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思維”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先有産品還是先有新聞稿?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有着再明顯不過的标準答案的問題:當然是先有産品!作為産品的官方诠釋、宣傳材料,在通常情況下新聞稿必然是在産品開發完成、傳遞上市之後才能開始撰寫,但在“逆向工作法(Working Backwards)”的支援者們看來,先有産品再有新聞稿的順序,“可以改一改”。

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就是“逆向工作法”的支援者之一,他與很多支援“先有新聞稿再有産品”的人認為新的工作順序應當是:首先有新聞稿,以簡單扼要的方式描述将要開發的産品的功能、特點、優勢和作用,以及“為什麼它會存在和應當被開發”,找到産品明确的重點和“開發終點”,以此确定将為什麼樣的未來,傳遞什麼樣的産品。

換句話說:它該是什麼樣子,世界需要它是什麼樣子,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才應該做什麼樣子。

“逆向工作法”的實質就是一種“終局思維”,或者說是“未來思維”: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産品的設計者跳脫目前現實需求和短期思維的桎梏,從産品的“終局”——它未來應有的功能和形态——出發,設計出更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産品。

事實上,不止是産品,在整個産業發展上,“未來思維”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成敗的能力:從整個産業的未來趨勢、發展方向,乃至(階段性的)“産業終局”入手,推倒出當下現實中應當開展的工作、應付的努力,依靠“未來思維”突破各種所謂的“客觀因素的限制”,做出具有想象力的、正确的,而不是“當下合适”或是“看着還不錯”的決定,最終設計出符合未來和終局的業務政策和商業決策。

本期的《雲栖科技評論》就是一場“未來思維”的盛宴: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了一項價值15億美元的晶片研究計劃,六項子計劃皆為具有前瞻性的“未來晶片”;戴姆勒公司分拆整合三大獨立公司,其中一家公司針對的是遠期市場巨大的移動出行市場,而多家汽車業巨頭都開始在這一領域展開布局;MIT将半導體和膠質物材料結合,創造出微小的自動力機器人,“半導體與新材料”的結合同樣是“未來思維”下的産物;

谷歌則開源了面向量子計算的Cirq軟體工具包,在量子計算看起來還是10年次元的遠期目标的情況下,完美诠釋了“雲服務+開源(項目)社群”的“未來(産業格局)思維”——這一“終局”,在谷歌2015年開源TensorFlow後已見端倪。

做滿足現實需求的産品,在完成的一刻,即已落後于需求;以“未來思維”鎖定“産業終局”,才不會因為目前的客觀限制——比如技術的局限性或是人力的匮乏——喪失判斷力和想象力,改變最初的設想,損害長遠的企業和客戶價值,反而能夠是以推動企業持續取得成功,直至奪取市場領袖地位——以過去推導未來,得到的隻能是過去;以未來推導現在,洞見的才是産業的終局。

就中國千萬家身處傳統産業的企業來說,企業業務的未來、産業形态的終局尚待摸索,但“數字化增長的未來終局已定”:企業應當以雲計算為基礎、大資料為媒體、人工智能為手段、物聯網為連接配接方式,成為“數字化企業”——這是數字化時代企業發展的未來和終局。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8-03

本文作者:崔昊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