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端:
1、安裝nfs服務
yum install nfs-utils
2、建立目錄
mkdir /mysqlbak
chmod o+w /mysqlbak
3、編輯/etc/exports配置檔案
格式為:目錄 IP(操作)
/mysqlbak 192.168.88.*(rw,sync)
4、啟動portmap和nfs服務
service rpcbind start
service nfs start
5、伺服器本機測試
rpcinfo -p
檢測nfs的rpc注冊狀态
rpcinfo -u 192.168.88.8 nfs
檢視共享目錄和參數設定
cat /var/lib/nfs/etab
使用showmount指令檢視共享目錄釋出及使用情況
showmount -e 192.168.88.8
用戶端:
1.檢視nfs伺服器共享目錄
2.臨時挂載
格式為:mount -t nfs NFS伺服器IP位址或主機名:共享名 本地挂載目錄
mount -t nfs -o rw 192.168.88.8:/mysqlbak /mnt/nfs
3.啟動自動挂載nfs檔案系統
vi /etc/fstab
192.168.88.8:/mysqlbak /mnt/nfs nfs defaults
附上nfs參數說明:
ro:共享目錄隻讀;
rw:共享目錄可讀可寫;
all_squash:所有通路使用者都映射為匿名使用者或使用者組;(可選)
no_all_squash(預設):通路使用者先與本機使用者比對,比對失敗後再映射為匿名使用者或使用者組;
root_squash(預設):将來訪的root使用者映射為匿名使用者或使用者組;(可選)
no_root_squash:來訪的root使用者保持root帳号權限;(安全隐患)
anonuid=:指定匿名通路使用者的本地使用者UID,預設為nfsnobody(65534);
anongid=:指定匿名通路使用者的本地使用者組GID,預設為nfsnobody(65534);
secure(預設):限制用戶端隻能從小于1024的tcp/ip端口連接配接伺服器;
insecure:允許用戶端從大于1024的tcp/ip端口連接配接伺服器;
sync:将資料同步寫入記憶體緩沖區與磁盤中,效率低,但可以保證資料的一緻性;
async:将資料先儲存在記憶體緩沖區中,必要時才寫入磁盤;
wdelay(預設):檢查是否有相關的寫操作,如果有則将這些寫操作一起執行,這樣可以提高效率;
no_wdelay:若有寫操作則立即執行,應與sync配合使用;
subtree_check(預設) :若輸出目錄是一個子目錄,則nfs伺服器将檢查其父目錄的權限;
no_subtree_check :即使輸出目錄是一個子目錄,nfs伺服器也不檢查其父目錄的權限,這樣可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