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簡單地說下兩者:
1. 電離輻射是一種可以把物質電離的輻射,電離輻射對生物是危險的。不是所有的輻射都是電離輻射。
2. 電磁輻射的另一個通俗名字叫電磁波,高能量(高頻率)電磁輻射是電離輻射,隻有這部分電磁輻射是危險的。
接下來是詳細解釋。咱們先從定義來一點一點走起吧。
輻射是什麼?
輻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動的型态傳送。輻射指能量從輻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線放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或非電離輻射。一般普遍将這個名詞用在電離輻射。 ——維基百科
好吧,Wiki解釋的略抽象。我盡量用大媽語言解釋一下,就是說輻射是指的能量的傳遞,電磁波(電磁輻射)是一種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的輻射。
輻射也可以是指一些粒子(中子電子阿耳法粒子等)移動傳遞能量。高能量的電磁波在穿過物質的時候有将物質電離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電磁波我們稱它為電離輻射;高能量的中子電子阿耳法粒子束也具有這種能力,也可以被稱為電離輻射。
電離是指的物質的原子由中性不帶電轉變成帶電的離子,而産生這種效應的原因是由于電荷被電離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電。
那什麼樣的電磁波可以使物質電離呢?上面提到了高能量,那麼什麼樣的電磁波具有高能量呢?首先要澄清一點這裡說的高能量是指的輻射能,也就是電磁波的載體光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就是電磁波本身的特性,并不是指的電磁場的能量,盡管機關是一樣的吧。秉承着大媽語言的原則,頻率越高的電磁波,輻射能也就越高。
參考輻射能公式,下圖,h 為普朗克常數,c 為光速,「欄目達」(就是那個入)為波長:

那麼現在讨論的問題就來到了電磁波頻率上了,我們來看看電磁波是怎樣根據頻率來分類的:
上面是頻率,左到右越來越低機關是赫茲,下面是波長,左到右越來越長機關是米。我們從右到左來解釋一下吧:
首先是長波(Long radio waves),波長超過 1 千米,頻率低于 300kHz,如果按照頻率分類長波要包含低頻(30k - 300kHz),甚低頻(3k - 30kHz),特低頻(300 - 3kHz),超低頻(30 - 300Hz)和極低頻(小于 30Hz)。
這些低頻電磁波主要是在一些奇怪的領域,比如地質探測潛艇通訊之類……交流電産生的電磁波輻射(50Hz / 60Hz)也是在這個範圍内的。長波中頻率相對較高的被稱為低頻頻段(30kHz - 300kHZ)的電磁波被用于一些衛星定位系統和無線校時。
鑒于無數朋友問高壓電的輻射問題,在這裡再補充幾句好了。無論是多少千伏還是多少萬伏的高壓電線,變電站,高壓電塔,變壓器,還是家裡用的電線,以及所有沒有提到的和能源用電有關的裝置,它們的工作頻率在中國都是 50 赫茲。
這種頻率的電磁輻射的波長長達 6 千千米,按照電磁輻射發射天線的理論分析,想要發射這種波長的電磁輻射,那麼其天線的尺寸也要達到上千千米才能做到。是以對于 50 Hz 的輸電設施來說,隻能在其很近距離的周圍産生感應電磁場,很難做到向外輻射能量。
然後是無線電波(Radio waves),也稱為射頻波(RF - Radio frequency)。波長範圍1毫米至1千米,頻率範圍 300kHz 至 300GHz。圖中可見其相對較低頻率段包括無線電通訊常用的調幅(AM)以及調頻(FM)頻率範圍。無線電波中頻率較高部分(頻率 300MHz 至 300GHz 部分)也稱為微波(Microwave)。無線電波主要用途是通訊。額外提一點就是微波有個很有名的用途就是微波爐,這個後面關于電磁輻射危害部分再細說。
再之後是紅外線(IR - Infrared),其波長在 760 納米至 1 毫米之間,頻率則是 300GHz 至 430THz,另外鑒于越往後的頻率越高,為了避免出現T往上的P/E/Z/Y造成困擾,之後會用科學計數法來表示頻率:430THz 也就是 4.3E14(4.3乘以10的14次方,也就是乘以100,000,000,000,000,而4.3E14 就是430,000,000,000,000)。而紅外線更多的被用于監測熱源。
再之後是可見光(Visible spectrum),波長範圍 380 納米至 780 納米,頻率在 1E14 Hz量級。可見光就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可見光之後是紫外線(UV Ultraviolet),波長範圍 10 納米至 400 納米,頻率在 1E14 至 1E16 Hz量級。自然界紫外線主要來自恒星輻射。
最後兩種超高頻率電磁波則分别是 X 射線(X Ray)以及頻率最高的伽瑪射線(γ Ray)。X 射線來自電子産生能量變化時以電磁波形式釋放的能量,伽馬射線來自原子核從高能激态到低能基态過程中以電磁波形式釋放的能量。實際上 X 射線和伽瑪射線是有一部分頻率重合的,隻是由于二者的成因不同因而命名也不同。同時由于這兩種電磁波的波長極短,可通過原子間空隙,因而可以穿透物體。
從波長小于 150 納米開始的電磁波,也就是頻率超過 1.9E15 赫茲的電磁波,可以使物質電離,也就是說小波長,也就是高頻率的一部分紫外線,X 射線以及伽瑪射線屬于之前提過的電離輻射。
終于說到電離輻射了——
電離輻射包括上面說過的這三種高能電磁波,同時還包含:α射線(α粒子)、β射線(β粒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而被稱為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射線則兩者皆有。電磁波的電離能力,随着電磁波譜變化,電磁波譜中的γ射線、X射線幾乎可以電離任何原子或分子。電磁波的頻率愈高,能量愈強,電離能力愈強。
非電離輻射是指與X射線相比之下波長較長的電磁波,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物質的電離,故稱為非電離輻射。如近紫外線與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電離能力較弱的電磁波。
所有概念介紹完畢,下面開始說危害:
由于電離輻射會使物質電離,因而會破壞生物組織細胞的原子 / 分子結構。大劑量電離輻射對生物體的危害是肯定的,小劑量則可以忽略。畢竟自然界中是存在天然電離輻射源的,而生物在地球上進化了這麼多年,早也已經适應了自然界的本底輻射,自身的修複能力可以平衡掉小劑量電離輻射造成的傷害。
這裡中子彈和原子彈相比哪個人道一點? 提到了大劑量電離輻射對生物體産生的危害。當然核武器造成的這種輻射畢竟屬于特殊情況,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電離輻射的機會其實非常少,而且劑量也非常小。
那麼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電離輻射有哪些呢?
首先,如果看到這個标志,請不要随意進入該場所!
我曾經聽說過一些輻射事故案例。
舉個我某次出差時聽到的例子,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略去時間和具體地點,暫且說是在某工廠的輻照工廠中的房間,有個好奇心很強烈的年輕小夥,看到工廠中的房間加速器機房閃着幽幽藍光,于是趁半夜沒人偷偷繞過了安全連鎖門禁,在電子加速器開機運作時溜進了加速器室。好在裝置已經接近運作周期的後半段,是以他并沒有被照射過多。但是!小夥依然醫院躺了多半年,急性放射病,皮膚嚴重灼傷,半邊臉被融化的那種灼傷,唯一幸運的是他撿回了一條命。
當然了,這個案例極其特殊,工業輻照工廠通常都設有大量警示,嚴格的門禁,以及有人看護的電離輻射控制區域,而這也是輻射安全管理法規裡明确規定的。在正常情況下,公衆是沒有可能闖進去的。
但是的确會有違規操作或者安全連鎖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存在,是以!如果看到電離輻射的标志,尤其是工業環境下,在沒有經過從業人員允許的情況下千!萬!不要随便闖進去!
另外一點,新聞(放射源出沒請注意,看到不要亂撿)裡可能也曾經報道過,曾經有人在野外撿到過金屬放射源,撿到的人覺得撿了個寶,亮閃閃不靈不靈的很美麗,于是就裝兜裡帶回家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白血病,截肢等等報道都曾見過報。
放射源最後經過追查無一例外是研究所或者工廠沒有經過正确流程處理放射源,導緻遺失等等(按照法規來說這屬于極其嚴重的放射性事故,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受害者當然非常無辜,但後果已經造成且無法挽回。
這裡也要提醒各位的就是,野外看到美麗亮閃閃的金屬塊,金屬球,或者任何一看就不是天然存在的金屬物體,千!萬!不!要!撿!而且馬上離得越遠越好,如果願意也可以報警。
說完極端情況,接下來,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電離輻射的場景包括:
1. 醫學檢查,包括 X 光片,X 光透視,CT 掃描,PET-CT 掃描,放射性同位素造影等;放射治療,包括電子束,伽馬束,質子束,重離子束等。這些都是利用電離輻射的穿透性,或者電離輻射可以殺死細胞的特性來加以利用。醫學檢查受到的劑量通常會比較高,但醫生會權衡利弊,盡量少做,但也不用擔心。
2. 長途飛機旅行。這主要來自宇宙輻射,尤其是當飛機穿越北極上空時由于可能會更多一些。
3. 吸煙。香煙含有的钋-210,鐳-226及鉛-210這些放射性同位素,吸煙時這些同位素會被吸入人體,在人體内部對組織進行内照射。
4. 夜光表,煙霧探測器。含有微量金屬放射性同位素,但由于含量極小,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可忽略。
5. CRT 顯示器。老式的 CRT 顯示器是基于電子管的應用,電子能量的變化會産生 X 射線,是以其實是在運作時會産生很小的 X 射線的。但實際測試結果顯示其劑量非常小,甚至還沒有柏油馬路瀝青産生的放射性高。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還會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礦物神馬的例如上面說到的瀝青礦。但基本除了第 1 條和第 3 條之外,輻射劑量都是很小很小的。
至于網上傳言各種關于電腦,路由器,手機,電視,機房等等各種電子裝置工作時會産生電離輻射之類,從原理上講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畢竟這些電子裝置的工作是産生的電磁波頻率僅僅是射頻範圍,既不可能有原子核反應又不可能有電子束應用是以不可能産生 X 或者伽馬射線,也就不可能産生電離輻射。
最後是非電離輻射的危害。非電離輻射日常生活中主要指之前提到的射頻範圍内的電磁波,也就是無線電波。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實驗或研究或事實資料能夠明确證明射頻電磁波會對生物體造成不良影響。經過證明的非電離輻射對生物組織能夠産生的效果主要是其加熱效果,但需要很強并且集中指向的電磁場。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微波爐。
微波爐加熱的原理是利用水分子的電偶極(Electric dipole moment)在電場中會轉向電場的方向,當微波進來時,電場是來回變化,使得水分子為了要轉向電場方向而随着電場轉動,這樣的轉動即為熱量的來源。——維基百科
除了微波爐裡面,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最強的射頻電磁波大概也就是無線路由器了,但它的輸出功率差了微波爐百倍,而且還是發射到空間中,功率完全分散掉了。至少我從沒見過水放在無線路由器天線旁邊能被加熱,放太近被路由器烤熱的不算。
至于高壓電 / 交流電 / 變壓器等等 50 或者 60 赫茲的電磁波,前面也提到了,由于其波長要幾千千米長,基本不可能能做到輻射有效功率,是以從輻射傳播的角度考慮,它們的貢獻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隻有在距離這些裝置很近的範圍内會有一定的感生電磁場,如果非要談潛在危害的話,距離高壓裝置小于安全距離可能會導緻放電,觸電等等風險。但這是屬于電壓以及用電安全範疇的讨論,與電磁輻射是否安全這一命題基本無關了。
電離輻射的确是對人有危害的,但日常電器輻射的射頻電磁波麼,基本上肯定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影響。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10-16
本文作者:Zihua Wang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鮮棗課堂”,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