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的機車化油器,可以變成蒸汽火車般的加濕器;鏽迹斑斑的廢舊油桶,可以做成造型别緻的紅酒櫃;無人問津的老樹根,也可以搖身一變為韻味十足的複古台燈。還有農用闆車改裝成的書架,門闆改造成的台桌,舊機車做的茶幾底拖……在80後小夥吳陽德的手裡,這些取材于“廢品”、具有厚重金屬質感的“藝術品”,已經陸陸續續創作出了兩百多件。

一切源于興趣。87年出生的吳陽德老家在安徽,13歲那年,随哥哥來到上海,無親無友,隻能靠撿廢品為生。15歲那年,他在曹安公路幫人看自行車,由此第一次看到了飛馳而過的機車隊。二三十輛風馳電掣的機車,點燃了小小少年心中的興趣之光,很快,他找到了一份電動車廠的工作,一邊當組裝工打下手,一邊自學修車技能,每天都和各種金屬零件打交道。
到2014年,吳陽德已經開了一家自己的修車行,在他眼中,一顆螺絲釘、一條車鍊子、一塊鐵皮,這些别人眼中的廢品,都蘊藏着無限可能,這些也都成了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強的動手能力,他開始癡迷于将廢舊物品改造成工藝品,賦予“廢品”新的生命。
而今,吳陽德已經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也被媒體貼上了“環保藝術家”“蒸汽朋克”“硬核青年”等标簽。但他說自己的初心進而改變,他依然一邊經營着自己那間小小的修車行,一邊沉醉在對機械的癡迷和對舊物的改造中。
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品嘗過生活的不易,是以吳陽德總想着也能為别人撐起一把傘。如今他的店裡還有一位徒弟——何小海,是智力方面的特殊人群。剛開店時,他看到翻垃圾桶的小海,便想起了曾經靠撿垃圾讨生活的自己。于是決定收下這個特殊的徒弟,教會他一技之長。雖然小海的學習之路比别人要艱難好幾倍,但在師傅的耐心指導下,如今,小海的技術已經頗有長進,顧客也會親切地叫他“小海師傅”。
雖然沒能在象牙塔裡接受更高的教育,那些人生的坎坷際遇卻比象牙塔更深刻地教會了吳陽德,如何做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他的作品,傳達着他對生活、對這個世界的态度,也像一面鏡子,折射着自己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也折射着千千萬萬個、如他一般心懷夢想和熱愛的普通人。
關鍵幀:
身在陰溝
不忘時刻仰望星空
改變命運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文字:丁琎燕
關注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