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四次革命:資料智能、使用者隐私與人類社會的重塑

繼網際網路引起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以大資料驅動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下述為楊強教授針對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的一點問答與思索:

一問:您怎樣定義深度學習與大資料的關聯?

楊強:假如人工智能系統設計得好,産品就會更為友善運用、更為精準,因而也更為實用,那樣就會産生更多使用者。伴随着使用者量的增多,資料也會随着增多,這反過來又會改善人工智能系統。兩者是一種互相加強的關系。

大資料和人工智能能夠結合變成一種新的人工智能,稱之為「資料智能」。

二問:您能定義一下什麼是大資料思維嗎?企業如何才能融入這種思維模式,必須做出什麼更改?

楊強:大資料思維,第一點就是有意識地去采集資料。也就是在開拓市場之前,需先想好怎樣采集資料。

第二,資料采集和核心算法息息相關。要從算法之中認識自己缺乏哪些,随後有的放矢地去搜集資料,包含搜集不一樣來源的資料等。

第三,要建立一個閉環。系統軟體提供的服務能夠刺激來源産生更多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又可以傳回系統當中,進而形成閉環。這就使系統可以實作持續的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閉環需要采用特殊設計,它與以往商業所用的設計大不相同。

三問:您可否深化說明什麼是人工智能與大資料的閉環設計?

楊強:最先要考慮的是資料提供方,例如使用者。所有的使用者行為必須以資料的方式表達出來。其次是服務提供方,例如像我國的移動錢包微信付款和中國電子商務網站淘寶。依據資料轉化成自動化回報,目的是掌握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将回報資料提供給服務方,服務方又将服務資料提供給使用者,如此就産生了閉環。

要想快速發展,第一,閉環要足夠短,最好不要有人的參與,由于有了人的參與,閉環就沒法完全實作智能化。第二,要常常更新環路,較好每天進行數次更新,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系統持續得到更新。第三,務必不斷進行更新,那樣才能驅使使用者持續提供回報。是以,這個過程總結下來就是三個字:短、頻、快。

四問:在您來看,這個閉環實際形成需要多久?

楊強:我覺得,人工智能發展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有行業都會去試着采用人工智能。比如,安保業務能用人臉識别系統,銀行機關要用人工智能應用進行風控,這些。

第二階段将會出現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全新産業。比如,将人工智能作為核心技術的銀行,它在投資、服務、信貸等層面能夠充分使用人工智能,隻有在開展微調時才需要員工。

我覺得,第二階段才是人工智能真正帶給人類社會的未來形式。好比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在第一階段,傳統書店做了一個網頁,就覺得自己是網上書店了,但實際并非如此。到了第二階段,亞馬遜這類的網上平台出現了,它們與傳統書店完全不一樣。

五問: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可能給資訊流通和社會公平造成威脅。怎樣確定大規模的資料正常流動,而又不危害私人資訊呢?

楊強: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造就出的産品,會産生極好的新商業營運模式。但其規模性運用的先決條件是要保證使用者隐私。這兒有三點考慮:

最先,我們要有套法規和社會規範來保障資料的所有權,明确資料在哪裡可用、在哪裡不可用。我覺得,使用者資料理應分門别類。比方說,紅區資料不能動,黃區資料隻讓某些人接觸,綠區資料則人人可用。

其次是從技術層面保障資料隐私。例如,第四範式公司(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提供商)現階段正研究用“遷移學習”來保障隐私,它是一個較為新的方面。它能夠幫助不同公司互相互換資料,例如,A做了一個模型,随後把這一模型轉移到B場景,資料不是在A和B中間直接交換,而是被載入了模型之中。那樣就能夠更好地保障使用者隐私。

第三,我們需要深入研究使用者隐私和資料定價。例如,使用者通過人工智能推薦系統在網上點選了一個廣告,這一推薦系統是否也應當從中獲得某些好處呢?如果搜尋引擎有收入,是不是應該分給使用者一些?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讨。

六問:從全球角度來說,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相結合會對開發中國家帶來哪些影響?

楊強:我認為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使一些新興國家追上、以至于超過傳統發達國家。因為在未來,經濟競争不僅僅是比拼金融和經濟的規模,更關鍵的是比拼資料的規模,比拼擁抱資料經濟的速率。例如,中國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得以搜集很多資料。這也将加快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世界格局或者會是以而改變。

另一方面,一個國家假如已經擁有良好的基礎裝置和優質的教育,就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提升生産率,如同當初的工業革命一樣,蒸汽機的運用讓一些國家獲得了迅速轉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