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号: https://www.aliyun.com/#module-yedOfott8 第一手的上雲資訊,不同行業精選的上雲企業案例庫,基于衆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實踐,助力您上雲決策!

圖檔來源:
https://pixabay.com/images/id-3188291/可穿戴技術
具有藍牙和GPS功能以及健康應用的智能手表和物聯網裝置正在獲得市場青睐。據健康專家喬博卡斯說法,可穿戴裝置不僅僅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而且它們也是人類和計算機融合的第一步。心率和血糖監測儀等可穿戴裝置越來越多地被設計用于常年使用。随着技術變得更加高效,智能裝置變得不那麼笨重,不那麼顯眼,并且更容易被接受為我們自身的自然延伸。
可穿戴技術起源于60年代,發展緩慢,直到2010年才發展到足以吸引主流關注和消費的地步。尤其是2014年,随着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和蘋果手表(Apple Watch)的全球釋出,物聯網(IoT)和可穿戴産業迎來了關鍵一年。
自那以後,許多公司和初創公司緻力于開發和改進智能手環、戒指、吊墜、手表,而它們能夠監測佩戴者的生命體征、拍照、發送資料。通過擴充,可穿戴裝置将這些功能授予了擁有者——使使用者夠獲得自己血壓、血氧水準、心率、睡眠周期和日常活動水準的實時資料。
應用:通過監控,實作勞工安全和預防性保健
這些生命體征的資料有無數的醫療和安全應用。消防員頭盔中的傳感器可以檢測氧氣水準,并自動觸發釋放更多氧氣來調節水準。同樣,在石油鑽塔和礦井中工作的勞工也可以依靠實時位置傳感器和環境傳感器來保持安全并在緊急情況下定位。
單獨或緊急從業人員的安全隻是該技術的一個應用。如今,可穿戴傳感器擴充了老年人的獨立生活性,他們更喜歡在自己的家中養老。許多智能手環都包含了緊急SOS按鈕,可向當地醫療機構或家庭成員發出危險警報。(來自物聯之家網)配備有加速度計的手環可以根據向下運動的速度來檢測患者是否跌倒。糾結仍然存在,但是算法正在變得越來越好,許多智能手環能分辨出佩戴者坐沙發和摔在地闆上的差別。
老年人智能手表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利基市場,尤其是在中國,這裡的預期壽命正在上升,有些年邁父母的子女沒有能力提供居家護理或支付特殊住宿費用。此外,為了減少對員工的需求和負擔,在進階護理中心使用智能手環的情況也在增加。
盡管大多數可穿戴裝置都遵循基本原則并監測心率、血壓和活動水準,但也有高度專業化的可穿戴裝置來治療特定疾病。例如,對于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自動注射來監測和調節血糖水準。
可穿戴裝置的未來
如果您不想自己一天24小時都戴着智能手環,那麼不含塑膠的可穿戴裝置已經到來——它們隻是還沒有成為主流。科學家創造了一種超薄可穿戴裝置,通過皮膚記錄生物特征。可以把這些可穿戴裝置想象成電子紋身,并且在通過藍牙或無線網絡向網際網路傳輸資料的同時,佩戴者可以進行全方位的身體活動。這些物聯網電子裝置如此輕薄、靈活、不顯眼,以至于佩戴者可能會忘記它們的存在——這是長期健康監測的理想選擇。
原文釋出時間:2019-12-26
本文作者:iothome
本文來自阿裡雲雲栖号合作夥伴“
物聯之家”,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