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在說 | 雲+端的整體技術架構才符合企業中台戰略需要

5月23-24日,亞太地區最具商業價值的B2B交流平台,Smart Retail 2019智慧零售數字化轉型峰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聚焦如何幫助零售商和品牌商通過數字化革命驅動銷售收入、ROI增長以及消費者體驗提升,超過300位來自大中小型零售商和品牌商的高層代表出席。

本次會議,奇點雲創始人兼CEO張金銀(行在)帶來關于“企業中台戰略”的演講。從阿裡大資料的進化之路,聚焦如何建構新時代下的中台技術架構,以奇點雲服務的實戰案例,探讨中台在企業服務的應用。

行在說 | 雲+端的整體技術架構才符合企業中台戰略需要

(行在Smart Retail演講現場 )

以下是演講全文:

各位現場的嘉賓上午好!

我是曾在阿裡紮根12年的老技術人,04年以“資料倉庫專家”的身份加入阿裡,16年從阿裡出來創立了奇點雲。12年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職業生涯,我做的技術都是和人工智能、大資料相關。總結起來,我也就做了三件“重要”的事。為什麼要定義為重要?因為這側面可以看到阿裡巴巴大資料的發展路徑。

「第一件事,負責搭建阿裡巴巴的第一個資料倉庫。」

最早以前沒有資料中台的概念,隻有數倉的概念。04年淘寶剛成立,當時淘寶網站這樣的業務系統是偏背景的,資料這塊偏弱,因為沒有成熟的數倉,沒有成熟的大資料平台,阿裡的同僚熬了一個通宵從前端的業務系統裡把馬總想要的資料抽出來寫成一個腳本,然後放到業務的資料庫裡,這個過程是十分煎熬和耗時。其實For業務系統的和For分析系統的是兩回事。因為他的底層設計的架構不太一樣,一個要保證高并發 一個要保證跑批的效率 ,于是04年的時候負責搭建阿裡巴巴的第一個資料倉庫,那時候就讓阿裡前台業務系統和背景資料系統分開,這樣在跑報表的時候,不會影響淘寶網站、聚劃算、天貓等業務系統的穩定性。

「第二件事,做了TCIF(淘寶消費者資訊庫)。」

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阿裡所有的消費者資訊整合打通,現在TCIF是整個阿裡巴巴資料應用的基礎設施,例如廣告、推薦、個性化,這些都是基于TCIF之上做的。

阿裡從最早以前的單個業務發展到200多個BU ,每個BU就是一個子公司, 例如淘寶、天貓都叫一個BU ,阿裡最早B2B,後來2C ,每個BU都有消費者的一些相關資訊,以前各個BU都是煙囪式的建設,消費者的資訊是不通的,後來我們就起個很大的項目就是TCIF,200多個BU的消費者資訊能夠打通、沉澱、融合在一起。

由于各個BU各自為戰,而業務當時需要把這些分散的人的資料集中起來,進行人群畫像。比如說資料的标簽化,背後就有投入産出比的考量:通過标簽,廣告主可以非常友善快捷地去建立自己的人群包,實作精準營銷,同時投放的ROI也是可見的、透明的,廣告主可以自己去評估資料資産的使用情況。道理很明白,人群畫像越清晰,服務就會越精準。

再說我們是怎麼做的。

·首先,定義埋點規範,同一個人就用同一個辨別,ID打通,也就是所謂的One ID;

·其次,還會碰上一家人使用一個登入帳号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建立同人的資料模型,通過一些方式,比如,IP網段是不是一樣,來分辨出具體的那個人,建立AID(Alibaba ID);

·再次,每個人還有各種網絡行為,要如何把這些行為結構化,裝到各種架構裡面?這個特别難,我們當時主要是跟人類學家合作,一起把行為的分類樹做出來。這個分類樹非常細,甚至能夠把一個人的發質都結構化了。接下來,就需要通過算法模型,把所有的标簽都貼回到人上面。

·最後,比如阿裡媽媽的達摩盤就會把這些标簽提供給廣告主,讓廣告主能夠通過标簽去建立人群畫像,進行人群細分,以及建立投放用的人群包。

「第三個事,在阿裡雲數加内部創業,負責基礎平台的外化。」

這也算是一次創業,隻不過是在阿裡内部,将阿裡整個大資料平台做了個外化,讓阿裡的客戶也能很好使用。

2009年對阿裡巴巴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因為确認了一個重大的願景:未來,阿裡這家公司是一個資料公司,也就是現在的阿裡雲。但當時馬總召集大家開會宣布時,我們聽的都很懵逼,因為覺得我們的電商業務如日中天,為什麼是一家資料公司?

好在阿裡執行力特别強,雖然不懂也會去執行,是以在09年成立了阿裡雲。

2015年數加創業小組在雲栖小鎮成立,因為淘寶商城和淘寶完全獨立,除了會員資料之外,所有的系統都是獨立的,包括商品、交易、積分、商品管理甚至還有論壇全部是獨立的兩套體系。在淘寶上注冊一個賬号,在淘寶商城上還需另外注冊一個,面對消費者的體驗很不友好。後來起了個叫五彩石的項目,五彩石的項目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兩個問題,把煙囪式的建設變成平台式的建設,統一由一個平台部門來建,然後大家連到上面就可以,一個能夠支援前面的會員用一個賬号去登入,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把會員的資訊打通,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讓前面的業務創新,變得更加容易。

2014年到2015年,因為有兩套技術體系并立,是以阿裡内部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将整個技術體系進行統一,是以啟動了“登月”計劃。現在MaxCompute開始對内支撐所有的業務,并且也開始對外提供服務。多叢集擴充到超過萬台,并且開始全球化的部署。

經曆了阿裡巴巴的大資料之路後,2016年底離職阿裡,當時大資料和AI領域有很有大的機會,在雲計算和大資料領域擁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實戰積累,這麼好的機會應該出來創業,畢竟沒有創過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以就自己出來創立了奇點雲,進入到自己大資料生涯的第三個階段。

考察了很多實體經濟後,我們認為線上下做大資料和AI,除了做“雲”還必須做“端”,主要是想先解決“資料有無”,再解決“資料使用更優”的問題。是以頭一年我們研發了很多智能端,彌補線下資料采集的空白。采用了視覺計算擷取線下人貨場資料,而且我認為,未來90%的資料都來自于視圖聲(視訊、圖像、聲音)的非結構化資料,這些資料需要視覺計算技術、圖像解析的引擎+視訊解析的引擎+音頻解析的引擎來轉換成結構化資料。而奇點雲的視覺算法,可通過智能終端自動化采集資料,并用視圖聲解析引擎将這些非結構化資料轉換成高價值的結構化資料,讓資料更全面。是以,所有視覺計算的AI公司都應該是大資料公司。

現在市場上号稱做資料中台的服務商都隻是給客戶提供一個工具平台,但是并不能真正解決客戶的痛點。我們堅信未來DT架構,就應該是兩雲一端。最底層包含人臉識别、智能IOT、網際網路技術等,基于這些技術之上,支援客戶去建設他的業務中台和資料中台,這樣的話就能夠讓前面這一個“端”跑得更快。那這個端可以是任何一個可以和使用者發生連接配接的觸點,比如小程式、APP、 網站、門店pos、或者一個呼叫中心、甚至是每一個你面前的智能硬體。這是符合未來趨勢的技術架構,能夠很快的響應前端快速去創新,并且端上的資料能夠沉澱到雲上,然後能夠去豐富這個雲,雲再把這些結果賦能到端上去,能夠讓這個端變得越來越智能。

舉個例子,以前消費者去轉賬,他需要到銀行去排隊,現在他習慣了就在手機上轉賬 。但這兩個發生的行為,實際上對整個技術的架構,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銀行轉賬,從技術的角度它的并發是可控。因為銀行的視窗操辦業務,一分鐘處理多少筆交易是可控的,而在網上,在手機端、在APP上、在小程式上做轉賬,這個對我們來說就完全不可控。因為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時會去做這件事情,是以你必須要把從傳統的IOE的架構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架構。

還有很多人會問中台和傳統軟體的關系,企業級管理系統比如ERP、CRM等,實際上它更多的是解決企業内部管理效率的問題,中台解決的是前台創新的問題,中台就是為了前台而生的,是以你一定要把這些中台建起來,這樣才能夠讓你的前端業務更好的創新。

我講兩個奇點雲曾經服務過的案例,有一個服飾行業内有名的企業找到我們,他有2000家門店,每個門店大概能容納200個sku,而它工廠有2000個sku,那麼問題來了, 我到底哪一家門店擺哪200款sku呢?這個從2000款怎麼來挑呢?這實際上在我看來也是一個算法和技術的問題,我們就要把他的門店和他的貨品以及進入這個門店周圍的消費者做一個畫像,把他的貨品做個畫像,然後把它做精準的去做比對,就是能夠直接幫他們的營收提升這個1—2個點,現在我們還是在不停的去優化這個模型。

另外的一個客戶,是親橙裡一家線下服飾淘品牌,為了采集線下門店的資料,我們在這家店布置了多個智能硬體,比如無感的攝像頭、奇點魔櫃、奇點魔鏡……這樣會産生一個什麼結果呢?就如我剛剛說的,智能硬體能夠把店内所有資料像線上一樣把它完全“畫”出來,知道多少人來了這家店,知道多少人成為會員,然後多少人是新客,多少人是老客,然後這些人最終購買多少,是以整條鍊路都可以畫出來,這樣的資料呈現到商家面前,他們才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去改進,改進哪個環節。是以它就會變成一個閉環,變成一個可以優化的東西。

基于以上,企業中台戰略我建議三步走:第一,戰略共識,首先中台是高層應有的共識,這個很重要。這事一定是CEO的工程,而不是一個CTO或CIO工程;第二,組織變革,它的組織一定要變成一個“大中台,小前台”的結構,這樣能夠支撐前台的端更好的創新;第三、兩雲一端的技術架構改造,通過底層的技術支撐,我們一定要讓中台建起來,并且讓前台端能夠通過智能硬體,做好資料的回流,做好資料的采集,這樣能夠端豐富雲,雲賦能端。因為中台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其實更多的是一個業務,如果中台隻講技術,不講業務,都是大忽悠。

最後,我強調一個觀點,我覺得沒有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消費者在變,商業在變,需要有一個足夠支撐業務系統的技術架構(兩雲一端),這樣你的企業才能跑的足夠快。好,謝謝大家聆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