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背景介紹
遙想 2014 年,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之花 [1] 開遍全球,香溢 四海。如今,幾年過去了,5G 之果挂滿枝頭,碩果累累。其中, 最大的果實當屬信道編碼。而其中的低密度校驗碼(LDPC) [2] 和極化 碼(Polar Code) [3] 格外突出。 有鑒于此,作者努力打造了這本《5G-NR 信道編碼》書籍,希望 能解開讀者對 5G-NR 信道編碼技術的疑惑。
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之花如圖 1-1 所示。 第 1 章先介紹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演進,然後介紹 5G 新無線電接入技術(5G、 NR、5G-NR)的系統要求 [4],接着簡要地介紹 5G-NR 的信道編碼技術,最 後介紹本書寫作的目的和篇章結構。

| 1.1 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演進 |
移動通信,或者稱為蜂窩通信,始于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 驗室 1968 年的發明。它類似六邊形的蜂窩狀小區(Cell)結構:這些小區環 環相扣,構成連續覆寫的大範圍網絡。由于小區之間可以複用相同的頻譜資 源,是以,整個網絡的容量得到極大的提升。基于這一原理,摩托羅拉公司 (Motorola)于 1973 年在其實驗系統中實作了上述移動通信系統,成為業界的 先驅。在之後的近 40 年中,移動通信以其随身、靈活、友善等的特點,得到迅 猛發展。移動通信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它在全球許多國家中的滲透率 已超過 90%,其技術已經曆了四代的演進,如表 1-1 所示。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1s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的 多址技術是頻分多址(FDMA),主要支援語音服務。每個使用者的實體層資源是 固定的頻率劃分,采用模拟幅度調制(AM,Amplitude Modulation),與傳統的銅線電話或調幅廣播電台(AM)類似。模拟的語音信号沒有經過資訊壓縮,語音資訊沒有信道編碼的糾錯保護,發射功率也無有效的控制。這導緻資源利 用率低、系統容量小、通信品質差(如,有串音—一個有時候能聽到其他使用者的通話)。由于當時的模拟器件難以內建,終端(俗稱“大哥大”)的硬體成本高、體積重量大、價格昂貴,進而使得其普及程度很低。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2n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的多址技 術以時分多址(TDMA)為主(FDMA+TDMA),其基本業務是語音。使用得 最廣泛的 2G 制式是歐盟主導制定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 GSM 中,無線資源被劃分成若幹個 200 kHz 帶寬的窄帶(FDMA),每個窄帶中多個使用者按照時隙(Time Slot)複用資源 (TDMA)。GSM 中的模拟語音信号經過信源壓縮變成數字信号,數字化語音信号進入信道編碼環節進行防錯保護。然後,編碼之後的語音資料采用數字調制, 調制後的信号在發射時使用功率控制技術。這些技術使得傳輸效率大為提高, 系統容量和通信品質也有很大的提升。GSM 的信道編碼主要采用分組碼和卷積 碼,算法複雜度較低,性能中等。
第 三 代 移 動 通 信 系 統(3G,3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廣泛采用碼分多址技術(CDMA)。這使得信道的抗幹擾能力大為增強。相 鄰小區可以完全複用相同的頻率,進而提升了系統容量。碼分多址 2000 系 列(cdma2000、cdma2000EV-DO、cdma2000EV-DV) 和 寬 帶 碼 分 多 址(WCDMA)是 3G 的兩大标準。cdma2000 系列主要在北美、南韓和中國 等地區使用,其載波頻帶寬度為 1.25 MHz,相應的國際标準組織是 3GPP2。 WCDMA 的國際标準組織是 3GPP,其中,歐洲的廠商和營運商起着重要作 用。WCDMA 已經在世界範圍廣泛使用(如歐洲、南韓、中國等)。其載波 頻帶寬度為 5 MHz。為适應更高速率的要求(3G 的初期目标為 2Mbit/s), cdma2000 和 WCDMA 各自都有演進版,分别是 Evolution Data Optimized (EV-DO)和(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3G 還有一套标準:時 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DMA),主要 由中國公司和一些歐洲公司制定,屬于 3GPP 标準的一部分。TD-SCDMA 在 中國有大規模部署。
3G 容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碼分多址系統的軟頻率複用、功率控 制技術和 Turbo 碼的使用。1993 年這個信道編碼領域的重大突破(Turbo 碼)使得無線鍊路性能逼近香農極限容量(Shannon’s Limit)。在短短幾年間, Turbo 碼得到廣泛應用,并掀起了對随機編碼和疊代譯碼的研究熱潮。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最 标志性的技術是正交頻分複用(OFDM)和正交頻分多址(OFDMA)。這也體 現了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使用者期望能有更高的資料速率。根據香農容量公式 C=B·log2(1+SNR),提高帶寬可以迅速地提高資料速率(容 量)。這迫使 4G 使用更大的帶寬(如,20 MHz)。相對 CDMA 系統,OFDM/ OFDMA 系統能更靈活地使用更大的帶寬。
在 4G 标準制定的初期,世界範圍記憶體在三大标準:超寬帶移動通信(UMB, Ultra Mobile Broadband)、全球微波互聯接入(WiMAX,基于 IEEE802.16) 和長期演進(LTE)。UMB 于 2007 年年底已基本完成标準制定。但由于營運 商缺乏興趣,UMB 目前沒有應用。WiMAX 早在 2007 年就形成标準。但由于 産業聯盟過于松散、商業模式不夠健全,WiMAX 的應用較少。
LTE 的第一個的版本号是 Release 8(Rel-8),于 2007 年 9 月完成。由于營運商的廣泛興趣,LTE 逐漸成為全球最主流的 4G 移動通信标準。版本 8 LTE 還不是嚴格意義的 4G 标準(俗稱為“3.9G”;HSDPA 俗稱為“3.5G”; 4G 的目标為 100 Mbit/s;Rel-8 的 LTE 在 20 MHz 單載波、單天線下的峰 值速率為 75 Mbit/s)。是以,從 2009 年起,3GPP 開始了對 LTE-Advanced 的标準化。作為一個重大的技術邁進,LTE-Advanced 标準的版本編号是 Release 10,其性能名額完全達到 IMT-Advanced 的要求(Rel-10 的 LTE 在 5 個 20 MHz 的帶寬、單天線下的峰值速率為 375 Mbit/s)。
LTE-Advanced 引入了一系列的空口技術,這些技術包括:載波聚合、小 區間幹擾消除抑制、無線中繼、下行控制信道增強、終端之間的直通通信等。這 些技術使得其系統的綜合頻譜效率、峰值速率、網絡吞吐量、覆寫等有了一個較 明顯的提升。這些技術不僅适用于以宏站為主的同構網,而且也适用于由宏站和 低功率節點所組成的異構網。
LTE/LTE-Advanced 在信道編碼方面基本上沿用 3G 所用的 Turbo 碼作 為資料信道的前向糾錯碼。LTE 在 Turbo 碼的結構上有一些優化,一定程度 地降低了解碼複雜度且提高了性能。控制信道采用咬尾卷積碼,相比經典的卷積碼,降低了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