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2018年雲栖大會,吸引了來自64個國家和地區的12萬人參加,吳慧霞、周紅運和李帥是其中的三個。他們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們是阿裡雲邀請的河北師大學生,門票是阿裡雲免費提供的,阿裡雲還為他們提供了往返差旅補助。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吳慧霞(左二)和其他四位同學在雲栖大會

6月下旬,他們剛剛在石家莊的校園裡,參加了阿裡雲的脫貧公益項目“初級認證工程師教育訓練”。阿裡雲、雲計算原本對他們都是“覺得很遙遠”的存在,當阿裡雲通過公益的形式走進他們世界的時候,就像一束光照了進來。他們的世界是以改變了。

“原來是這麼回事”

吳慧霞今年大三,1996年生,軟體工程專業。聯考時,她報的幾乎所有專業都是計算機類的。

報計算機是因為聯考之後,她發現自己對智能世界一無所知。電腦不會開關機,新買的智能手機“連最基本的導航都不會”。她感覺未來是資訊化的時代,對網際網路一竅不通的話,不行。“不懂的地方就要補回來。”她是好強的性格,越是“瘸腿”,越要迎難而上。

好強的性格緣自吳慧霞特殊的家庭。從她記事的時候起,母親就是一個病人,長年吃藥。父親身體也不好,有時也要吃藥。國中的時候,妹妹和弟弟相繼出生。兩個大人的藥費、撫養三個孩子的錢都靠家裡幾畝地的微薄收入維持着。

爸爸媽媽都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三個孩子讀大學。每次聽到這句話,吳慧霞就在心裡告訴自己:“必須要好好學!一定要好好學!”

要更努力,要抓住每一個機會成了吳慧霞的人生信條。是以當她從輔導員那裡得知阿裡雲的雲計算教育訓練項目時,第一時間報了名。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周紅運和地圖學與地理資訊系統專業的李帥也報了名。他們也都看到了網際網路和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方向,是以都在想往這個方向靠。

李帥今年研二,他大學讀的是地理科學,考研時特地換了一個跟“資訊”沾邊的專業。周紅運大三,她的專業是調劑的。查到錄取結果前,她壓根沒聽過這個專業。經過一番了解,她發現這個專業還不錯,可以學到一門實實在在的技術,就業率在河北師大也數一數二。她現在想往新能源汽車和車聯網方向發展,這兩個方向熱門,而且在她看來,比起汽車維修這樣的方向,也更适合女生。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班主任吳慧霞和班上的同學

他們可以參加阿裡雲的免費教育訓練,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建檔立卡學生。所謂建檔立卡學生,就是來自被錄入國家扶貧資料庫中的貧困家庭的學生。這個教育訓練是阿裡雲大學面向貧困大學生的公益項目,兩天的時間裡,阿裡雲的講師給他們系統講授資料上雲、雲上遷移,負載均衡、安全處理等雲計算相關的内容,通過考試的同學可以獲得阿裡雲初級認證工程師(ACA)證書。

阿裡雲大學是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教育教育訓練部門,緻力于從IT時代向DT時代轉型過程中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雲安全等領域,打造“科技+管理”新範式的全産業鍊人才生态。

這是整個阿裡巴巴集團脫貧戰略的一部分。2017年12月,阿裡巴巴宣布成立脫貧基金,脫貧成為集團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教育和電商、女性、醫療、生态是阿裡脫貧戰略的重點發力領域。釋出會現場,馬雲向幾位脫貧基金副主席放出“狠話”:“你們四個副主席,業務做不好,還能給你個機會,脫貧做不好,不會放過你。”除了四個副主席,阿裡體系内的每個獨立公司都會負責一個脫貧項目,對總裁進行脫貧KPI考核。

河北師大是阿裡雲教育脫貧賦能計劃在河北省的首站,吳慧霞、周紅運、李帥和其他72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參加了首批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在臨近暑假的一個周末進行,兩整天的時間,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這樣的教育訓練對這些身處相對閉塞的象牙塔的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次特殊的體驗。我問起他們各自的感受。

周紅運:“大一就是簡單的C語言程式設計嘛,現在突然有那麼多編碼,有點懵,感覺挺好玩的。”

李帥:“有點颠覆(之前的認識)的,教育訓練結束就感覺雲計算需要的知識還是特别多的。”

吳慧霞:“大學很少有這樣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是他們(阿裡雲老師講的)好多都是實訓的。我們學的都是理論和原理,這種實戰的比較少的。以前不能想象到它們是怎麼樣用的,學下來之後知道,做部落格是這樣寫,怎麼樣去用這個伺服器。實訓之後就感覺,原來是這麼回事。”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吳慧霞

簡言之,阿裡雲的教育訓練讓他們平時學的理論“落地”了,也給他們接下來更深入的自學提供了“抓手”。

更大的世界

暑假的時候,又一個機會出現了。所有已經參加阿裡雲教育脫貧賦能計劃并拿到ACA憑證的同學都可以報名參加九月在杭州舉辦的雲栖大會。吳慧霞“很激動”,又第一時間報了名。

報名時她正在北京做兼職。這是她第二次去北京。上一次去北京是聯考之後。在這之前,她從沒出過滄州,她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兩年多過去了,她的足迹隻是多了北京和石家莊。她還從沒有去過南方,杭州對她來說仍然是渴望看看的“外面的世界”。

最終,吳慧霞如願了。她和周紅運、李帥以及另外兩位同學入選了。從杭州回來,她寫了一篇1872字的感想,她用了很多華麗的語句表達她對杭州的喜歡:

“和夢裡的一樣,沒有北方的單調,有的都是令人向往。”

“有古風古韻的邸府牆樓,有充滿靈氣的林蔭大道,也有平靜怡人的神秘感,令人向往、憧憬,平淡中的神秘無比性感。”

……

有機會到杭州參加雲栖大會,周紅運也“挺興奮的”。她也沒有出過遠門,也同樣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周紅運出生于河北衡水一個省級貧困縣(今年九月剛退出貧困縣序列),石家莊是她此前到過的最遠的地方。對她來說,成長也是一步步見識更大的世界的過程。“之前覺得石家莊挺好的,後來去了杭州就更好了。”再之前,覺得自己的縣城挺好的,到了石家莊之後,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挺大的”。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周紅運

周紅運也來自一個多病人的家庭。家裡一半的收入都花在了母親和爺爺奶奶的藥費上。盡管父親從來不說,但她知道家裡是欠錢的,有時她在家裡會遇上前來讨債的親戚。上大學之後,她終于可以不問家裡要錢了,現在建檔立卡學生可以享受免學費、住宿費和書本費的政策,兼職掙的錢和獎學金、助學金除了給自己花,有時還可以幫助家裡一點。

頭兩天的雲栖大會,周紅運逛了斑馬汽車體驗區,聽了城市大腦和高德地圖的論壇。讓她印象深刻的是高德地圖的一個功能,導航可以告訴你某個時間某個路口是紅燈還是綠燈。還有阿裡雲的城市大腦,“不用報警,交警就能知道哪兒出了事故,比較驚訝。看完五花八門的機器人、AI,周紅運在心裡感慨,“現在都已經發展成這樣了。”驚訝之外更多的是好奇和信心,她很想搞懂這些技術是“怎麼弄出來的”,也更堅定了之前往車聯網方向發展的想法,目标更清晰了。

李帥也是這樣。他和我講起在一場論壇上碰到的細節。一個中科院的嘉賓演講完之後說,我們不是搞計算機專業的,我們是從地理學的角度研究這些東西。主持人問現場聽衆,哪些人覺得自己也不是搞計算機的,很多人舉手。“主持人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說雖然很多人覺得自己不是搞計算機、雲計算的,但是大家的成果裡卻處處離不開雲計算。”他很贊同,他現在在實驗室做旅遊資訊挖掘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地用到人工智能模型。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李帥在實驗室

在李帥之前的印象裡,阿裡巴巴是一家電商公司,但這次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完全轉變了看法:“現在我感覺阿裡真的是全能的、各方面發展的高科技公司。”

吳慧霞和周紅運也有相同的感覺。阿裡巴巴原本在她們的世界裡隻是一兩個APP(支付寶、淘寶)和取快遞包裹的地方(菜鳥驿站),但現在它的形象“立體”了。吳慧霞知道了阿裡還有緻力于探索科技未知的達摩院,周紅運知道了阿裡“合作夥伴特别多”——這是一家已經成為賦能360行的公司。

吳慧霞高中的時候就有将來要創業的想法。這次參加雲栖大會,她有了更多的動力。她說,聽講座時坐在她身旁的一個個CEO讓她“感覺很有壓力”。以她的性格,壓力即動力。她在談杭州之行感受的文章裡寫:“近在眼前的距離,卻莫名不見五指,一直想達到的彼岸,唯有砥砺前行,逼着自己跑,才可以去擁貼近和擁抱。加油!”“杭州之旅,回味無窮,讓震撼激勵自己進步,讓野心鼓舞自己成長。遇見,愛上,杭州,等我......”

吳慧霞說,這兩次經曆對她是一種很大的激勵,“讓我對未來有更多的選擇和構想。”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一直想到更大的世界闖蕩的她很确定自己畢業後一定不會留在省内。她現在的理想城市就是杭州。她稱杭州是她“一見鐘情”的城市。

故事剛剛開始

從杭州回來,吳慧霞更加感覺選對了專業。她重新回到忙碌的日常生活。她是班裡的團支書,還是18級新生的班主任。這是她典型的一天:早上6點前起床,7點準時到教室。白天的時間都是在教室和圖書館度過的,除了上課之外,就是工作和見縫插針、争分奪秒的學習,“我這個意外事情特别多,有可能我正準備學習,啪就來個事情”。晚上10點30分宿舍關門,她總是在教室或圖書館待到10點15分,小跑着回宿舍。

在做班主任的過程中,吳慧霞很注重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班上的同學們,“告訴他們在大學裡應該是什麼樣的,少走彎路,讓自己給自己的人生畫出不一樣的片段。”我問她理想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她舉了一個“斜杠”CEO的例子。大一的心理課上,老師有一次講到他的一個女同學,先創辦了一家公司,後來因為興趣做了鼓手,還開了一家蛋糕店。

“我覺得這樣的女生其實更好。”吳慧霞說。當年村裡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們現在多數都在過着與她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們很多都在外打工,有不少已經結婚生子。吳慧霞覺得大學是她人生的一個分水嶺,讀大學的這幾年是她人生密度最大的幾年:從最初的電腦盲到現在拿到程式設計競賽的省級三等獎、獲得阿裡雲ACA憑證、參加雲栖大會……有種瞬間跨越幾個時代的恍惚感。

我問她覺得自己與昔日小夥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她說:“我覺得是追求。他們選擇了一種穩定的生活,然而我選擇了更可以闖蕩、發展女性(可能性)的那種(生活)。”

他們的夢想,阿裡雲“承包”了

阿裡雲從業人員與參加雲栖大會的五位同學

李帥從杭州參加雲栖大會回來,身邊的同學都很羨慕。他們見到他都問他:“你見到馬雲了嗎?”他沒有見到馬雲,但是他有了一個與馬雲有關的理想。那就是畢業後到阿裡張北資料中心上班。

三年前,他看新聞說,阿裡将在張北建大型雲計算基地。張北就在他的家鄉張家口。他不想到離家太遠的地方工作,也喜歡阿裡(“我很喜歡阿裡,包括阿裡的軟體每個細節都會給我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每個細節都滲透一種情感”),當時就有一個模糊的想法,在這兒工作,公司好,離家近——兩個都占了。但當時覺得阿裡很遙遠,沒有敢多想。現在他敢想了,“到時肯定會投張北基地的招聘。”

吳慧霞、李帥和周紅運這三個年輕人的故事剛剛開始,阿裡雲的教育脫貧故事也剛剛開始。2018年7月13日,“阿裡雲教育脫貧賦能計劃”進入河北省的第二站河北農業大學,93名貧困學生參加了教育訓練。

除此之外,這一計劃也在貴州等地展開。今年5月的貴陽數博會上,阿裡雲總裁胡曉明宣布同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大資料管理局合作,計劃未來三年内為超過8000名貴州貧困大學生、貧困區縣技術從業者提供免費的雲計算、大資料教育訓練與認證機會。這束光将照進越來越多的貧困大學生的世界。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10-29

本文作者:劉磊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天下網商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