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技術宅拯救世界!

随着年歲漸長,我們似乎在漫長、重複的代碼工作中,漸漸失去了年少時那些勇氣、拼勁和異想天開。但總有些人,活得特别不一樣。

陝西多例兒童接種過期疫苗事件爆發後,朋友圈裡滿屏都是父母們的控訴、恐慌、氣憤,以及無力……

“我的孩子還安全嗎?”

這時候,幾名工程師爸爸媽媽們站了出來,決定要為孩子們和家長做點什麼。借助技術,他們自己承擔成本、收集資料、連續通宵趕工,完成了一個接種查詢小程式,讓家長可以在孩子注射疫苗前,查一查疫苗的安全性。

他們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人,但是,卻會因為想要幫助他人而擁有力量。

今天,場主想和大家分享這些技術公益者的故事,他們是寫字樓裡加班敲代碼的工程師,也是碼上公益平台上的愛心極客。工作之餘,以技術為支點,撬動更大的能量。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注:“碼上公益”是由阿裡雲工程師搭建的一個網絡平台,通過平台連接配接更多的愛心極客和公益組織,為IT、網際網路等專業技術志願者與公益機構等非營利組織建立橋梁,完成公益項目的需求比對、成員組織和協同管理等,真正發揮專業極客志願者的專業能力、才智和經驗。

“碼上公益”平台的出現,源于一個民間發起的項目。

時間倒退到2017年4月的一天,阿裡工程師李斯在釘釘群裡看到一個消息:一個叫做“碼上公益”的技術+公益的民間項目急需技術支援!

技術+公益?他,心動了。

參與這個團隊的同學,平日都各有繁重的工作,隻能趁着空閑時間各自開發,難得才能對上時間,尋摸一個小會議室,讨論各自的進度和下一步的方案。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圖:上線籌備期加班讨論

左一身着白T為李斯 其他為碼上公益團隊的其他成員

回憶起那幾個月,李斯最大的感受是——痛并快樂着。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國慶前的一個周五晚上,大家碰頭開會、讨論,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點:怎麼安全又穩妥地把碼上公益平台連接配接到阿裡雲官網?

迫在眉睫的上線日期,停滞在臨門一腳的連接配接,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但為着同一個公益夢想,周五大家一起拼着熬了個通宵,周六又是連軸轉了一個日夜……

終于,2天一夜,将近36小時的不間斷奮戰,衆人拍闆定下方案!

2017年10月11日,“碼上公益”平台如期上線。

工齡15年,公益12年

/ 公益需要懂得: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

幕後的李斯松下了一口氣,台下的肖溫和則是鼓起了一股勁……

2017年10月的雲栖大會,肖溫和就在現場。看着台上關于“碼上公益”平台的介紹,工程師出身的肖溫和決定嘗鮮一下。

很快,他注冊成為了“碼上公益”平台的一名愛心極客。

名字叫溫和,内心卻很火熱。遇見阿裡雲的“碼上公益”平台,對肖溫和來說,更是一場意外,卻誤打誤撞成為了他公益路上的大拐點。

是的,在加入“碼上公益”之前,肖溫和的公益之路已經走了很久,“工齡15年,公益12年”。

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公益是在2006年10月,那時剛參加工作3年左右的自己選擇了最為傳統的公益方式:拜訪福利院。

而第一次用技術助力公益,是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發生後,肖溫和在朋友的啟發下,從晚上到第二天淩晨5點,緊急制作完成了一個線上祈福網頁。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圖:雅安地震後,公益團隊召開緊急會議

左一 敬老組組長 中間 義工協會秘書長 右一 肖溫和

幫助人,大概是會上瘾的。他這一做,就是10餘年。

“上班的時候就要寫代碼,下班了又要為公益寫代碼?不行不行……” 技術公益,其實比想象的更難。對于很多工程師來說,加班、工作量大是常态,而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要抽出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公益中,尤其是技術公益中,并不容易。

但肖溫和始終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意,隻是這些善意需要機會去放大。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圖:工作中的肖溫和

美麗環境行動者項目,寶貝愛藍天項目……2018年,肖溫和參與21個項目,組建過為應對不同需求的各式各樣的團隊,甚至了解不同地區工程師做項目的差異。最後,還影響到他所在的公司,為他“特批”了一個開發人員做公益助理,成為肖溫和項目中的技術後備。

*在時間的兩頭,一頭是工作和生活,一頭是公益。一開始,工作很輕,公益也輕,後來,工作在變多變難,公益上投入的精力也越來越大,擔在肖溫和的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

*

如今,在肖溫和的朋友圈裡,還能看到他轉載的一些公益活動。有人就問:“那麼要怎麼去平衡工作和公益,怎麼去調整自己的時間呢?”

在肖溫和看來,公益就是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年少時,我們或許夢想仗劍走天涯,一行代碼拯救世界,後來,我們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偉大,但是,力所能及的力量卻更為堅固。

技術老兵的獻身

/ 愛上技術公益,從一場4個月的支教生活開始 /

2013年,王俊傑做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休個長假,去支教。

從四川廣元出發,乘坐兩個小時的大巴到縣城,再坐半個多小時的當地小班車到鎮上,然後再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那所半山腰的國小。附近幾個村子的孩子,都在這所國小讀書。

就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長達4個月的支教生活,成為一群山區孩子的國文和美術老師。

“我自己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當年教我的老師就是來支教的。”

對于支教、扶貧,王俊傑有着天然的責任心和同理心。

是以,2018年9月,在阿裡雲碼上公益平台開放的多個公益項目中,王俊傑會鄭重地把自己的印章蓋在了未來幼稚園項目上。之後的4個月,整整120多天,他都緻力于為一個雲南地區偏遠幼稚園開發App。

每周工作之餘14多個小時的開發,頻繁的異地電話會議,不計次數的方案修改……App趕在了春節前投入使用。

前不久,王俊傑還接到了雲南幼稚園老師的邀請,希望他到這所幼稚園來參觀,看看幫助到的那些老師與孩子們。而就在這時,同為碼上公益平台愛心極客之一的戚俊,正在從南京趕往上海,為三天後的“最美食物包”産品上線做最後一次溝通和調研。

“最美食物包”是上海綠洲食物銀行的公益項目,通過愛心志願者從超市、企業收集“餘量食物”,提供給需要的人。

要知道,僅在上海,每天就有1200噸食物被浪費,但同時又有23萬人正在忍受饑餓。放在全球看,每年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近8億人食物不足。

在這個項目中,戚俊為食物銀行公益機建構立了一套管理系統,幫助志願者更準确、有效地将食物給到最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圖:“最美食物包”産品溝通會現場

左一身着黑色衛衣為戚俊

看着小小的會議室裡,擠滿了志願者、捐助機構和受助人,為産品提了不少意見的趙阿姨就是“最美食物包”的受益者之一。她在一次檢查中發現身患癌症,治療幾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積蓄。身體上痛苦,經濟上拮據的趙阿姨,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最美食物包”的幫助。

現場的戚俊深受觸動,他從未想過,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上海,還有那麼多窮困得連飯都吃不上的群衆。是以,他有感而發:“即使最基本的,都不應該浪費。即使最貧窮的,都不應該挨餓。”

更開放、更包容

/ 技術之于公益,是更長久的力量 /

武漢大學電信學院的研二學生遊炬峰,還沒有開始第一份工作,公益之路卻已翻過幾座山。

最開始,因為報名了阿裡雲的華中地區雲計算教育脫貧教育訓練計劃(針對華中地區高校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以及戶籍在華中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的大學生提供免費的阿裡雲雲計算技能教育訓練),遊炬峰成為了這個項目中的受益者一員。在學習過程中,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遊炬峰發現了碼上公益平台,他想:我曾經在這裡受到了幫助,那為什麼不能也嘗試用代碼去幫助别人呢?

2018年11月底,遊炬峰在碼上公益平台上認領了第一個項目:愛心圖書角。為鄉村國小設定圖書借閱平台,并且實時采集借閱習慣、偏好與學習成長資料,幫助閱讀推廣。

全國3000多名工程師大集結,技術宅要拯救世界?!

圖:遊炬峰

當時,公益項目方遇到的是App更新換代問題。遊炬峰是和項目經理2個人一起負責,卻沒想到,做到一半,出現了問題:寫好的前端界面的代碼不能和背景系統連接配接,而背景系統的接口資料和源碼甚至不能檢視,連項目方也沒轍了……

而這,意味着前面寫的都要推翻,甚至要先重新編寫一套背景系統。

“就這麼算了?”不,遊炬峰選擇繼續扛下去!

于是,這個研二的學生,每天晚上、每個周末,都把自己的大半時間配置設定給寫代碼。實在忙不過來了,幹脆咬咬牙,自己做了項目經理,重新在平台上尋找夥伴。于是,也就有了現在的4人技術小團隊。

還在讀書的他,是團隊裡年齡最小的,但卻是最操心的。群組員溝通、和項目方溝通、組織每次的異地線上會議、完成自己負責的技術闆塊……

在遊炬峰看來: “碼上公益”平台像是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公益的形式,更開放,也更富含科技的力量。隻需一台筆記本,就能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并能夠長久惠及更龐大的群體——這應該就是代碼的價值和力量!

“公益這條路上有過很多人,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而這些工程師,選擇“堅持、同行、量力而為”

2018年,

355座城市

3265名愛心極客

寫下100000+行代碼

受益人數達到1000w

而我國有1萬多家公益組織,其中大部分項目都需要技術支援,公益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你!

2019, 養碼場 x 碼上公益 ,向所有愛心極客和公益組織發出邀請,希望2019的成績單上,看見你的力量!

碼上公益官方網站:

https://greencode.aliyun.com/
後記: 随着“碼上公益”平台的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心極客。在旁人看來,内斂、宅、不善言辭的他們,每天都在用代碼的方式釋放對于這個世界的善意與熱愛。

這些工程師,有的還未出校門,有的已經是職場“老前輩”,還有的剛開始公益之行,有的台前幕後付出十餘年,他們的努力、代碼的溫度,希望與養碼場8w+工程師共勉。

技術宅拯救世界,中二,但又熱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