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衆多口中的行業寒冬,一邊是行業龍頭的二度上市。一場冷暖二重奏正在國内嬰幼兒奶粉行業上演着。
今年7月的兩場乳業展會期間,有乳企高管一再感慨“行業寒冬來了”。
與此同時,作為嬰幼兒奶粉銷售占比超過50%的主要通路,母嬰管道的經銷商和零售商也紛紛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
無論是奶粉企業,還是經銷管道,他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上源自近兩年國内出生人口的持續減少。
2016年1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2016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位。
然而,此後兩年,國内出生人口連續下降,2018年隻有1523萬人,創下196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據預計,受到生育意願和育齡婦女減少等因素影響,2019年新出生人口總數将降至1400萬,5年内大機率跌破1300萬。
出生人口總數持續減少,意味着國内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總容量将出現萎縮。對國内奶粉企業來說,未來的市場競争将更加激烈,并且競争的焦點将從增量使用者的争奪,轉向存量使用者的留存和營運。
就在國内嬰幼兒奶粉行業普遍感到陣陣寒意的當口,有一家奶粉企業卻在告别美國納斯達克6年後,于今年11月13日,在港交所鳴鑼上市,再度挺進資本市場。
這家逆勢而動的企業就是中國飛鶴有限公司。飛鶴何來底氣在這個節點赴港上市?面對行業寒冬的來臨,飛鶴又會如何應對?
做到業内第一
“飛鶴到現在已經57年了,在嬰幼兒奶粉這個高危行業裡,我們保持着零安全事故的領先記錄。”飛鶴CTO馮海龍自豪表示。
在内部一系列戰略舉措、外部出生人口和政策利好的推動下,飛鶴實作了持續快速增長,并最終成為國内嬰幼兒奶粉行業的上司者。
招股書顯示,飛鶴營業收入從2016年的37.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03.9億元,成為首家營收過百億的國産嬰幼兒奶粉品牌。同時,按2018年零售價值計算,飛鶴在國内外嬰幼兒奶粉品牌中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達到7.3%。
定下兩個目标
然而,在政策紅利消退、出生人口遞減導緻市場萎縮的大勢面前,飛鶴的業績增長也出現了放緩。2019年上半年,飛鶴的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分别增長34.4%和60.4%,較2018年全年76.5%和93%的分别增速明顯下滑。
對于今天這種局面,飛鶴在兩三年前就預見到了。一方面,2016年的“二孩紅利”并沒有如大家所願在2017年延續,在人口新政的推動下,出生人口不升反降,這種勢頭一旦形成,短時間内就很難逆轉,是以市場容量逐漸縮小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飛鶴的絕大部分營收都來自嬰幼兒奶粉的銷售。資料顯示,近四年來,飛鶴的嬰幼兒奶粉營收占比每年都在九成左右。這說明飛鶴的産品線過于單一,一旦市場收窄,經營業績勢必受到影響。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飛鶴定下了兩大戰略目标。一個是繼續保持飛鶴在嬰幼兒奶粉行業的頭部地位,另一個是開發新的增長點。
既然國内嬰幼兒奶粉市場萎縮已是大勢所趨,接下來奶粉企業的競争必然會從增量使用者的争奪,轉向存量使用者的留存和營運。飛鶴要保持行業頭部地位,也要把使用者營運的重心放到存量使用者上。
“飛鶴過去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到達現在這個位置,主要做的是增量使用者的營運。到目前,我們線上上線下各個管道的使用者交易賬号達到了6617萬個,使用者數量1612萬。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産,隻要能夠營運好,可以創造出非常高的價值。”馮海龍評價說。
在新的增長點方面,飛鶴已經有所布局。2018年1月,飛鶴收購了美國第三大營養補充劑公司Vitamin World的零售保健業務,并很快開始在國内市場推銷和銷售Vitamin World的營養補充品。
招股書顯示,2018年,營養補充品産生的營收為6.4億元,占到總營收的6.2%。2019年上半年實作營收3.2億元,占比5.4%。
嬰幼兒一般到了三四歲就不再用奶粉喂養,原來的奶粉使用者就會自然流失。飛鶴進入營養補充品領域,就是希望延長這些使用者的生命周期,在他們停止購買嬰幼兒奶粉之後,讓他們流轉到營養補充品業務。而這一點也将依托于飛鶴存量使用者的營運。
可見,飛鶴的兩個戰略目标,立足點都落在了存量使用者的營運上。而要深入營運好使用者,首先得知道使用者都有誰,對他們有多了解,他們的黏性如何,複購率如何……而要回答這些問題,有一樣東西是必須的——資料。
由于飛鶴建立了完整的專屬産業叢集,是以,無論是生産環節、供應鍊環節,還是銷售環節,飛鶴的核心資料都是現成的。
問題是,怎麼把存在于不同系統的資料彙聚在一起,按照統一的标準進行處理、加工、産出,然後賦能前端的各個業務營運?
就在這時,阿裡方面找到飛鶴,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合作,其中的資料中台項目跟飛鶴正在思考的難題不謀而合。
打造資料中台
飛鶴的資料中台搭建在阿裡雲上面。它與飛鶴的各個業務系統進行對接,将這些系統沉澱的資料都彙集到中台,根據各種業務場景對資料進行智能分析,然後用分析結果實時呈現業務狀況,同時指導各個業務營運,構成一個閉環。
2019年1月,飛鶴資料中台正式開始搭建和開發,截至目前,各種分析場景已經全部上線,并與部分前端業務營運系統進行了對接。
在前端業務系統上,除了原有的一些系統,飛鶴還自建了兩個系統。
一個是叫作“智慧導購”的業務營運平台,一個是叫作“飛鶴星媽會”的消費者營運平台,它們都以App形式在手機端運作。
智慧導購是一線導購和業務人員使用的,整合了營銷、巡店、區域管理、活動管理、會員管理等多項前端業務。
飛鶴星媽會則是消費者使用的平台,給消費者提供了各種服務,如産檢提醒、育兒貼士、寶寶喂食、專家咨詢、星媽課堂、掃碼領積分等。
“我們之前看業務,就像看一張360P的低清照片,模模糊糊,看不清局部,也看不清全貌。現在,有了資料中台,業務就像變成了一個3D高清的模型,可以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仔細琢磨。”馮海龍對一期建成的資料中台給予了高度評價。
資料中台的建設能夠給飛鶴帶來五個方面的價值。
第一,提供統一的資料源,讓公司上下對業務能夠有統一的認知。
在很多公司,老闆看到的是繁花似錦,中層看到的是危機四伏,一線人員看到的是四處都是坑。但是,通過資料中台,大家談論的是同一個世界,看到的是同一個業務表象。
“業務人員再也不用費心思地想怎麼把事情的真相婉轉地告訴老闆,直接讓老闆看資料就行。”馮海龍風趣地說。
第二,能夠讓飛鶴變得靈活。
有了實時的資料呈現,飛鶴就能快速看到變化,然後快速決策響應。“就像有人戳我一下,我立馬踢他一腳,看到前面有好吃的,我能比别人更快跑到那兒,因為我靈活。”
第三,能夠發現問題和機會。
在一期資料中台建設過程中,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積分連續幾天出現異常,一個年度内消費跨了三個奶段。
這些異常可能都跟惡意積分兌換有關,就需要提醒業務人員進行控制,并讓積分管理團隊考慮對積分制度進行優化。
當然,也能發現機會。比如,飛鶴各省市的線上線下銷量增長率會進行排名,通過排名資料,他們發現,某個城市線下排名第16,線上卻排名第1。
這說明飛鶴品牌在當地有很好的認可度。這就是一個機會,飛鶴應該在當地投入更多的線下資源,以推動線下銷量的增長。
第四,能夠倒逼業務部門實作精進。
在資料不那麼透明的時候,前端的有些業務部門營運起來會随性一些。有了資料中台,一切動作和資料都變得透明了,“它可以幫助大家重新審視業務,并逐漸精進”。
第五,資料中台是雙向的。
比如,在智慧導購業務營運平台上,導購可以清楚看到聚合後的實時使用者資料。比如,距離寶寶的生日還有幾天,上次購買的奶粉量還剩多少,一胎還是二胎,180天内參加過多少次活動,等等。
這些都是對導購的資料賦能,讓他們知道接下去該采取什麼動作跟進和服務使用者。
重構的不止是資料
資料中台的建設,讓飛鶴原來沉澱在各個業務系統裡的資料煥發了生機,并開始賦能前端業務系統。
為了讓資料中台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飛鶴還對自己的組織架構進行了重構。
變化最大的當屬馮海龍帶領的IT團隊。在他加入飛鶴的時候,IT團隊叫資訊部,30幾号人,下面有個開發小組,隻有七八人。
一年半時間,馮海龍将資訊部擴編成了資訊中心,一共100多人,下面有兩個部門——資訊開發部和資訊管理部,光開發部就有60多人。
在馮海龍看來,頭部品牌為什麼能成為頭部,一定有很多做得優秀的地方,有自己獨有的業務模式,而這些獨有的管理特性需要深度融合在IT系統中,市場化的标準産品往往很難完美、及時地響應這些業務需求。這就需要有自己的開發隊伍。
飛鶴資料中台一期主要是為了做存量使用者營運。原來,飛鶴有多個部門都涉及使用者營運,比如網際網路事業部、品牌部、電商部,他們往往各自營運使用者。
現在,飛鶴成立了一個使用者營運中心,将所有與使用者營運相關的職能都放到了這裡,并由負責品牌和市場的副總裁兼管這個中心。
到目前,飛鶴資料中台一期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但是,無論是資料中台,還是中台裡的資料,都還遠遠沒有盡顯其能。
接下來,飛鶴将把資料中台的資料能力輸送給後端的供應鍊和生産,打造出飛鶴的智慧供應鍊和智能工廠。
事實上,資料中台沒有建設完成的一天,因為業務模式在變化,資料在更新,每出現一個變化,就需要對資料中台做出調整。
同時,無論是快消業,還是零售業,業務的差異性更多展現在前端,中台部分其實很多都是同質的。是以,像資料中台這樣的内部共享平台,對很多行業、很多企業都是适用的。
有了這樣的中台之後,企業就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放到前端業務系統的開發和優化上,用中台創造的資料能力來賦能和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本文編輯自《商業評論》,作者陳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