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公園
上海奉賢區南橋鎮解放南路220号,一座照壁記錄了奉賢簡史,清雍正二年(1724年),時任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難治,奏請分縣,析華亭縣東南境白沙鄉和雲間鄉置奉賢縣,次年核準,雍正四年正式分治。古人題名皆有托意,非泛泛為之。新縣取名“奉賢”,據志載:“相傳言子嘗至斯地,為奉言子之賢也”。1984年建立公園取名“古華”,這裡寓寄奉賢古隸華亭之意。上海市原副市長、市書法協會主席宋日昌手書“古華園”三個金色大字。

照壁背面的巨幅青石浮雕,展現的是言子到奉賢傳播聖賢之道的典故。言子名偃,字子遊,春秋吳國琴川(今江蘇常熟)人,他22歲離家踏上尋拜孔子之路,61歲時回到南方,把中原的發達文化帶回江南。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冬,63歲的言子不顧年邁,從家鄉琴川出發,橫渡東江(今黃浦江),來到海鹽古縣的青溪即現今的奉賢地區開設塾館、招收弟子,成為奉賢的賢人。
古華公園始建于1984年,時占地72畝。1996年向東拓展,面積增至為10多萬平方米。2003年又對東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改造,園容園貌更臻完美。園名“古華”寓奉賢古隸華亭之意,有大量的仿古建築,為上海市五星級公園、上海市文明機關。“南塘第一橋”是清代遺存的文物,在造園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法來記錄奉賢地區那些遠古的故事和傳說,讓漸行漸遠的文化,留在這座仿古園林的深處。
三女岡的傳說
春秋時期,吳越争霸。公元前492年,吳王夫差為報先王之仇,興傾國之兵攻越,越王勾踐兵敗被迫入吳作俘囚,受盡人間屈辱。但勾踐不失是胸懷大志之人,他卧薪嘗膽,奮發圖強,終于在公元前478年起兵伐吳,大敗吳王夫差。吳王亡命逃至今南橋鎮北二裡許之地,為免倉促帶出的三位公主被俘受辱,狠心将他們活葬于此。後人痛惋三位公主之悲慘命運,在此建造了“三女祠”以志懷念。故清乾隆《奉賢縣志》載有“吳王葬三女于此”一說。
興園
奉賢曆史上的“興園”在陸典橋、今邬橋社群境内,清乾隆年間歲貢生顧绂所建,占地20餘畝。園名取自唐代樓穎“愜心自成興”之詩意。園内巧置寶穑軒、養正書屋、度鶴亭、竹林清閟、三折石橋等20餘處景點,華亭人王永祺觀後歎曰:“園中水石亭台之勝不可悉書……家居而有山水觀遊之适,樂莫過焉。”現公園内的“興園”即照此仿建,然占地隻有3畝,故隻能是其部分景點的再現,但已足見先人構園的造詣之深。
秋水園
奉賢曆史上的“秋水園”在今莊行鎮區境内,為清代張繡儀、彬儀兩兄弟所建,園名取自南華“秋水”二字。園内景點頗多,皆落落有緻。時任知府龔嵘受邀造訪後,撰記贊曰:“觀其布奇設景,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無不引人入勝。”現公園内的“秋水園”就是據此而築,建有伴月亭、超然堂、聽流亭、涵碧軒四大景點,由回廊環聯。内庭置水池、立峰、周植秋色樹種。“超然堂”匾額為著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墨寶,更是倍添情趣。
晚晴園
2004年公園東區改造時新辟建,占地約為7畝,位處公園東湖北端,為封閉式的庭院。園内主要構築“閱耕樓”、“菊石樓”、“飲香亭”的創意源自于奉賢的“一邱園”、“野園”、“後圃”等名園,集聚了奉賢曆代園林之精華。園内有閱耕樓、菊石樓、聽春軒、飲香亭、賞月亭諸構築,另置有魚塘、假山、瀑布、花池、湖石立峰等,配植奇樹名卉,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半株名貴的對節白蠟與半株石榴合抱,似一對相親相愛的老年伉俪,相依相偎連理共生,其花繁葉茂、生命旺盛。另建有“聽春軒”、“賞月亭”二處景點。
繼芳橋
俗稱糖橋,位于光明鎮東街金彙港上,建于明萬曆戊寅年(1578年)秋,鄒姓人造,“三環石洞,為本邑橋梁之冠”。相傳鄒某系一窮換糖人,為營生每日要往返金彙港上,深知出行之艱難,發誓倘有發迹之日,定在此建橋以友善鄉裡。果然日後不經意發了大财,他不食前言,說到做到。竣工日換糖人被簇擁登上橋頂,親自命名新橋為“繼芳橋”。換糖人的義舉日後被廣為流傳,是以人們習慣地将此橋昵稱為“糖橋”,以懷念換糖人的功績。
雙亭橋
又稱“同心橋”,據傳此橋在齊賢中行裡的潭港河上。事情要追溯到明代,幾乎同一時期,北行出了個文狀元,南行出了個武狀元。外出走親訪友,兩人經常相遇此橋,因互相炫耀排場,心生妒忌。文狀元想武狀元一介武夫、胸無點墨;武狀元笑文狀元隻會搖筆杆子、耍嘴皮子,雙方不擇手段在此橋上作文章來鬥氣。事情越鬧越僵傳到京城,皇上動怒禦批誡示。這時雙方悔悟實屬不該,從此同心協力報效國是。後來當地百姓就将此橋稱為“同心橋”。
南塘第一橋
“先德重勤問俗轺,漫随竹馬入風謠。南塘春色濃于酒,佳句争傳第一橋。”這是清代本土詩人汝霖贊美此橋的一首絕句。橋初名樂善,位于南橋鎮東街的南橋塘上。始為木橋,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蔣載遠募建。嘉慶四年(1799年)由戴鴻、汝兆麟等倡建易石,并改為今名。同治元年(1862年)毀于太平軍戰火。同治六年由陳泰彤兄弟、吳文豹等捐資重建。滄海桑田,曾是奉賢東西第一幹河的南橋塘終遭淤塞廢棄,橋雖存但已喪失其功能。為使這一文物不至湮滅人間,1984年間秋建園時遷在此。橋身全長25.8米,面寬3米,橋拱直徑7.6米,南北各有14級石階,為區級文物保護。
東海亭
張弼(1425——1487年),字汝弼,明華亭陶宅(今奉賢區青村鎮陶宅村)人。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曆任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南安(今江西大庾)太守等官職。又是我國著名書法家,尤工草書,有“吳中草聖”之稱。因張弼晚年自号“東海翁”,故此亭名“東海亭”。題額由奉賢當代名人,著名書法家沈傑手書。張弼一生為世人樂道的還因其為官清正廉潔。張弼任職南安太守時,為當地的經濟繁榮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做了不少實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張弼自南安任上因年老多病告老還鄉,随身捎帶的是一塊“廉石”,成為千古美談。
滾燈飛舞
在河東親水準台中央,聳立一座大型藝術雕塑。塑的是一男一女兩舞者,男的舉一大、女的舉一小外圓中空的滾燈,在歡快地對舞着。塑像的基座上镌刻有“滾燈飛舞”四個大字。“滾燈”是奉賢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相傳始于清代六裡墩附近的農民,為歡迎太平軍的到來而創造了這種叫“跳滾燈”的賽燈藝術,後來流行到了整個奉賢地區,迄今已有140餘年曆史。滾燈是一種技巧性比較高的雜耍活動,有纏腰、單脫靴、雙脫靴、鯉魚卷水草、鹁鸪沖天、翻塌餅、抛梅花、蜘蛛放絲、白鶴生蛋、日落西山、跳脫燈等十餘種表演動作。1957年後,滾燈在奉賢幾瀕失傳,直至1984年的奉賢春節燈會上,才得以發掘恢複。2007年5月14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推薦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世界之最矽化木
公園大戲台東側草坪上,橫卧着一根看似枯朽的碩大樹幹,這可是古華公園的鎮園之寶——矽化木。矽化木也就是樹化石,大約在1.5億年前,由于洪水沖刷裹帶,成片的樹林逐漸為泥土、沙石和火山灰所埋葬。這棵樹化石原先也是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山上,經印尼政府準許,将它從山上艱難地移到山腳,再經長途跋涉運至園内,斷分為12段,長度為28米,是世界上目前為止的大體量樹化石之一。
報送:奉賢區綠化市容局
編輯: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