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風華》裡風流倜傥、英俊潇灑、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皇太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就匆匆撒手而去了。宣宗性格介于他爺爺成祖和他爹仁宗之間,文韬武略都還不錯,但沒有他爺爺那麼熱衷于出擊蒙古、開疆拓土,也沒有他爹那樣一心守成、興起文治,是以總體上來說,在内外政策上都延續了他爹的取向,一方面放棄了對外擴張政策,把重點轉向内政,另一方面又沒有他爹那麼勤快,生性興趣愛好廣泛,比較愛玩,是以不如他爹那麼儉約愛民。
因為仁宗在位時間很短,隻有八個多月就匆匆去世了,是以朝廷重用的主要大臣也還是永樂後期提拔起來的那些大臣,尤其是三楊和蹇義等人,都是一時之選,宣德對他們很信任,也很放手,朝廷内外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給他們處理。也就是在他在位期間,内閣制度大體上成型,成為整個朝政運轉的中樞,從原來永樂時期的秘書班子變成了一個實際掌握權力的核心機構,發揮了之前宰相的功能。當然,這也是因為他興趣愛好比較廣泛,這樣他就可以把時間騰出來去玩兒了。
也是因為他的主要精力并不放在朝政處理上,而是把相當部分的精力用在各種興趣愛好上,内閣的權力開始擴大,是以他也有意識的培養内廷太監,用以制衡内閣。為了讓太監能夠更好的在朝政運轉中發揮牽制内閣的功能,他特别在内廷辦了學習班,也就是内書堂,教剛入宮供奉的小太監們識字。這樣,那些之前就有點文化、能讀會寫的太監的權力和地位就提升得比較快一些,發揮的作用比較重要。這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王振,王振實際上成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的首席師傅。
因為宣宗駕崩時還很年輕,是以太子繼位的時候也還在幼年,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而明朝按照之前朱元璋留下的規矩,“母後不煩臨朝”,這樣,就給了太監更大的權力運作空間,也就讓王振成了當時的權力中心。雖然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開始讓太監出使臣服于明朝的藩屬國,成祖時期更加出現了鄭和這樣著名的大太監,但整體上來說,太監幹預朝政的機會還是比較小的,太監幹預朝政,而且逐漸形成内廷主要勢力集團,也就是在宣德時期,英宗登基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王振淩駕于整個朝廷的文官官僚體系之上。
太監如果隻是主管北鎮撫司的錦衣衛,或者是提督東廠,其實權力也還是沒有後來那麼大,因為他在整個朝廷日常政務運轉的體系之外,弄權的空間就比較小。但因為宣宗一方面放權給内閣,一方面又有意識的培植内廷太監集團的勢力,是以形成了太監幹預朝政的局面,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讓太監成為整個朝廷公權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分的太監幹政成了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無論内閣首輔是否有能力有所作為,都必須在内廷有一個權力比較大的太監的支援,哪怕是張居正,離開馮保的支援,也寸步難行。
但太監和文官不同,太監的品性、見識如何,是一個沒有什麼制度性保障的變數,而這個變數也成了整個明朝政治中最大的變數。文官集團雖然也有各種奸佞小人,但整體來說,因為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經很成熟,是以哪怕是經常出現沒有什麼能力的庸人當權的情況,也不太容易出現完全一團漆黑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的局面。但太監是否賢明,就完全是偶然性的,有一個比較賢明的太監,明朝的政治就比較清明一些,也比較穩定,出現一個喜歡弄權,又沒有什麼能力的太監,就容易造成混亂。是以,明朝出現了不少比較賢明的太監,但也出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壞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