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1974年夏天,廣西馬山縣,如往常般甯靜悠長。

這個位于廣西中部偏西的小縣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的氣候為村民們帶來了安逸的生活,卻未能換來财富。這裡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一位女孩的出生,讓這個夏天變得不那麼尋常。

奶奶、外婆都是壯繡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母親從小言傳身教,藍淋出生于壯繡世家,成長為藍家第五代手工藝傳人。

藍淋打小就偏愛安靜的事物,針和線便成了她兒時最喜歡的玩具。當别的孩子在外面瘋玩,她就坐在家裡一針一線地縫制自己喜歡的東西。靈感大多來自于生活,富貴花、蝴蝶、太陽都是她小時候最愛繡的圖案。

每天放學回家,藍淋就會跑到母親和奶奶身邊,邊看她們一針一線地繡着,邊聽她們絮絮叨叨地講着人生哲理。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壯繡裡有一種名為“長短針對口繡”的手法,用的是一長一短互相間隔的針法,後一針必須在前一針的落腳處穿出,不能有一絲偏差。

在漫長歲月裡,藍淋總會憶起母親在教她壯繡時常說起的那句話:“繡花就像做人一樣,要踏踏實實,一針一線都不能含糊”。

壯族刺繡簡稱壯繡,也稱錦繡,有着錦上添繡之意,在近千年的演繹中,形成了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繡技巧,針法古樸、顔色柔美。

這更像一門學問,講究技法的運用,如平繡、堆繡、插針繡、打籽繡、盤繡等,非多年苦功不足以出師。而手工刺繡耗時耗力,巴掌大的圖案都要繡上個十天半月。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繡娘,更是需要5-10年的時間。

16歲那年,為了慶祝自己成為了一名“小繡娘”,她給自家小妹做了件衣服,認真地在布面上繡滿了好看的圖案和花樣。

那時身邊的同齡人都去廣東一帶打工,每逢過年才能遇見。大家也都穿上了更為時尚的服裝,已經鮮有人自己做衣服了,更别提耗時耗力的手工刺繡。

在這個極易喜新厭舊的年齡裡,藍淋卻從未對壯繡産生過厭倦。她知道,這一針一線背後,其實都是人生,是一步都不能少走的。

壯繡是最美的

過去,能幹的壯族人用針線在粗布麻衣裡點綴出亮麗的圖案。随着技術的進步,紡織機和機械刺繡取代了人工刺繡,壯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面臨失傳。這讓從小傳承壯繡的藍淋意識到,不能再袖手旁觀。

“壯繡在整個世界的文化當中,是非常特别的。我不想提起壯繡的時候,更年輕的一代就隻會覺得,這是和我外婆、奶奶有關的,而是希望他們能夠覺得這是件和自己相關的事兒。”

1998年,藍淋辭去穩定的工作,與家裡的兄長一道創業,在馬山縣城成立了壯美坊壯繡工廠——這是馬山壯繡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唯一傳承基地的前身。

壯繡手藝廠開業之初,藍淋既當師傅,親手指導新手們學習刺繡,又領着業務員四處奔走,上門推廣壯繡産品。可惜的是,這些耗費繡娘心血的壯繡産品無人賞識。一兩年下來,工廠倉庫裡積壓了價值數萬元的繡品。

那是藍淋人生中的至暗時刻,積壓的繡品沉甸甸地壓在心頭,令她喘不過氣來。是奶奶的話一直支撐着她:“壯繡是最美的,不能半途而廢。”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2001年,和家人商量後,藍淋隻身前往廣西藝術學院學習設計。

初次來到省城,有太多的不同,服裝店裡的衣服就完全和家鄉的不一樣。“那時覺得非常震撼,原來縣城外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她在學校附近的服裝店找了份兼職的工作。課餘時間,跑去打打下手,幫人做衣服的同時踏實地學習技巧、提高審美。

藍淋重新回到馬山縣是5年後了,她和團隊走遍廣西四處尋訪搜集壯繡繡品,并在此基礎上,請來自不同地區的專業設計師,把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豐富的想象力融入到壯繡産品的中,讓壯繡擁有更多的實用性和時尚感。

就這樣,壯美坊走出了一條将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推向市場的成功道路。

當幸福來敲門

2008年,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而對于藍淋來說,這一年在她的生命中更是有着特别的含義。

這一年,馬山壯繡手工藝品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南甯政府指定禮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政府指定禮品。

“那時候特别激動,但第一次接到這樣重要的訂單,又都需要手工繡制,時間就有些緊迫了。廠裡的繡娘定是不夠用的。”

藍淋聯系了縣裡的繡娘,但他們大多在家裡呆慣了,不願意出來工作。一急,她将幾個月大的兒子背上身,拿起材料和圖案挨家挨戶地去找繡娘。帶着工作和誠意來敲門,繡娘們也不再拒絕,拿着闆凳就坐到家門口依照她的要求,完成簡單的刺繡。等較為簡單的部分完成了,她再趕忙拿回廠裡給更為熟練的繡娘操作複雜的部分,以此往複。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這讓繡娘們忽然意識到,原來刺繡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工作,并不複雜,也不需要背井離鄉,還能養活自己。于是在這之後,很多繡娘都跟着去了藍淋的繡廠,甚至還有附近鄉縣的繡娘也都聞聲趕來了。

在藍淋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馬山婦女開始學習壯繡,傳承起這門古老的手藝,1000多名婦女經過免費的教育訓練,部分成為了壯美坊壯繡工廠的繡娘。其中,技術精湛、能長期固定在工廠工作的繡娘有200多人。繡娘們通過壯繡這一技藝,增加家庭收入,實作脫貧。

“我們馬山屬于貧困縣,很多女性必須出去打工。一個家庭沒了母親,孩子在家裡面是非常可憐的,連吃一餐熱飯都很困難。是以我希望我做的這份工作,也能影響到我身邊的貧困婦女,幫助他們在家附近就業。”

談起“帶領千名貧困繡娘在緻富路上同行”這件事,藍淋隻是這樣輕描淡寫地說道。這種對于傳統手藝的堅守,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國人溫柔敦厚的底子。而對于帶領貧困繡娘同行,則是藍淋内心深處那“善的選擇”。

就這樣,背着兒子、帶着工作的藍淋敲開了千餘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也為自己的壯美坊等來了幸福的敲門聲。

縣裡來了國際獎狀

2016年,壯美坊被授予“全國巾帼巧手脫貧示範基地”,工廠還先後多次組織繡娘設計與生産的刺繡工藝品參加國家、省、市手工藝品技能大賽和對外交流活動。

其中《喜象太平》榮獲2017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大師精品創作工程銀獎,中國工藝美術協會2017“金鳳凰”産品設計創意金獎,在同年參加西班牙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榮獲銀獎。

縣裡寄來了國際獎狀,這讓藍淋和繡娘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有些不同了。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絕大多數繡娘一生都未踏出過國門,我也是。但我們卻在家中,收到了寫着自己名字的國際獎狀。頓時覺得生活與未來充滿了希望,也讓我有了更多的責任感。”

繡娘們通過壯繡這一技藝,增加家庭收入,實作脫貧,還讓擁有千年曆史的壯族刺繡散發着藝術魅力,邁出了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步伐,在世界大放光彩。

藍淋除了積極參加對外交流,更是努力開拓市場。帶動周邊200多名婦女參與生産,增進了繡娘的收入,逐漸改善了部分人生活狀況,同時也讓壯族刺繡這門手藝得以傳承。

藍淋不善言辭,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她身上埋下了深根。在她的眼裡,這也不是些多麼偉大的壯舉,隻不過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是一件“好事”。

一生隻為一事來

藍淋和繡娘們的故事被當地的婦聯知道了,為表示支援,當地婦聯将她們推薦給了阿裡巴巴公益“魔豆媽媽”項目。不久後,她們精心設計的吉祥福袋在手機淘寶中名為“魔豆媽媽公益官方店”的店鋪上線了,這讓藍淋覺得壯繡和現代人的生活又貼近了許多。

她們精心設計了福袋的款式及圖樣,在福袋的正面用壯繡的手法手工繡制了精美的圖案,盤繡以金邊,代表着财富和吉祥。福袋内還裝着滿滿的薰衣草和荞麥,擁有柔和而又淡雅的清香,有安神的功效。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 【魔豆媽媽 藍淋非遺壯繡錦繡福袋 】

淘密碼:¥KrVObf2kHdE¥

繡娘們以針為筆、線為色,一針一線地縫制着,對未來的憧憬、對生活的向往。每一筆訂單,每一個福袋,都飽含着藍淋和繡娘們的深情。

是感恩,因網絡的這一雙羽翼,得以讓壯繡飛出大山,令更多人知曉。是感激,因網絡那頭陌生人的支援,得以讓貧困繡娘不用背井離鄉,陪伴家庭的同時也擁有着自己的力量。

2018年9月,藍淋應邀來到杭州,參加了95公益周的活動。在活動場館内,她手把手地帶參與者體驗壯繡,用一針一線填補着畫卷上的空白。她坦言,雖然對公益的認知還不太明确,但凡是好事,就應該從點滴做起,如刺繡般,唯有一針一線的努力,才能構成精美的圖案。

背上兒子,帶着工作,她敲開了千名貧困繡娘的幸福之門

“現在的壯繡處于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藍淋說,“最壞的是,人們差不多把它忘記了,我們再把它推出來很難。最好的是,我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去發展它。”

如今,藍淋一方面堅持民族特色,一方面在作品中注入更多時尚元素,創新圖案,調整了繡線顔色,市場大門亦随之拓展。在貼近市場選擇趣味的同時,藍淋也在不斷提醒自己,商業化經營下的壯繡,不能脫離刺繡人的情感,要讓每一件繡品都有溫度。

藍淋笑稱自己的女兒雖然也愛刺繡,但繡的圖案都是些卡通人物,不再似他們當年般隻會繡花花草草了。而受女兒的啟發,她也開始在産品上繡上變形金剛等卡通圖案,将壯繡搬上年輕人的T恤。

“如果回到1998年,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壯繡這條路的。”

誰讓她的一生就是為這一件事而來的呢。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9-25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巴巴公益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