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資料發展和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背景下,個人隐私和資料保護也變得尤為重要。2019年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網絡空間資料法律保護論壇”雲集了來自産業界與法學界等權威專家,共同探索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資料保護、增強資料安全,提升網際網路治理現代化、資訊化、法治化的路徑和方案。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俞思瑛從業界角度闡述了資料背後對算法的認識。

大資料的應用需要通過算法來實作,算法從古到今都是人類面對特定問題的解決辦法,交通問題、金融問題的背後都有算法。
俞思瑛表示,“資料+算法”,讓我們面對的環境從不确定轉變為确定:從物質世界的運作總結運作規律,再将規律模型化,進而将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碼化、代碼軟體化,軟體不斷優化物質世界運作。
目前,物質世界正在數字化、并實作科技算化。她舉例,沒有算法的時候,對個人的描述可能是身高、年紀、發色等,有了算法以後,對個體的描述可能會通過數字來展現。
在應用方面,資料和算法的驅動也應用到了城市大腦和工業大腦上。 其背後的邏輯是把各個不同的系統資料內建,最後達到使用者想要的一個結果。例如“城市大腦”就是用攝像探頭把各條道路的交通狀況收集起來,再中心化的進行決策的過程。
俞思瑛表示,算法創新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高地。“在全球化和産業競争力視角下,資料、算法和算力的競争,是數字經濟時代競争的關鍵因素。”
據了解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 公布的有關人工智能(AI)技術專利的首份報告指出,近年來在AI方面,以機器自己找出最佳答案的“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機器學習技術以及自動駕駛所需的圖像識别技術等迅速發展。最近數年的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驟增。
2、算法不應被單獨治理,而應圍繞着應用場景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資料與算法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擔憂。“我們會擔心算法違反倫理道德、算法黑箱、算法合謀。” 俞思瑛表示,“我們期待算法的可透明、可解釋性、可公開性。”
不過俞思瑛指出,資料和算法應該在不同的應用場景當中被分層治理,不應當被一刀切,算法規制是對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規制過程。例如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的算法,應該公開透明,有預見性。私人領域的算法,應當保持其專利或商業秘密屬性,通過商業價值和競争以激勵其持續創新和超越算法合謀。以杭州ET城市大腦為例,城市級算法應用是一個規模性、系統性解決方案,并非一個單純的“算法功能”。
對于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等特殊算法,應當接受驗證、監督和檢查,以建立使用者的使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