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優化網絡和應用性能必知的三個經典響應時間點

前提

當我們設計滑鼠點選事件、拖動視窗,當我們設定探測目标等待結果傳回,當我們打開某網頁檢視内容,多長的時間是我們能夠接受的呢?有沒有學術理論研究支撐。本文會給你答案。

ps:關于響應時間的學術支撐,至少花費2天時間沒有Google到。現在偶然發現并整理如下:

1、系統響應時間定義

系統響應時間是指使用者發出完整請求道系統完成任務給出響應的時間間隔。系統的響應時間對每個使用者來說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因素會影響系統的平均響應時間:

(1)和業務相關,處理不同的業務會有不同的響應時間。

(2)和業務組合有關,業務之間可能存在依賴關系或其他,也會互相影響。

(3)和使用者數量有關,大并發量會嚴重影響響應時間。

有多種方法來測試響應時間,常用的有兩種,首位元組響應時間和末位元組響應時間。

2、3個經典的時間點

米勒1968年曾經給出了3個經典的有關響應時間的建議,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0.1 秒: 使用者感覺不到任何延遲。

1 秒: 使用者願意接受的系統立即響應的時間極限。即當執行一項任務的有效回報時間在0.1~1秒之内時,使用者是願意接受的。超過此資料值,則意味着使用者會感覺到有延遲,但隻要不超過10秒,使用者還是可以接受的。

10 秒:使用者保持注意力執行本次任務的極限,如果超過此數值時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回報,使用者會在等待計算機完成目前操作時轉向其他的任務。

3、新技術來臨,但這三個經典時間點不會變

Therefore, the response time guidelines for web-based applications are the same as for all other applications. These guidelines have been the same for 46 years now, so they are also not likely to change with whatever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comes next.

4、詳細請參考文獻及連結

【鼻祖米勒】Miller, R. B. (1968). Response time in man-computer conversational transactions. Proc. AFIPS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Vol. 33, 267-277.

米勒論文下載下傳位址: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1476628

Myers, B.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percent-done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computer-human interfaces. Proc. ACM CHI’85 Conf. (San Francisco, CA, 14-18 April), 11-17.

Card, S. K., Robertson, G. G., and Mackinlay, J. D. (1991).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er: An information workspace.Proc. ACM CHI’91 Conf. (New Orleans, LA, 28 April-2 May), 181-188.

http://www.cnblogs.com/elewei/p/4833305.html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response-times-3-important-limits/ http://ux.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59733/will-forcing-response-time-to-the-average-time-as-a-minimum-improve-ux

作者:銘毅天下

轉載請标明出處,原文位址:

http://blog.csdn.net/laoyang360/article/details/5069542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