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NCF大使宋淨超:雲原生專家背後的一萬個小時關于我我的雲原生軌迹日常工作成為技術布道師

提起Kubernetes、雲原生、ServiceMesh這些技術熱詞,你可能會對宋淨超這個名字有些印象,他在國内做過衆多的分享和布道,還參與翻譯和撰寫了四本技術書籍。由于在社群的貢獻,他被CNCF認可成為官方大使。參與社群和技術布道都要做哪些事情,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請聽他來為你親自講述。

關于我

我是宋淨超,英文名 Jimmy Song,CNCF Ambassador 和 ServiceMesher 社群聯合創始人,2018 年 3 月加入螞蟻金服。我喜歡旅行、攝影和開源。你可以在我的部落格

https://jimmysong.io

上看到我的曆史文章、社交網絡和參加過的活動資訊。

另外我還有營運着兩個微信公衆号(雲原生應用架構、ServiceMesher)、知乎專欄(Cloud Native)、網站

http://www.servicemesher.com

、GitHub組織

https:///github.com/servicemesher

我的雲原生軌迹

有一些同學問過,你從一開始的興趣就是搞雲原生的嗎?你是怎麼一步步建起以及營運起這個圈子的?其實有的時候,興趣就在不知不覺中,就在工作裡面,再走一步,也許就是了。

我的雲原生軌迹:2015 年初識容器圈,2016 年步入 Kubernetes 圈子、2017 年創立雲原生圈子、2018 年創立 ServiceMesh 圈子。

2015 年底,我在所供職的公司裡開始着手調研 Docker,然後就入了容器的坑,在這個過程中,我對 Docker 研究越來越深入,已經不限于使用,我們開始開發自己的插件,比如網絡插件并在自己的業務上應用,将大資料叢集遷移到容器上,同時還關注和使用了衆多的開源項目,跟那些開源社群建立了聯系。

2016 年 4 月開始寫《Kubernetes Handbook——Kubernetes中文指南/雲原生應用架構實踐手冊》,同時在社群裡解答别人的問題、參與各種讨論,還要跟蹤社群的變化,觀察整個雲原生生态,翻譯了三本雲原生書籍和閱讀了幾百篇文章,2016 到 2018 年可以說是我成長最快的日子。

KubernetesHandbook 封面,導出為 PDF 有1500多頁,共273,623個漢字。

我一直以來都是有寫部落格習慣的,最開始使用 CSDN、印象筆記,到後來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我将自己學習和了解到的東西記下來,分享給别人,同時也将自己的知識更加系統化的呈現出來,還能夠幫助别人,通過訪客資料、使用者查詢情況還可以預見技術趨勢。

日常工作

加入螞蟻金服後我更多的是為大家服務,主辦 meetup,邀請公司内部還是外部講師來參加或者安排同僚去大會上演講。

我沒覺得工作是一種負擔,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你就會覺得時間過的飛快。目前的工作不能全算是工作,部分也是我自己的愛好,能将愛好作為事業,何樂而不為?當然,我也希望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上達到平衡。

我的 2018-2019 年關鍵詞(根據Google 搜尋通路到我部落格的關鍵詞繪制)。

在成為 CNCF 大使後,我更多的精力是在投入 ServiceMesh 技術的推廣及 SOFAStack 社群上,組織了五次 Service Mesh Meetup 及 SOFAStack Cloud Native Workshop,現在聚焦于開源社群的治理上,看到 CNCF 的成功及 Kubernetes 社群的成功,我想将他們的成功經驗應用到國内的開源項目上。

成為技術布道師

下面就是我曾經畫的一張Service Mesh架構示意圖:

CNCF大使宋淨超:雲原生專家背後的一萬個小時關于我我的雲原生軌迹日常工作成為技術布道師

有人還打趣說我以前是畫電路圖的,你别說還真有點像。

我們經常在網站看到各種系統、指令、架構等的 cheetsheet,這些圖檔大多是國外的人制作的,制作它可能不需要太深的技術背景,但是需要有很好的思維可視化,準确直覺并系統的将你對技術的了解表達出來。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要付出一萬個小時的時間。當時我學習和實踐 Kubernetes,并且寫部落格、給他人答疑解惑,周一到周五每天 9 點半到公司,晚上 10 點多才離開,經常周末連續兩天都在公司學習(看文章和翻譯書籍),要不就是去參加 meetup,這樣的生活至少連續堅持了 1 年以上,把法定假日去掉起碼也有 3000 個小時。

我是将雲原生技術帶入中國大衆眼簾最早的一批人,ServiceMesher 技術社群的創始人之一,也是這個社群的營運人,我的工作也跟這個社群有一定聯系,同時也參與公司内部的開源項目管理。在國外,這種角色應該叫 Developer Advocate 或者 DeveloperEvangelist。我在參與 Kubernetes 社群的時候,在 twitter 上關注過這些人,他們對 Kubernetes 技術的流行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2016 年,以《Cloud Native Go》一書的引進為契機,我開始在國内首度提倡雲原生,Cloud Native 這個詞出現在中文的出版物上,并被翻譯為“雲原生”。并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又翻譯了《Cloud Native Python》、《Cloud Native Java》,參與了第一本跟人合著的書籍《未來架構——從服務化到雲原生》,還給一系列雲原生相關的著作寫了推薦序。我認為這些書對于推動國内的雲原生的普及是有很大意義的,但是還遠遠不夠。

CNCF大使宋淨超:雲原生專家背後的一萬個小時關于我我的雲原生軌迹日常工作成為技術布道師

我參與的已出版的雲原生系列圖書

未來,作為 CNCF 大使,以及雲原生技術布道師,我将繼續緻力推廣雲原生及開源事業,為螞蟻金服和及金融科技的開源開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