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多天線及波束賦形技術發展概述
1.2 多天線及波束賦形理論基礎
| 1.3 多天線傳輸技術分類 |
使用多天線之後,其信道可以被分解為多個并行資料通道。對這些通道利用政策的差異,是對 MIMO 方案進行分類的基本依據。MIMO 系統直覺的增 益來自于多個獨立資料流的空間并行傳輸所帶來的傳輸速率提升,此類方案可 稱為速率大化方案;當然,也可以利用并行的通道,分别服務于多個不同的 使用者,這就是所謂的多使用者 MIMO(Multi-User MIMO);如果對資訊傳輸的 可靠性的要求超過了對傳輸速率的要求,或者說可靠性是首要考慮因素時,可 以用并行的管道傳輸同一份資訊的多個樣本,或者選擇好的通道發送資訊。
在選擇 MIMO 方案時,發送端所能掌握的信道狀态資訊起到非常關鍵的作 用。所獲得信道狀态資訊的準确性和及時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夠采用什 麼樣的 MIMO 技術方案。例如,同樣是為了保證傳輸的可靠性,如果發射機側 有準确的信道狀态資訊,可以通過波束賦形技術,對信号的空間分布特性進行 調整,并将所有資訊饋送至傳輸品質好的通道;如果發射機不能獲知準确的 信道狀态資訊,則隻能将具有備援的資訊通過多個通道分散傳輸,再在接收機 側進行集中合并以獲得分集增益。MIMO 技術分類如圖 1.4 所示。

1.3.1 閉環空間複用
如果信道條件可以支援多個并行的資料通道,而且發射機側能夠獲得及 時準确的信道狀态資訊,則可以采用閉環空間複用技術。此技術也是 LTE 等移動通信系統資料傳輸時重點考慮的一種傳輸方案。現有的 LTE 規範以 及 5G NR 的第一個版本已經可以支援單使用者下行多 8 層和上行多 4 層 的資料傳輸。
在閉環空間複用中,首先要根據信道能夠支援的并行傳輸流數量或者說數 據通道數量,确定發送的資料流數,此過程稱為秩自适應;而後需要根據每個資料通道的傳輸能力,合理地為每個通道配置設定資料速率,讓每個通道上傳輸的 調制和編碼方式與通道的傳輸能力比對起來。要充分利用每個管道的傳輸能力, 在保證差錯機率足夠低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更高的傳輸速率(需要說明的是, 在實際應用的 MIMO 系統中,由于某些現實因素的限制,如考慮到回報開銷, 可能無法獨立調整每一個資料通道的調制編碼方式);後,我們要根據資料 通道的空間分布特性,在發端将資訊饋送到特定的空間去,在收端也要用和信 道比對的方式,在特定的空間去收取資訊。我們一般可以把在發射端根據信道 空間特性,對發送資訊進行空域預處理,将資訊發送到相應的方向或空間的過 程,稱為預編碼或波束賦形。
對于線性預編碼,收發信号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其中,Ws 表示發射機使用的預編碼矩陣。根據文獻[8],如果發射機能及時 準确地獲得信道狀态資訊,則在如下優化準則下的佳預編碼矩陣均為 V 矩陣 的前 RI(Rank Indicator)列。其中,RI 為 H 的秩。
- 小奇異值準則:
多天線傳輸技術分類 | 帶你讀《大規模天線波束賦形 技術原理與設計 》之三多天線及波束賦形技術發展概述 - 均方誤差準則(以 MMSE 接收機為例):
多天線傳輸技術分類 | 帶你讀《大規模天線波束賦形 技術原理與設計 》之三多天線及波束賦形技術發展概述 - 大容量準則:
多天線傳輸技術分類 | 帶你讀《大規模天線波束賦形 技術原理與設計 》之三多天線及波束賦形技術發展概述 - 大似然準則:
多天線傳輸技術分類 | 帶你讀《大規模天線波束賦形 技術原理與設計 》之三多天線及波束賦形技術發展概述
在理想情況下,如果發送和接收端分别使用與信道相比對的線性預編碼和 線性檢測方式,則發送和接收過程可以表示為
由于 U 矩陣的列向量模值均為 1,是以經過上述接收檢測後的等效加性噪 聲的功率并沒有被提升。由式(1-21)可以看出,在理想情況下,通過線性預 編碼和接收檢測,每個資料通道都能達到大的傳輸能力。
上述操作的關鍵上在于信道狀态資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的 擷取。實際上,無論是 Rank 自适應、自适應調制編碼以及預編碼等發送端所 能夠進行的優化操作,其基礎均在于發送端所能獲得的信道狀态資訊的及時性 和準确程度。是以,CSI 擷取以及回報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與标準化工作 中的一項核心問題。
CSI 的擷取方式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回報、接收端隐式 回報以及接收端顯式回報。
1.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回報
所謂互易性又稱為對稱性,是指上下行信道在一定時間内傳播特性基本是 一樣的。例如,對于 TDD(Time Division Duplex)系統,上下行信道使用相同 的頻點,不同方向的鍊路靠時隙區分。在理想情況下,在信道的相幹時間内, 可以認為通過上行信号測量的信道和下行信道是具有對稱性的。這種互易性, 一般稱之為瞬時或者短期的上下行互易性。
對于 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系統,由于信道的上下行鍊路之間 存在相對較大的頻率差,上下行信道的傳播特性,尤其是小尺度傳播特性會有 較大的差别。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認為短期或瞬時的信道互易性是不成立的。 盡管瞬時信道不再對稱,但是如果我們從長期統計的資訊來看,信号的到 達和離開方向基本還是對稱的,尤其是在以直視徑為主的環境中。從這個 意義上講,FDD 系統的信道在長期統計意義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易性。
圖 1.5 中給出了基于信道互易性回報的處理過程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 MIMO 信道矩陣 H 是可以通過上行信道利用互易性 測量的,但是終端仍然需要回報一個 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這是 因為,通過互易性,基站能夠估計出信道傳播特征,但是由于上行和下行鍊路 的幹擾和噪聲并不相同, 是以基站無法利用信道互易性獲知 UE(User Equipment)受幹擾和噪聲的影響情況。
基于互易性的回報方式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 回報開銷小,因為 CSI 中為豐富的關于信道矩陣 H 本身的資訊是通過 對上行信道的估計而獲得的,需要回報的參量可以隻有 CQI。
- 如果上行信道估計足夠準确的話,基站能夠獲得充分的信道資訊,能夠 進行更為精确的預編碼,進而更好地比對信道。
- 基站側有了小區裡各個終端的、準确的信道狀态資訊之後,基站在排程與預編碼過程中,就可以在更大範圍内進行優化并計算出準确的預編碼方式, 來比對每個使用者的信道,達到更好的系統性能。
- 如果基站能夠準确獲知使用者的信道資訊,就可以更靈活地為終端選擇合 适的傳輸模式與傳輸參數。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基于互易性的回報和傳輸往往會受非理想因素影響。
- 互易性必須在足夠短的時間内才能得到保證,而實際上,從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的發送到真正的下行資料傳輸,往往會有一段延遲。
- SRS 的信道估計性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精度也未必能得到保證。
- 複基帶等效信道的傳輸特性是由中頻、射頻收發電路、天線及傳播媒介 等綜合因素共同決定的,為了保證收發互易性,需要在發送端進行校準(理論 上接收端也需要做校準,但在實際系統中性能影響不大)。
- 出于節省成本的考慮,終端的發射通道數可能會少于接收通道數。UE 收發射頻配置的不對稱性會導緻在上行無法獲知完整的下行 MIMO 信道。這 一問題雖然可以通過天線切換技術解決,但是射頻切換開關會增加功率損耗 和成本。
- 終端在計算 CQI 時,不知道基站會使用什麼樣的預編碼方式。是以,在基于互易性的回報中,UE 上報的 CQI 可能隻能較為粗略地反映出信噪比,這個信噪比往往和實際排程時的情況并不相符。比如在 LTE 系統中,對于基于互 易性的回報方式,UE 在計算 CQI 時假設基站是按照發射分集方式傳輸資料的。 基于這種假設計算信道品質時,無法反映出終端在接收多流資料時的真實檢測 算法的性能,是以鍊路自适應性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2.接收端隐式回報
對于 FDD 系統,由于瞬時互易性的缺失,信道狀态資訊的擷取主要依靠接 收方的測量與回報。具體而言,回報資訊可分為隐式及顯式兩種。
考慮到直接回報信道矩陣的開銷代價,所謂隐式回報并不直接回報信道矩 陣本身,而是回報終端所推薦的預編碼矩陣。系統可以預先定義一個由有限個 預編碼矩陣所構成的集合,回報過程中隻需要上報預編碼矩陣所對應的标号, 或稱 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為了減少回報開銷,通常的碼本實際 上是從所有可能的預編碼矩陣中選取出的一個粗略的代表集合。基于碼本的隐 式回報,本質上是一個矢量量化的過程。一般衡量碼本好壞的名額是,對于任 意需要量化的對象,經過量化之後,其誤差盡可能小。滿足這樣需求的碼本, 一般在預編碼矩陣空間中具有比較“均勻”的分布,這樣每個預編碼矩陣都可 以在碼本裡就近找到和自己誤差較小的碼字。圖 1.6 中給出了基于碼本的隐式 回報機制的一個示例。
相對于基于互易性的回報以及顯式回報,隐式回報的上報資訊中并沒有包 含信道矩陣本身,而是上報了 UE 所推薦的對自己而言更為有利的預編碼矩陣 所對應的标号,以及相應的 RI 和 CQI,以此作為基站進行預編碼、Rank 自适 應和自适應調制編碼以及排程的依據。此回報方式可以适用于 FDD 和信道互易 性缺失情況下的 TDD 系統,能夠以相對穩健的方式為 MIMO 預處理的優化提 供所需的信道狀态資訊。
基于碼本的隐式回報存在的問題如下。
- CSI 的測量依賴于下行參考信号的設計,測量的空間分辨率與參考信号 的開銷之間存在沖突。
- 碼本是對預編碼矩陣空間的量化,而量化精度與回報開銷和計算複雜度 之間也存在沖突。碼本的量化精度對 SU-MIMO(Single-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對 MU-MIMO(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而言卻是限制其性能增益的一個重要瓶頸。
- 在基于碼本的隐式回報中,終端隻向基站推薦了對自己有利的預編碼方 式,但是并沒有顧及該預編碼方式對其他終端的影響,在 PMI 計算時也不便體 現其他使用者共同排程時對自身的影響,是以對 MU-MIMO 傳輸的性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綜合以上因素,在進行 MU-MIMO 時,基站很難判斷應當在哪些資源上把 哪些使用者組合在一起,也很難對 MU-MIMO 排程後的性能進行估計,進而無法 準确地預判應當對哪些使用者使用什麼樣的資料速率,MU-MIMO 的性能提升有限。
3.接收端顯式回報
所謂顯式是相對于隐式回報而言的,顯式回報中直接将 MIMO 的信道矩 陣,或者是 H 的一些統計參量,比如相關矩陣或者特征向量回報給發送端。如 果基站能夠及時準确地獲得完整的信道資訊,那麼實際上這種回報方式所能達 到的效果和基于互易性的回報應該是一樣的。這些好處集中展現在預編碼的精 度、MU-MIMO 排程和使用者間幹擾的優化等方面。
但是顯式回報也有着互易性回報類似的缺陷,因為終端上報 CSI 的時候, 不知道基站會使用什麼樣的預編碼方式,是以計算 CQI 時無法基于一個對傳輸 方式的正确假設。在這種情況下,終端計算的 CQI 也是不準确的。
除此之外,回報精度和性能之間的沖突也很突出。回報精度高則性能增益 明顯,但是開銷會占據更多的控制信道資源;如果出于控制開銷的考慮而壓縮 CSI 回報量,則其性能未必能超過隐式回報。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 LTE 的初期版本中,始終沒有選擇顯式回報機制。
1.3.2 開環空間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