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界 | 在德州叫一輛自動駕駛車,Drive.ai安排了7輛無人車展開真實試驗

将在德克薩斯州開展為期六個月的試驗,探索自主駕駛技術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

出門打車時計程車久等不來總是讓人惱火。

在下雨天或者加班結束的深夜,這種情況在自主駕駛車上經常發生。

但是,制造出一輛可以在繁忙街道上行駛,在自行車、行人、施工工程、應急車輛之間穿梭的智能交通工具更是一個蠻艱巨的任務。

今年三月,一個路人在亞利桑那州坦佩城的一起交通事故中逝世。當時Uber的自主駕駛車沒能在夜色中發現這個騎車穿過空曠街道的路人,坐在自主駕駛車汽車中的安全員也沒能刹車。

這起事故後,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人們對自主駕駛技術的期望過高,可技術發展成果尚不盡如人意。7月30日,一個自動駕駛面包車的試驗在德克薩斯州弗裡斯科市開展起來。

這個試驗的目的是務實地探索目前技術水準的适用情境。

進行這一項目的,是吳恩達任董事、 太太Carol Reiley任聯合創始人的無人車初創公司——Drive.ai。據了解,Drive.ai将派出七輛無人駕駛車,在一個覆寫辦公區、零售商業區的固定的區域接送乘客。

業界 | 在德州叫一輛自動駕駛車,Drive.ai安排了7輛無人車展開真實試驗

今年5月份,吳恩達曾經發公開信表示Drive.ai将于2018年7月開始在德克薩斯州弗裡斯科市向公衆提供無人車服務,并已經展開試點。本次的嘗試,用吳恩達自己的話來說,是一次“積極探索目前的技術水準可以發揮價值的應用場景。”

他認為,随着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與之相關的自主駕駛服務産業也将發展起來。當然,目前Drive.ai 還不打算涉及太複雜的業務。

所有的上車地點和下車地點都是在設計好的站點,這樣可以減少因為乘客上車下車帶來的中斷。乘客們通過app叫車,然後到最近的站點等自動駕駛車輛将他們接走。

自動駕駛車輛并不會像班車一樣連續循環運作,而是等待app上的叫車通知,并随時調整路線。目前這項服務是免費的。

這些小面包車車身繪成鮮豔的橙色,并标明是自動駕駛車輛。

“我們不是為了看起來好看,是為了差別于其他交通工具。”吳恩達說。他用黃色的校車做類比:人們會了解有些交通工具有獨特的行駛方式,也會主動适應和接納那些交通工具。

面包車設有外置螢幕,用于與行人或其他道路使用者進行交流,比如告訴對方可以放心地過馬路。是以,Drive.ai并不是着力于發明一個模仿人類駕駛行為的交通工具,而是通過小面包車把“車輛自主駕駛”的本質明确地展現出來。

業界 | 在德州叫一輛自動駕駛車,Drive.ai安排了7輛無人車展開真實試驗

同樣,Drive.ai沒有着力于實作車輛的自動導航(路上的路标不是實時而準确的,是以自動導航是業界公認的難題),而是通過市政部門得到每天的施工資訊,使車輛避開施工地點。

如何應對應急車輛也是自動駕駛的重要難題,是以Drive.ai還與應急服務部門開展了合作,并舉辦了一系列的市政會議來解答當地居民的問題。

Drive.ai的服務隻在白天提供,這降低了自動駕駛車輛的營運難度,也更加安全。每一輛車會設定一個安全員,當車輛穩定行駛時,安全員會換到乘客的座位上。如果一輛小面包車在行駛中遇到了困難,它會停下來尋求幫助,這時一個管理者會遠端指導車輛。吳恩達先生說,是遠端提供訓示而不是直接遠端駕駛,因為後者并不安全。

聽起來似乎Drive.ai在通過簡化實際問題來投機取巧。但是他們确實提供了很有用的服務,比如讓勞工們能夠在午飯時間前往商業區吃東西,不需要擔心開車或停車的問題。這也為今後向弗裡斯科及其他地區拓展業務提供了基礎。

Drive.ai計劃把他們的技術授權給其他市場參與者,并且已經與出行服務公司Lyft達成了協定,在舊金山内及周邊對交通工具進行營運。

業界 | 在德州叫一輛自動駕駛車,Drive.ai安排了7輛無人車展開真實試驗

5月份吳恩達給市政人員的展示的PPT内容

“我認為自動駕駛行業應該坦然面對目前的技術限制。”吳恩達說。的确,找到實際可行的辦法來克服現有的限制,比假裝問題不存在或者認為這些問題很容易解決要更好。

相關報道: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18/08/04/a-more-realistic-route-to-autonomous-driving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8-07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大資料文摘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大資料文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