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徐學農:将科研推向應用,農業創新的市場機會很大

“農作物在生産過程中,病蟲害始終是困擾種植戶的問題。近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蔬菜和水果等的需求更加多樣,保護地大棚及反季節蔬果種植成為露地栽培的重要補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研究員徐學農在11月19日召開的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上告訴創頭條記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徐學農:将科研推向應用,農業創新的市場機會很大
然而,大棚裡常年适宜的生存環境成了病害蟲發生的溫床,特别是在蟲害肆虐的時候,很多蔬菜種植戶面臨着兩難境地:用多了農藥,影響農産品品質安全;用少了農藥,蟲害又影響産量。

利用生物防治,成功率可達90%以上

“經過長時間的研發和實驗,我們研究出葉類蔬菜薊馬立體生物防治技術。這項技術的特色就是‘以蟲治蟲’及‘立體防控’,是一項綠色技術,既不用化學農藥又能防治蟲害。”

“薊馬是蔬菜瓜果種植中的主要蟲害之一,具有危害重、隐蔽性強和抗藥性強等特點。葉菜被薊馬為害後,直接影響菜葉的表觀。我們的技術屬于生物防治技術,結合薊馬的生活史,采用植物上及土壤表層釋放不同種類捕食螨,結合挂放成蟲誘集黃闆及生防菌,全方位對薊馬各蟲态(卵除外)進行有效控制。”徐學農告訴記者。

“生物防治的最大特色在于能夠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實作良好的預防效果。目前,利用生物防護對薊馬的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此項技術在北京多個葉菜基地進行了實驗、示範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徐學農還表示。

資料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是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的社會公益性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建立于1957年8月,是以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病蟲害系和農藥系為基礎,首批成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五個直屬專業研究所之一。截至目前 ,研究所有7個研究室,包含植物病害、植物蟲害、雜草鼠害、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安全和植保生物技術等7個院級重點學科領域。主要任務是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産中植物保護的重大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開展國際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合作與交流,為農業生産、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需要對農業的傳統認知進行複盤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徐學農:将科研推向應用,農業創新的市場機會很大

衆所周知的是,國家一直将農業看做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在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促進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本次的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是由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旨在鼓勵農業創業創新,實作鄉村振興,希望通過打通各種管道助力農業、農民和科學技術相結合,實作經濟在基礎地帶的彎道超車。

“實際上,農業的創業創新空間還很大,國家也在不斷地拓展管道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該行業中。我們參加本次博覽會也是想讓更多的農人了解到生物防治的益處,和農民、農業共同進步。”

徐學農還告訴記者,病蟲害的防治隻是作物生長過程中保護的一個方面。農産品從培育到種植再到成長,最終到市面銷售,這些環節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培養職業化的新農民應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我們的初心是利用科研成果助力與改善作物病蟲害防控,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創業者走進農業,和我們一起振興農業的發展。”

轉自創頭條,原文連結:

http://www.ctoutiao.com/2516509.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