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5G 的十點思考

雲栖号: https://yqh.aliyun.com 第一手的上雲資訊,不同行業精選的上雲企業案例庫,基于衆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實踐,助力您上雲決策!

摘要:面向工業網際網路和智慧城市的高可靠、低延遲時間等要求,5G以使用者服務為本的理念代替了網際網路的網絡效率優先原則;為适應未來業務的不确定性,5G将從傳統電信網的封閉性轉為業務開放化和協定網際網路化。5G試圖兼具網際網路與電信網的優勢,但在實作上仍面臨諸多挑戰。文章提出了在網絡建設與業務組織上需要重視的十個問題。

關鍵詞:5G;軟體定義網(SDN);網絡功能虛拟化(NFV);網絡切片;基于服務的架構(SBA);移動邊緣計算(MEC)

2019 年5G開始商用。除中國外,目前已經開始5G商用的其他國家的營運商都基于非獨立組網(NSA)方式起步,即沿用4G核心網,僅增加了5G 基站。5G終端進而可獲得比4G更高的寬帶能力。中國決定2020年要直接采用獨立組網(SA)方式建設5G核心網[1]。SA 能夠提供NSA不具備的高可靠、低延遲時間和廣覆寫、大連接配接能力,在增強移動寬帶能力方面也比NSA 方式有更高的效率。是以,可以說2020年才是真正的5G元年。

為了适應多業務、低延遲時間、高可靠的業務要求,與4G相比,5G 核心網采用基于服務的架構(SBA)[2],進而實作業務開放性和切片化、網絡功能虛拟化(NFV)[3]、計算能力邊緣化、協定網際網路化等特點。從50年前網際網路誕生到現在,網際網路協定,如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互聯協定(TCP/IP)是基于無連接配接模式逐包選路轉發的;而現在5G核心網是面向連接配接的模式,第三層的IP包不再是唯一的轉發單元。如上所述的網絡體系變革之大是網際網路誕生以來從未有過的,5G大規模應用要達到預期的性能将面臨諸多挑戰。

(1)5G 将要大規模使用軟體定義網絡(SDN)。SDN實作傳送與控制分離,利用網絡作業系統集中管理網絡,并基于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為每一個業務流計算出端到端的路由,再将路由資訊嵌入源節點的IPv6 擴充報頭的标簽棧,并沿路徑傳遞到各節點,實作源選路(SRv6)[4]。中間節點隻須轉發,無須選路,減少或省去了排隊時間,以面向連接配接模式保證低延遲時間轉發。

我們雖然期待能夠通過SDN 對所有業務流和節點實時優化,但大規模網絡低延遲時間響應的多目标優化是難題——路由可能沖突或不收斂。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該難題:一種方法是分區域設定SDN,但跨區域的路由組織需要SDN 間交換業務流與網絡資源資料,增加實作的複雜性;另一種方法是僅對部分業務流按面向連接配接轉發,對其他業務流将仍按無連接配接方式處理,以降低對SDN處理能力的壓力。

(2)5G 颠覆傳統網元的構成方式。通過硬體通用化(白盒化)和軟體定義網元功能,NFV 可以根據業務流的需要靈活采用1.5 層、2 層或3 層轉發,提高轉發效率并顯著降低延遲時間。針對不同業務,NFV 要求網元在同一時間呈現不同功能,且這些功能随業務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NFV 對全局業務流和網絡資源資料實作精準擷取。NFV通過虛拟化實作軟硬體解耦,并向硬體資源池化和軟體微服務重構發展;但微服務架構缺乏标準,無法實作開放和互操作的初衷,而且SDN與NFV同時操作難以避免網絡資源沖突問題。另外,與專用裝置相比,白盒化的轉發時延可能還要大一些。更大的問題在于當白盒化網元與原有的網元共存于一個網絡時,NFV的效果将很難展現。

(3)網絡切片是5G 網絡與業務的一大特色。網絡切片[5]按照業務流的帶寬、時延、可靠性等需求,在集中的網絡運維系統管理下組織網絡資源,為各業務流提供與其業務屬性相對應的虛拟專用網絡(VPN)通道,支援個性化服務,尤其适應不同垂直行業的需求。雖然VPN 服務在電信網中早就存在,但過去都是預約建立而非實時提供的,且僅對極少數業務流開通。現在5G 網絡切片面臨着VPN 海量規模、實時性、端到端通道組織等特點,對業務流進行逐一切片未免太理想化了,如30 年前的異步傳輸模式(ATM)就是前車之鑒。如果網絡切片從核心網擴充到接入網,則端到端的切片要随使用者移動而變更,這就增加了切片管理的複雜性。至于将VPN 開放給客戶以發現、選擇、生成、管理并提供按需實時動态調整權限,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跨營運商網絡建立VPN 連接配接更是難以想象的任務,這需要營運商間互相開放網絡資源與業務資料,但這基本沒有可操作性。可取的辦法是僅對時延、丢包率和可靠性等有較嚴格要求的業務流提供網絡切片。與現有4G 網絡的VPN 相比,以上方法可以使VPN 實時生成而無須預約。另外,在流量計費的模式下,僅對高端使用者提供能夠保障服務品質(QoS)的VPN 服務,但對一般使用者有失公平性,是以需要考慮采用以使用者價值為中心并考慮QoS 的計費模式。

(4)SBA 是5G的重要創新。SBA 建構了一個業務開放平台,承接各種業務智能單元,像手機上的應用程式(APP)那樣實作按需添加。通過智能單元的組合可以産生相應的智能,通過業務的解耦和子產品化可以實作靈活調用網絡服務,以此來适應5G 新業态的不可預見性。SBA 與電話網中的智能網類似,在海量使用者且網絡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同樣會出現智能網中各業務智能單元組合可能沖突的問題。

與智能網不同的是,SBA 是開放的平台,極大豐富了業務智能APP 的來源;但與傳統營運商封閉的業務能力相比,SBA 的業務平台開放性存在安全風險。與SBA 相配合,5G 移動通信協定全面網際網路化,這樣一來網際網路上的應用可以直接移植到5G,增強了業務能力。但與過去移動通信采用的專用協定相比,5G 移動通信協定網際網路化為網際網路上的病毒和木馬留了友善之門。為此,5G 在網絡安全與資訊安全的防護方面需要比4G下更大的功夫。

(5)移動邊緣計算(MEC)與5G相伴而行。MEC 實作了雲計算能力部分下沉,包括存儲與内容分發能力,以适應時延敏感業務的快速處理。在工程上如何合理設定MEC 的粒度是實踐中需要探索的問題。移動終端、機器人、網聯車等應用需要在MEC 間切換,這就涉及MEC 間協同以及MEC 與中心雲間功能合理配置設定的問題。它不僅可能會産生MEC 間大量的開銷、MEC 與中心雲的大量互動,還會引入時延。MEC 特别适合于面向垂直行業的應用,因為垂直行業希望營運商開放MEC 能力。為此,需要為MEC 配置開源平台與容器等輕量級雲技術以支援第三方邊緣應用。

另外,開放MEC 能力對營運商網絡管理與資訊安全的影響也難以估量。

(6)5G對同步提出嚴格要求。SDN/NFV 都需要獲得所有網元的業務流和網絡資源的大資料,各網元的資料需要同步和絕對時間對齊。如果各網元上報的資料時間不夠精準,就不可能得到全局視覺。如此一來,按不那麼精準的資料來做出網絡排程的決策可能更糟糕。現有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标準(IEEE 1588)的同步機制也難以保證所需要的精度,在實際應用中很難滿足IEEE 1588 假定雙向信道的傳輸時延相同的前提。

(7)5G 推動營運支撐系統的變革。5G 需要實時地對網元實行NFV 功能的指配,對業務實作切片的組織及生命周期的管理。5G 營運支撐系統(OSS)需要基于業務與網絡資源大資料的統計與智能分析,自動生成通信裝置與服務的編排方案。為了實時響應,不可能再采取人工網管操作而必須依靠信令控制。全網集中一個OSS 有利于全局掌控,但處理能力與處理時延難以滿足要求。如果按區域設定OSS,則各OSS需要互通資料,且還需要有上層中央OSS 來協同。

(8)車聯網是5G 全新的應用場景。為此,5G 專門在無線接入和核心網兩個方面都考慮保證低延遲時間的措施。但面向個人的通信與車聯網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平均經過十多個節點;而後者可能隻是一兩跳,在多跳的環境下對控制時延有顯著作用的NFV 和網絡切片及SRv6 在車聯網場景下并不顯優勢。車聯網通常是短包,而傳統的TCP/IP 協定對短包的傳輸效率不高。傳統的個人通信在接入段通常是點對點方式,而車聯網在車到車(V2V)場景下是點到多點以及多點到多點方式,甚至是廣播方式。

這将增加頻率安排的難度,因為難以采用裝置到裝置(D2D)連接配接,需要借助網絡轉接即車-網-車(V2N2V),但時延會略有增加。對于面向個人的通信,目前中國多個省公用一個網間直連點來實作營運商間互通;但車聯網對時延特别敏感,歸屬不同營運商的汽工廠中的房間的通信需要就近實作網間直連,至少不宜跨出城市範圍。也就是說,需要為車聯網專門設定城市内的網間直連點。

(9)大連接配接是5G 應用的一個重要特征。5G 能夠實作每平方公裡可接入上百萬連接配接,傳輸時延不超過10 s,丢包率不高于1%。對海量的物聯網終端需要使用群組認證,否則會引發信令風暴。安全算法和協定也要考慮輕量級,以免引入不必要的時延和增加物聯網終端的能耗。鑒于物聯網終端的多種類型,5G 的使用者身份管理要适應從全球使用者識别卡(USIM)向靈活多樣的方式轉變。

(10)工業網際網路催生5G 專網。産業數字化首先需要将企業的生産裝備聯網。為了能使機器人、物料小車和生産線上的工件實作聯網,需要使用無線技術;但已有無線技術的可靠性、可擴充性與抗幹擾能力不适應工業網際網路要求。5G 将工業網際網路應用視為己命,企業可以利用5G 作為企業内網或廣域網的傳輸手段,5G 營運商可為企業提供網絡切片,但營運商的5G 網絡主要是面向公衆使用者而設計的。

考慮到公衆通信特别是視訊業務的下行資料流規模遠高于上行,在時分雙工(TDD)模式的同一載頻中時隙數的配置設定是上行少下行多;但工業網際網路中傳感器通常上報資料多而接受網絡指令的資料少,對應的TDD 上下行時隙是上行多下行少。如果TDD 上下行時隙兩種不同的配置設定方案共處同一營運商基站中,那麼需要設定在不同載頻以避免互相幹擾,但這又限制了載頻配置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另外,從管理和安全角度考慮,大企業希望建設5G 專網,頻率主管部門需要為企業建設5G 專網劃出專用頻率。

綜上所述,建設SA網絡和開發SA應用可以說是5G新一輪創新的起點。中國率先走SA之路會面臨試錯的風險,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5G創新之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資訊化部. 明年我國将大規模投入建設獨立組網的5G 網絡[EB/OL].(2019-09-21)[2019-12-23].

http://www.cac.gov.cn/2019-

09/21/c_1570598110843638.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資訊化部. 5G移動通信網核心網總體技術要求: YD/T3615—2019[S].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9

[3] ETSI.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NFV);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

Architecture: GS NFV-SWA 001 V1.1.1 [S].2014

[4] IETF. Segment Routing IPv6 for MobileUser Plane [EB/OL]. (2019-11-04)

[2019-12-23].

https://datatracker.ietf.org/doc/draft-ietf-dmm-srv6-mobileuplane/

[5] 3GPP. Study on Management andOrchestration of Network Slicing fo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Rel-15): 3GPP TR28.801 V15.1.0[S]. 2018

作者簡介

邬賀铨,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現任國家資訊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标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網際網路+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物聯網專家組組長、國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科技專項總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咨詢委員會主任,以及IEEE 進階會員等;長期從事數字和光纖通信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近十多年來負責中國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和3G/4G/5G 等研發項目的技術管理及重要工程科技咨詢項目研究;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郵電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個獎項;出版專著1 部。

原文釋出時間:2020-01-16

本文作者:邬賀铨院士

本文來自阿裡雲雲栖号合作夥伴“

邊緣計算社群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