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悟、資産和幸福感感悟、資産和幸福感

感悟、資産和幸福感

随着閱曆的加深,我關注的事物和接受的知識也在不斷地發生着變化。大學畢業已經四年了,過去的半年中,我接觸了一些看似不連貫的資訊,因為覺得它們有用,就把這些資訊全部記在了腦子中。直到最近,才發現一個片段正在解釋和說明着另一個片段,而當我把這些片段資訊串起來思考的時候,忽然有了一種開朗的感覺。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當我感悟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把它寫下來,因為在記錄的過程中,我也會有一個更加系統和清晰的思路,于是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片段一:

這是有一次開會時,我的老總跟我們說了這樣一個事例:通常來說,醫生是很高尚的職業(暫不考慮國内醫生的負面新聞),尤其是牙科醫生,他們有着體面的工作并且收入不菲。但是,不管牙科醫生的收入有多麼高,一旦他某天停止拔牙,就沒有了任何收入,是以他不得不每天上班;牙醫要工作,是以需要有一個可以工作的場所,他可能會在你們家小區附近租一個店面。而這家店面的房東每個月什麼事都不用做,也不需要拔牙,但每月都可以向牙醫收取一定的租金。

老總隻說了上面這麼多,那他實際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繼續深究一下,房東的租金從何而來呢?表面上看,是牙醫支付給房東的;那牙醫的錢又從哪裡來呢?牙醫的錢是拔牙賺得的。是以我們可以看出:牙醫的一部分工作實際是在給房東打工(這一部分工作的收入支付了房租)。但是房東為什麼會擁有這個店面呢?因為房東之前花錢購買了這家店面。是以這個事件的實質是:牙醫為了賺錢而工作,房東的錢(已轉換為了店面)在為房東賺錢。是以差別就是:為了錢而工作和讓錢為你工作。

是以,我們應該想辦法成為一個“房東”,而不是一個“牙醫”,當然,這裡的房東和牙醫都是廣義上的。

片段二:

老總有一次單獨跟我談話,他是這麼說的:隻要你有能力,将來你可以接替我做公司的老總,公司我隻占小部分的股份,大部分的股份都給你和其他的經營者。随後他給我透露了兩個思想,第一個思想是從蒙牛老總牛根生那裡學來的,大緻是這樣:假設公司每年的盈利是200萬,老總占80%的股份,員工占20%,那麼老總的收益是每年160萬;如果老總隻占20%的股份,員工占80%的股份,那麼會極大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熱情,因為員工的收入高了,并且公司的盈利狀況會切實反映到員工的收入水準上,此時假設公司每年的盈利增長到了1000萬,那麼老總的收入20%則是200萬。是以,盡管占得比例小了,但因為公司總體的效益很大,實際的收入反而上漲了,這展現了一個“财散人聚”的道理。華為2008年的銷售額是200億美元,即便華為老總任正非隻占華為股份的1%,也将是一筆巨額的财富,不是麼?

他透露的第二個思想就是:聰明人雇傭聰明人。從上一段可以看到,當公司整體效益上升的時候,即便你所占據的公司的股份降低了,你的收益也會上漲。同樣的道理,當你在招聘的時候,盡可能去選拔比你更優秀的人,而不是比你差的人。就好像我現在一樣,我是技術部經理,技術部人員的招聘由我負責,但是如果我遇到比我更優秀,更适合當技術部經理的人,我毫不猶豫就讓賢,而不是将他卡在門外,怕他搶了我的飯碗。從表面上看,如果比我更優秀的人進到公司,取代了我的職位,造成的結果是我的職位降低了,我的收入甚至不及新入職的人高,但是,我更輕松了,因為他比我優秀,我的很多工作由他來做,而且比我做得更好,他可以帶領着公司向更強大的方向發展。當公司更加強盛時,即便我的收入比他低,但是因為公司整體效益的上漲,我的收入反而比他來之前更高,這樣公司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可惜的是,我發現很多人沒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或者是沒有這樣的想法,對于比自己優秀的人不是珍惜和挽留,而是一味的排擠打壓,最後人家隻得另謀高就,這點我深有體會,呵呵。

片段三:

《炒股的智慧》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的感情基本上是被恐懼和貪婪控制的”。我在現實中發現了活生生的例子,恐懼和貪婪支配了人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又反應在了行動上。

我們先來看貪婪的例子,就拿買車來說,假設你每月有10,000塊的收入,并且手頭有5萬塊的存款,你打算買輛什麼車?(汽車首付最低通常為裸車價的30%~35%)你一定不會買輛奇瑞QQ或者捷達,因為你認為“有失身份”,因為你想要更好的,你的貪婪完全支配了你,是以你會買輛10萬塊以上甚至15萬塊的車,比如說福克斯、克魯茲等。好的,現在再假設你每月有30,000塊的收入,并且手頭有12萬塊的存款,你打算買輛什麼車?你絕對不會再考慮福克斯或者克魯茲,這個時候你的目光一定是盯着奧迪、寶馬或者是奔馳,這些車30萬入門,你剛夠首付。

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我父親給我了2000塊錢,供我暑假用。因為暑期陽光很強烈,我就想買一幅太陽鏡,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是這麼想的“太眼鏡這種東西又用不壞,一次就買副好的,以後都不用換了”,是以就花了200多塊,買了一副自認為很高檔的;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在商場裡逛,看到了一款“oh yeah”(歐也)的眼鏡,很時尚,也很貴,有600多塊。那時候我又在想“上副眼鏡已經用了4年了,這次一步到位,以後再也不買太陽鏡了”。狠了狠心,在我月薪隻有1800塊的時候,買了一副600塊的眼鏡;工作三年以後,我的收入上了一個台階,有一天在海岸城(深圳的一個購物廣場)逛的時候,看中了一款眼鏡,雷朋的,一問價格,2600塊,我懷着和上兩次同樣的想法刷了信用卡。

從這兩件事,至少可以看到,我們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這個誤區就是“我目前的經濟狀況不好,那麼我隻要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實際上,從買車的例子已經可以看出,即使收入已經很高了,你一樣會負債,而且賺的越多,債務也背得越大!是以僅僅是努力工作、加薪、跳槽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因為你貪婪的本性會促使你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标。

再來看一個恐懼的例子,這個例子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已經56歲了,現在還在工作,經營着一家個體商戶。為什麼到了退休的年齡,而我也已經長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的工作,他還要繼續去工作?因為恐懼,他恐懼什麼?他恐懼我某一天和同僚或者老總出現沖突而丢了工作,恐懼我身體不是很好的媽媽什麼時候又需要住院治療,恐懼我還在讀書的妹妹新學期又要交多少的學費,是以他要去工作,因為一旦停止了工作,他的收入就隻有可憐的一點終身俸。不光他有恐懼,我們也有,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去上班,如果不上班會怎麼樣?就拿我來說,我很恐懼失掉現在的工作,因為我月底要交房租、要還信用卡、要還車貸,是以我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并且堅信自己一旦收入達到某某程度,這些問題統統都會解決掉。實際上這都是我的幻覺,我收入即便再高一些,我的負債也會同比增長,就好像片段一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看到很多光鮮靓麗的都市白領,他們擁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很可能也背負着沉重的負債,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很多時候是恐懼和貪婪互相作用的結果。因為恐懼,是以拼命努力,因為貪婪,又再度陷入恐懼,周而複始。

片段四

片段四是一則新聞,看着我都發笑,因為這則新聞驗證了上面那些話的正确性:“時下,在人民大學周邊、五道口、通州等地區,活躍着一群開車練攤族。他們中有外語流利的海歸、出入大廈的職員、教育訓練學校的教師,下班後打開車後備廂,就成了地攤老闆。 一位城管支隊的隊長告訴記者,“這些小白領擺攤尤其難對付”,稱他們的出現給城市管理出了個難題。(《北京日報》6月15日)”

片段四沒有什麼好說的,隻是印證了前面片段中描述的情況。白領為什麼要去擺地攤?因為他們深陷債務泥潭無法自拔。

片段五

我記得有次在圖書館看報紙還是看書,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很多人搞不清楚什麼是資産,什麼是負債。實際上很好區分,你隻要以這樣一個尺度去衡量就行了:資産是為你創造收入的事物,負債是讓你産生支出的事物”。

這個定義可以簡化片段一中描述的事情,房東的錢,實際上是購買了資産,也就是那個店面,因為店面是可以為他創造收入的事物。而信用卡貸款、車貸、房貸則是你的負債,以汽車為例,你雖然擁有了一輛汽車,但它不是你的資産,因為它無法為你創造收入,反而你要為它每月支出,是以它是你的負債。那房子是不是資産呢?我們可以這樣衡量一下,當房子的租金大于你支付的月供,或者房子有強烈的升值預期,并且你打算一旦升值就賣掉時,它就是你的資産,反之,就是你的負債。現在很多年輕人跟風買房,不作為投資,而作為自住,是很蠢笨的一種做法,你以為房子是你的資産,實際上房子是你的負債,因為你既然不出租,是以它無法為你創造收入,而你卻要在未來20年背負沉重的債務。(這裡會和很多人産生分歧,因為中國的傳統觀念是結婚要有房子,是以很多年輕人逼不得已硬着頭皮買了房子,我隻是發表我的個人看法。)

寫到這裡我覺得基本上可以把一個人的錢劃分為五部分:1、正常收入,也即你每月工作的工資;2、正常支出,即吃穿住行;3、負債支出,即信用卡還款、車貸、房貸;4、資産支出,比如你一次性付清房款,然後拿去出租;5、資産收入,你每月獲得的房租。

注意,上面的資産也是房子,我特别注明了是“一次性付清,然後拿去出租”,當然,不是隻有房子才是資産,資産有很多種,比如說股票、基金。

當新婚的你們把所有的積蓄買了一套房子,為了體面又買了車子,實際上是平添了你們的負債。而本來這部分錢是可以用來做投資的,讓你的錢為你工作,而不是整天為了錢去工作。舉個例子,假如你現在有1萬塊錢,如果你把它放在家裡,它是你的收入,不是你的資産,因為它無法為你創造收入;而如果有個人現在跑來問你借錢,承諾年底還你,并支付你10%的利息,你将錢借給他,然後持有他的欠條,那麼這張欠條就變成了你的資産,因為它可以為你創造1000塊錢。表面上看是你的1萬塊變成了11000塊,實際上是别人在為你打工,和牙醫的例子雷同了。

資産收入與正常收入的一個最大差別是:你不需要參與。如果你參與了,那就是你的職業了,産生的收入既是正常收入又是資産收入。就好像你發現每天上班的白領沒有地方買早餐,于是你打算在樓下租間店面專門制作和賣早餐。作為投資,你應該租下這個店面,并且招募制作早餐、賣早餐,以及管理這家店的人員,但你不用自己去經營,因為你一旦去經營,那麼這就是你的職業了。你隻要做好基礎設施,然後讓這些人為你去賺錢就可以了。其實大家已經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公司也是資産,這家早餐店也是資産,因為它們可以為你創造收入。

是以為什麼你的老闆有錢,而你要每天工作還時常恐懼?因為他把錢用來買資産了,而你把錢用來買負債了,但是你把負債當成了資産。

如果你看過一些成功者早年的奮鬥故事,你會聽到他們常會說到這樣一個詞:“第一桶金”。實際上,很多年輕人買房子首付的錢比這些人所說的“第一桶金”要多得多,為什麼不可以拿這些錢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呢?舉個例子,我在深圳,想明白這些之前也打算買房子,我看中的房子200萬,首付40萬,我打算好好奮鬥2年然後就買。現在我覺悟了,我不會再幹這種事,因為當我買下這個房子後,我即将背負160萬的負債,這些負債足以壓得我難有翻身之日,我将沒有太多的錢去購買資産。那麼這40萬去做什麼好呢?舉個例子,我家鄉西安的房産泡沫現象不大,而高新區很多白領需要租住房間,40萬足夠買兩套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而房子從長遠來看是會升值的,那麼我就在西安高新區買兩套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然後拿去出租就好了。每套月租1200塊,一個月有2400塊的收入,這就是上面所列的資産收入了。但是投資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并不一定好,因為它的投資回報率并不高,但是一旦我需要用這筆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可以随時賣掉。變富的途徑就是不斷地買入資産。

有人肯定會說,那照這樣看來,除非一次付清,不然房子永遠都不用買了,因為隻要自住,就要産生負債。這種情況可以簡單的用對沖來解決,對沖的方式就是用你的資産收入去對沖你的負債,也就是說,當你的資産達到一定數目,你的資産收入就可以抵消你的正常支出和負債支出。一旦到了這個時候,你甚至不需要再去工作,也不再有所恐懼(記得資産不需要你參與)。

賺錢和幸福感

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投資,我們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提升我們的幸福感。那麼什麼是幸福感呢?幸福感是一個比例,它的分子是“你已經擁有的東西”,分母是“你想要擁有的東西”,是以,提升幸福感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提高分子,那就是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還有一個就是降低分母,也就是降低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上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告訴你如何去賺錢,但是忽略了幸福感,比如說,你想買輛車,但是因為你知道買車是負債,是以你不去買(幸福感分子小),但是你又很想要(幸福感分母大),是以你不快樂。面臨這種情況時你就需要做出一個權衡:究竟是增大投資減少負債降低幸福感呢?還是減少投資增大負債提升幸福感?這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個方面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