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禾原點合夥人樂金鑫在12月9日舉行的“萬科•萬創科技城項目釋出暨阿裡雲創峰會•南昌站”上表示,目前創業環境遭遇寒冬,創業公司一定要找準自己的賽道和落腳點。同樣對于自己專注的人工智能領域,樂金鑫認為不會泡沫化,而是到了深耕細作的蟄伏期。

開場,樂金鑫介紹了當下股權投資市場的現狀,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内融資難的困境,肯定了科技創新創業的樂觀前景,并傳遞了元禾原點專注早期科技投資的信念和價值觀。作為專注于人工智能投資的從業者,他表示,今天AI和“AI+”不是新的話題了, 那麼什麼是“AI+”呢?“AI+”和“網際網路+”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樂金鑫認為,“AI+”加持的是所有傳統的産業,不管是汽車、物流、零售、醫療,每一個都跟生活生産息息相關。“AI+”加的是物的屬性,這樣的生産關系變化當中,大家會發現“AI+”時代數量的基礎遠遠大于網際網路時代,相較之下整個物聯網或者整個AIOT市場呈幾何倍數增長,遠遠超越網際網路經濟規模的,是以面對這樣一個市場規模,現在才剛剛走在AIOT或者人工智能的前沿時期。
這正好回答大家經常問的問題,人工智能好象泡沫破了?樂金鑫認為不是這樣的,人工智能是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不會很短暫,正處于潛心耕耘的蜇伏期。
面對人工智能的主題,從投資或者創業的角度來講,應該何去何從?樂金鑫認為其實要看一下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什麼。首先要分析人工智能的生産要素,人工智能裡面到底應該是關注“人”還是“工”呢?
實際上,人工智能應該關注在“工”上面,所謂“工”就是機器,它沒有感覺、沒有認知,人和工的互動關系是冷冰冰的,是被動式的;而人工智能要把本來沒有感覺的機器變得有感覺、有認知,讓它接近人的水準,這個過程當中最核心的生産關系就建立了,就是“人機互動”,人工智能時代核心要解決的問題一定是從人機互動入手。
從人機互動入口可以看到整個人工智能如何建構,最底層有運算的算力。中間層會有核心的算法、引擎,以及開發者生态;到最上層才會實施具體的應用和行業的解決方案。一個公司隻有把這樣一個系統、兩個系統甚至N個系統逐漸疊加起來,到了具體的場景裡面應用的時候才能跟下面的資料做打通,這時候就有一個平台的出現,一個基于跨行業大資料和多個系統融合的平台。這樣的平台建構之下,公司才會有更強的商業落地能力和産業協同,是人工智能時代鑄就一個商業帝國的核心邏輯。
實際上,現在人工智能正在從“泛AI”走向“去AI”。因為“AI+”的是傳統産業,本質上人工智能時代應該追尋的是傳統産業的商業規律和商業精神,“AI+”隻是節能增效,不是颠覆。今天的AI無處不在,已經是泛化的。
但什麼是走向“去AI”?樂金鑫認為,“去AI”不是不要人工智能,“去AI”表達的意思是AI技術的賦能從泛化的表象走向更深層次的核心,成為源生的部分,内化和吸收,這樣的核心競争力是未來的科技企業所必備的,而差異化在于各家公司應該潛心紮到具體的傳統行業裡面去,去了解這個行業的背景,去總結行業的經驗,這樣AI才能真正開花結果,才可以面對質疑。
樂金鑫切合本次會議的主題舉例AI+的落地場景,提及城市建設;空間智慧化是城市發展的下一階段像萬科、阿裡為什麼能做智慧空間,需要具備幾個基本條件,第一是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不管從晶片、通訊協定包括安裝标準、互動技術等等,已經具備了實施條件。還有就是各方需求的凸顯,不管是消費者的需求更新還是房開商需要出更好的作品才能得到商業溢價,乃至物業管理方,再用低廉的手段已經不能從業主手上拿到物業費,是以需要應用科技來節能增效。
我們将智慧空間聚焦到家居的場景,可以看到有人身安全的需求、影音娛樂的需求、家庭自動化和氛圍環境類的需求。衆多需求是有優先順序的,節奏不能亂;同樣全屋智能的場景不應該是單點智能的羅列和堆砌,讓居住着無所适從,而是更簡單更人性化的以具體場景來定義和驅動,比如會客場景,休息場景,party場景等。 整個全屋智能的架構跟人工智能架構是一樣的,即“雲+邊+端”,每一端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呢?樂金鑫認為主要在兩端,一個是邊緣端,一個是終端,在雲上大的平台已經有像阿裡、華為、三星等等一系列的公司,他們已經占據定義生态的重要位置,是以對創業公司來說一定要找準自己的賽道和落腳點。
最後,樂金鑫表示過去五年元禾原點圍繞着“AI+”做了大量的布局,不同場景化的賽道上投了一些初創的科技企業,今天他們在各自的賽道上引領自己的理念和商業價值。未來元禾原點同樣會在這個領域更加垂直,從最底端到中間層再到上面的應用層,都會做相關的布局,這樣的布局在未來整個商業價值裡面會逐漸發酵,産生相應的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