子載波 間隔和 CP 長度等),可支援更大範圍的頻率部署,包括 6GHz 以下以及 6GHz 以上的毫米波頻段。其中,6GHz 以下頻段主要用于實作 5G 系統的連續廣域覆 蓋,保證高移動性場景下的使用者體驗以及海量裝置的連接配接;而 6GHz 以上頻段 能夠提供連續較大帶寬,可滿足城市熱點、郊區熱點與室内場景極高的使用者體 驗速率和極高容量需求。

在天線上,5G 支援大規模天線以大幅度提升系統效率。大規模天線實作三 維的波束賦形,形成能量更集中、覆寫更立體、方向更精準的波束。在大規模天線的架構下,波束掃描與波束管理等多個 5G 先進技術成為可能,網絡覆寫 及使用者體驗的頑健性可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實作更好的控制信道和業務信道的 覆寫平衡。

| 1.5 業内對 5G 的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