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複旦大學“投毒案”令人震驚,研究所學生黃洋竟被毒殺了。類似的一幕19年前曾在清華大學出現,該校化學系女生朱令被人為投铊中毒。其實,投毒是古今最常見的謀殺手段,在古代宮廷謀殺案中最為典型,許多皇帝被毒殺真相,至今成謎。其中有三大秘密投毒手法最具代表性。

酒中置毒——

典型案例:漢平帝被鸩弑案

投毒嫌疑人:大司馬王莽

在中國幾百個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殺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

劉衎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原名劉箕子,即位後易名。他出生于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漢元帝劉奭的庶孫,中山王劉興之子,母親衛姬。

劉衎是西漢兩名小皇帝中的一位,9歲當皇帝;另一位小皇帝是漢昭帝劉弗陵,8歲即位。《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漢哀帝劉欣在未央宮駕崩後,太皇太後王政君主持大政,把受漢成帝劉骜寵幸的大司馬董賢撤職,其職位由新都侯王莽取代。當年9月,箕子被迎立為皇帝。

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媽,她将自家侄子捧上高位,給日後王莽篡位埋下了禍根。而王政君太老,劉衎太小,又給王莽提供了獨攬大權的機會。為排除異己,王莽幹脆找個理由,将皇帝舅舅家衛姓一族滅門,斬草除根。為了徹底綁架皇帝,又把14歲的女兒王嬿嫁給12歲的劉衎當皇後。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成皇帝老丈人後,王莽野心更大。元始五年(公元5年),劉衎知道母親娘家受害的實情後,臉露不悅。王莽看到後,擔心日後生事,為絕後患,頓起殺機。當年十二月的臘日,王莽利用給皇帝獻酒的機會,在酒中下了毒藥。劉衎飲後中毒,不久“崩于未央宮”。

王莽投毒一事見于《資治通鑒》,在《漢紀二十八·孝平皇帝下》中有這樣的文字:“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劉衎中毒發病後,氣常上逆,說不出話來,最後連遺诏都未能留下,而王莽還假惺惺地表示願意代劉衎去死。

對于王莽投毒真相,史家意見并不統一,有的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比《資治通鑒》成書更書的《漢書》中,并沒有這樣的記載。對王莽投毒時間的選擇和動機,也說法不一,有的稱是為了不讓女兒懷上“龍種”,友善自己将來篡位,而對劉衎下毒手的,反正謎底難揭。

點評:用有毒的酒将人弄死,這叫“鸩殺”;用這種方法弄死皇帝,叫“鸩弑”。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毒酒古稱“鸩酒”。據清陳士铎《辨證錄·中毒門》記載,鸩是一種毒鳥,主要吃毒蛇、毒蠍,體内是以聚積了毒素。将鸩的糞便放進酒中,酒即産生了毒性,便制成鸩酒。“鸩酒飲之,則無不死矣”。典型中毒症狀是,“白眼朝天,身發寒顫,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

到後來,鸩酒的配法不再局限于用鸩禽糞便配制,可放入酒中殺人的毒藥多多,“鸩酒”成了毒酒的通稱。需要說明的是,如漢平帝這般遭鸩弑的皇帝并不少見,如晉懷帝司馬熾被劉聰用鸩酒毒殺;唐昭宣帝李柷被後梁開國皇帝朱全忠用鸩酒弄死……

飯裡下毒

典型案例:晉惠帝食餅中毒案

投毒嫌疑人:東海王司馬越

最出名的一起皇帝被毒殺案發生在西晉,受害者是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是西晉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弱智到什麼程度呢?有年遇饑荒,老百姓沒糧吃,餓死了很多人,他竟然反問道,“何不食肉糜?”

司馬衷15歲那年,皇帝老子司馬炎給他娶了媳婦,標明勳臣賈充的長女賈南風為太子妃。《晉書·惠賈皇後傳》記載,賈氏又黑又矮,極醜,最糟糕的是人品不好,妒暴酷虐。

賈南風婚後一直沒有生育,倒讓謝夫人搶先給司馬衷生了長子司馬遹,并被立為太子。賈南風在有了自己的兒子後,便讓弱智皇帝廢掉了司馬遹。賈南風得寸進尺,對幽禁中的司馬遹仍不放心,決意幹掉廢太子,遂找“情夫”、太醫令程據密謀。程是制毒專家,他用巴豆制成毒藥“巴豆杏子丸”,讓手下孫慮帶到許昌,去毒殺司馬遹。

司馬遹早有預防,怕人投毒,每天都是自己煮飯。見投毒不成,孫慮直接逼太子把毒丸服下。司馬遹不服,孫慮便趁其上廁所之際,從身後用很重的藥杵将22歲的司馬遹敲殺。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也許是報應,賈南風不久也被毒殺了。賈南風的行為令朝野共憤,在“八王之亂”中,她被趙王司馬倫矯诏逼喝金屑酒,弄死了——金屑酒,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毒酒,但放的不是毒藥,而是金子碎屑。

司馬倫搞死賈南風後,晉室更亂了,他竟然逼傻皇帝司馬衷禅讓,自己當了皇帝。如此一來,其他兄弟不幹了,誰不想當皇帝?司馬倫隻得退位,讓司馬衷繼續當皇帝。封王們誰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衷成了一個活寶,被封王們奪來争去。

最後,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用牛車接回了舊都洛陽,但半年後便死了。《晉書·惠帝紀》記載,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司馬衷“崩于顯陽殿,時年四十八,葬太陽陵”。

司馬衷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僅四個字,“食餅中毒”。那麼是誰投的毒?史書無确切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馬越。但因為沒有人看見,證據不足,是以史家也隻能留下“或雲司馬越之鸩”的記載。

點評:上述故事中有三起毒殺情節,所用毒藥和投毒的方式各異。殺司馬遹用巴豆,中醫稱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毒物之一,曆代禁止随便出售,據《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諸禁》(卷十九)中“禁治買賣毒藥”條,元朝将之與砒霜同列為禁藥。

殺賈南風使用金屑酒,“吞金”是古人自殺、賜死時較常用方法。喝下含金屑的酒後不會立即斃命,将在極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毒酒還慘。

殺司馬衷時将毒藥放在食品中,即民間常說的“飯裡下毒”,這種投毒手段簡單、較易得逞,是以在現代也多見,早于司馬衷遭毒殺的東漢質帝劉缵,也是吃了有毒食物斃命的,謀殺者梁冀便是讓親信暗中把毒藥攙在劉缵吃的餅中。有鑒于此,古代皇家為了防止壞人在食品中投毒,就餐前會将菜品放入一種特殊的測毒工具“銀版”中,或由太監、醫生一類人員先嘗食,沒事後才動筷子。

藥裡摻毒

典型案例:清德宗急性死亡案

投毒嫌疑人:大太監李蓮英

中國古代最後一位被毒殺的皇帝,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即通常說的“光緒皇帝”。

載湉是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4歲坐了龍椅。《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十五年(戊戌年,公元1889年)二月,長大成人的載湉開始親政。此時的大清王朝内憂外患,年輕的皇帝頗有想法,欲重振滿清江山,複興大國夢。遂啟用梁啟超、康有為等一班維新派人士,于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頒布“明定國是诏”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變法運動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曆時103天便失敗了,史稱“百日維新”。載湉不僅未能将慈禧擺平,完成革新,反而給自己挖了大坑,從此失去了自由,被幽禁于中南海。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載湉“崩于瀛台涵元殿”。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後也在中南海儀鸾殿中死了。38歲的皇帝和74歲的太後,在24小時内相繼死去,這把大清子民驚呆了。

蹊跷,怎麼這麼巧?載湉是怎麼死的?當年小道消息多多,有說載湉是被毒死,有說是病死,其中以“毒死說”流傳最廣。為了弄清真相,前些年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問題研究中,特列出專項課題,研究“清光緒帝死因”。

據已公開的研究資料,在對1980年清理崇陵棺椁時獲得的載湉的頭發、衣物、遺骨,進行毒性檢測後發現,載湉體内三氧化二砷含量明顯異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最後形成的研究報告斷言,“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這一現代結論終于弄清了載湉的死因之謎,但載湉之死的全部謎團并未能一一解開。誰投的毒?又是誰指使的?如何操作的?仍無法搞清楚。一種說法是,皇帝知道慈禧卧病不起了很高興,慈禧聽說後大為動怒,才讓人在載湉服用的藥物中(一說飯裡)摻放了砒霜,将皇帝毒死在自己歸西前。

另一種說法是,慈禧無意害載湉,是太監擔心載湉複辟對自己不利,遂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載湉。曾在宮中生活過兩年的德齡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記》一書中,将兇手直接定為大太監李蓮英。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到底誰是毒死大清皇帝的主謀,或許永遠是個謎!

古代宮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謎案,你們想知道嗎?

點評:砒霜是中國古代謀殺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用砒霜殺人,稱為“砒誅”,投毒之狠,與“鸩殺”并列。清陳士铎《辨證錄·中毒門》開首即談砒霜,描述頗詳:“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腸爛胃,吐嘔紫血而死。”

其實,砒霜是一味療效顯著的中藥,至今都有中醫在給患者使用,其治療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範圍控制極嚴。陰謀家正是利用“吃藥”這種路徑,藥裡摻毒,絕殺他人。

為防砒霜被壞人利用,古代列之為“禁藥”,市面上不得随便買賣。元代還實行“實名制”,交易逐筆登記入冊。《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諸禁》(卷十九)“禁治買賣毒藥”條規定,如果出事,“害了人性命呵,買的、賣的兩個都處死者。”

宮廷如何防砒霜投毒?除了專家試嘗食之外,明清宮廷使用“銀版”、“銀針”來測試,真的有毒,純白色的銀器變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