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的有人在偷聽我們講話麼?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 3 分鐘。

作為網際網路的忠實使用者,我們在生活中已經很難離開它,随之而然也出現很多相關的問題,其中最讓人頭疼就是隐私問題。前有 12306 資料販賣,今有傳聞美團餓了麼在偷聽我們講話,顯然大家已經被以前各種隐私暴露的事情吓怕了。

前幾天,就有這麼一檔子事兒,一些媒體進行跟風報道:

通過模拟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iPhone 和 iPad 上的餓了麼和美團外賣進行多輪測試後發現,談話提及某種食物後,出現相關推薦的機率高達 60% 到 70%。還有的使用者說,在剛談到想吃什麼後,打開外賣 App 就可見到對相關店鋪的推薦,疑似出現 App 麥克風「偷聽」。

不少使用者看到這種新聞,都會一下子驚到,紛紛說他們自己也碰到過類似情況。

更有甚者是這麼說的:我有一次想買一本書,都沒跟别人說過,後來突然淘寶就給他推薦了那本書。

還有個妹子是這麼說的:我和男朋友分手兩個月,打開淘寶,竟然給我推薦了 ziweiqi !難道以前我跟男朋友晚上那個,淘寶也偷聽了!細思極恐!

類似的非常之多,大體上就是前面剛跟朋友說想吃什麼,後腳點外賣發現外賣上就推薦了這家;前面剛說想買什麼東西,後腳淘寶就給你推薦了這個商品。這檔子事還直接排到了熱搜,并在熱搜榜待了很久。

不過,說美團、餓了麼等 App 監聽聊天内容,是實話太扯了,冒着那麼大的風險分析使用者語音聊天資訊,就為了給使用者推薦一份二三十塊錢的外賣?我都要感動哭了(前兩天履歷大資料公司被端的消息還熱乎着呢)。

雖然邏輯上不太對,但是網友并不都從邏輯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他們大多數人并不懂技術,但也有人是懂一些技術的,比如,有的人就會拿安全專家的話來證明:安全專家說,這種技術現在是可以實作的。 既然,可以實作,美團餓了麼們就有可能會用,公司都是以利益驅動的。

安全專家都說可以了,那美團、餓了麼這一類的外賣軟體、淘寶這一類購物軟體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絕逼 24 小時監聽自己手機發出的聲音,然後進行分析,然後給他們做推薦。

你過去一段時間每天吃什麼他們都知道,再通過監聽你說話的聲音,為什麼這個推薦準确率才不到 70%?這技術不太合格啊。要是給我一個人連續幾個月的外賣點單記錄,不用那麼高深的技術,通過一些正常的推薦方法,也有把握對一大部分使用者命中 80% 以上。

美團、餓了麼們既然都掌握了使用者的餐飲記錄與習慣,隻需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算法就行了,再分析語音記錄有什麼意思呢?

有些杠精可能還不服氣,那從技術角度來思考下:

1. 技術上能實作麥克風監控,當我自己安裝這類軟體的時候也不許使用麥克風的權限吧,一般涉及到語音輸入這塊才會向你發出申請,你還可以不授權,那麼沒權限,它還怎麼監控呢?Android,iOS可不是擺設。

2. 光做監控還不行,語音這東西電腦是不認識的,那麼就還需要把這些監控到的語音進行處理,将其轉換為文字,再從文字裡面提取有效資訊。這語音識别的複雜度不低吧,畢竟百度、阿裡、訊飛這些東西擠破頭的進來搞。還會涉及到識别準确率,網上是說能有94%-98%,這還是在實驗環境,生産環境不得而知,不過不可能比實驗環境要高。

3. 我去查了一下,中國有 10 億多的 4G 使用者;美團外賣月活 2千萬+,餓了外賣月活 7千萬+,按照這個月活,注冊使用者肯定是上億的。那麼監控的裝置數,以及收集的資料量是海量的,先不說平台方面,就說使用者方面。手機正常使用的是接近 CD 音質,128kbps , 1.0 MB/分鐘 。1 小時為 60 分鐘,那麼錄音 1 小時,就是占用60MB容量,24 小時就是 1440MB,它怎麼在不被你發現的同時,将這 1 個多 G 的資料上傳至平台呢?

說了這麼多把他推翻了,那到底上面别人說的那種情況是怎麼産生的啊,畢竟熱搜榜也不是那麼好上的。

第一個就是巧合了,根據你的點餐習慣,給你推薦一些類似的,很正常。第二個就是外部資訊,平台從其他途徑拿到你的相關資訊,在根據推薦算法給你推薦,估計 ZFB 連你祖宗八代都能分析出來。最後一個就是個性推薦,在大資料的環境下,分析出來的結果,能準确戳中你這個群體的喜好。

監控這件事情實際上存在巨大的法律風險,而且從現在技術來看,整個一套流程實作起來還是很困難的。是以暫時沒必要擔心這些軟體監聽你的事情,如果真的擔心,在下載下傳安裝軟體的時候,把麥克風權限關掉就好了。

·END·

V:程式員的成長之路

路雖遠,行則必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