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和突破,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這麼難

前言

創新和突破有着巨大的價值,它們可以颠覆一個行業,甚至能創造一個時代。

創新突破有兩種模式:

  1. 颠覆式:最著名的是iPhone,它的出現直接颠覆了整個通訊行業,并且影響了我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
  2. 漸進式:漸進式的突破不像颠覆一樣,在短時間迅速完成質的變化,它更強調的是過程。一開始可能并不起眼,但當積累一定的程度後,量變引起質變最後實作颠覆。比如亞馬遜的AWS。

畢竟喬布斯隻有一個,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颠覆式的創新突破實在強人所難。而漸進式的創新突破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困難,說一句老套但又很實用的話,隻要你有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都有機會成功。那麼如何才能發現創新點,如何才能簡單有效地進行創新和突破呢?

最近看了内網裡的一篇文章

《增長的邏輯》

,從中學到了很多關于增長的知識,也很意外的發現了其中一個點,給了我一個創新突破的新思路。

這個點叫——單一要素最大化,簡單來講就是挖掘現有産品、業務或技術中某一個有潛力的點,然後将其抽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産品去鑽研,發展,做到極緻。

光講理論可能比較抽象,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亞馬遜AWS

首先來說說作為網購網站鼻祖的亞馬遜。自其1995年在網上賣出第一本書之後,就開始不斷建立自己的IT基礎設施(伺服器、寬帶等)。我們都知道,像亞馬遜這樣的電子商務平台必須要投入非常大量的IT資源,才能確定正常的大規模線上交易。由于電商使用者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會影響伺服器的穩定性。那麼為了保證使用者購物體驗的穩定性,其IT架構必須按照高峰銷售值建立。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會有大批資源閑置。

那麼,如何讓這部分閑置的IT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呢?亞馬遜采用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法,即利用這些閑置的IT資源來為客戶提供雲服務。很快,亞馬遜的CEO貝佐斯就發現雲服務本身就可以帶來豐厚的盈利,這一盈利甚至要比其主業——電子商務業務還要豐厚。

自然而然的,雲服務這個原本隻是服務于電商的單一要素很快就被獨立出來,并作為一個單獨的重點業務進行發展,才有了現在的AWS。

Netflix

作為當今最大的媒體公司,你可能不知道,Netflix最開始的主營業務是DVD租賃。流媒體服務隻是一個作為使用者訂閱了DVD以後另外的贈送品。當時沒有人看好這個東西,不管是當時的媒體、資本市場,還是公司的團隊,都認為它沒有任何發展前途;但是Netflix CEO哈斯廷斯嗅到了流媒體蘊藏的商機,他堅信流媒體潛力與未來無法估量,于是打算孤注一擲來砸這個産品。

甚至,哈斯廷斯還将公司業務進行分拆。他的态度非常堅決,将原本隻是贈送品的流媒體業務這一單一要素從公司業務中抽離出來,并冠上原本公司用了10幾年的名字(Netflix),把當時主營的DVD業務丢在了一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他不可理喻,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他赢了。

PayPal

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說:“我們當年建立PayPal,最重要的領悟來自于它的誕生過程,當時我們打算用PayPal來提供整合性的金融服務,這是一個很大、很複雜的系統。結果每次在跟别人介紹這套系統的時候,大家都沒什麼興趣。當介紹到系統裡面有一個小功能,用電子郵件付款,立刻所有人的眼睛亮起來了。于是,我們把重點放到電子郵件付款這一個小功能上,放棄掉所有其他原本設想的功能,結果Paypal成功了。”

馬斯克放棄發展整個大系統的業務,非常敏銳得抓住了電子郵件付款這個容易被人忽視卻非常有潛力的點,讓這個“點”成為其産品業務的全部,将這個功能做好做精,然後Paypal成功了,也成就了自馬斯克。

回歸自身

上面幾個都是單一要素最大化非常成功的著名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做好目前業務的同時,發掘潛力點,嘗試單一要素最大化,将更有機會突破瓶頸,打破創新者的窘境。雖然别人的成功我們很難複制,但是當回歸到我們自身,這些案例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我們首先想想為什麼創新點這麼難找,做創新做突破也是舉步維艱,躊蹰不前,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1. 我們做創新,做突破,最怕的是“造輪子”,最忌諱的是低水準地造輪子。
  2. 好不容易想到的創新點,可能技術很先進很牛逼,但無法找到承載點,無法用在産品上,無法服務好業務,最終也隻是個空想,難逃失敗的命運。

我們再來看看單一要素最大化的好處是什麼。因為這個單一要素并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不需要你絞盡腦汁茶飯不思地去思索創新點。它其實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我們現有業務裡的每個角落。我們隻是找到它,并将它剝離出來,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去發展去進化。它們依然可以服務好現有的業務産品,但因為它被獨立了出來,這意味着它不再受到原有業務的束縛,将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去服務更多的業務和産品,也就更容易成為新的突破點。

是以說單一要素最大化可以說是一種更加穩健的創新突破的方式。

回想了一下,其實我們團隊之前就做過單一要素最大化的事情。17年在做DataWorks項目的時候,我們優化了d2頁面裡的編輯器,并把編輯器抽離出來以獨立産品的形式持續發展,後來支撐了DataWorks所有的産品和業務,也支援很多DataWorks之外的産品,這是就是來自我們身邊的單一要素最大化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說,DataWorks裡有一個排程系統,排程着DataWorks所有的資料任務節點,擁有很多令人驚奇的技術和能力。但想一想這個排程系統隻能用來排程DataWorks的節點嗎?是否存在更大的空間和場景,讓排程系統可以服務更多的産品?這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

總的來說,其實在每個團隊現有的業務、産品、技術裡都會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潛力點,這需要大家用發現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技術業務。

總結

最近已經是晉升季,很多做業務的同學都經常都會有這樣的感歎,業務壓力太重,晉升拿不出亮點怎麼辦?破局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文章都會講,我也不一一描述了。這裡推薦大家嘗試一下單一要素最大化,大家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手頭的業務、産品、技術,其中是否存在一些有潛力的點,可以嘗試将其最大化,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一些靈感,幫助發掘更多的創新點,實作突破,為公司為團隊創造新的增長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