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oogle是否投資你,得看AI支援不支援

如果你的機構還在按部就班地搞“過會”那一套,或許GV内部機制會給你醒目一擊。

GV,全稱Google Ventures,Alphabet旗下風險投資資金,2009年正式成立,是首批聘用工程師的VC機構,原先主要為了配合Google戰略協同,但其後角色越來越獨立。

在外界都以為招工程師是走技術VC路線的時候,很可能忽略了Google更核心的目的。

Google是否投資你,得看AI支援不支援

用AI做投資決策

他們要打造一個機器模型,一個用于VC投資的機器學習模型。

現在,這個模型有了更多曝光。

美媒Axios說,GV在内部先搞了一個名為Vortex的交易流管理工具,然後接着建立了一個The Machine的決策平台。

沒錯,一個叫機器的AI模型,通過算法去實作傳統VC投委會要做的事情。

具體怎麼做呢?

GV從業人員可以将各種交易細節輸入The Machine中,然後The Machine就會結合各種相關市場資料進行運算,最後直接給出決策建議:綠色意味着可以投,紅色表示否定,黃色則需要謹慎行事——但一般出現黃色,GV的投資人們也就視為否定了。

就像交通信号燈一樣?會不會太簡單粗暴了?

美媒Axios找GV内部人士咨詢了一番,最後得到的回報是:起初呢,The Machine确實是作為輔助使用的,主要用于盡調,但越往後走,The Machine能力越大,現在幾乎成為了事實上的投資委員會。

Google是否投資你,得看AI支援不支援

機緣巧合

當然,也有一些無心插柳的原因。

2009年,GV剛成立,因為擁有成熟VC投資經驗的員工并不多,于是隻能從自己長處出發,拿算法模型當做經驗短闆的補充。

起初GV内部也拿The Machine嘗試投資機會發現,但被驗證很難成功。

然而在盡調和決策方面,The Machine卻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堡壘。

在2013年,當時的GV老大Bill Maris告訴紐約時報,Google擁有全球最大的資料集,還有有史以來最強的雲計算設施,幾乎不可能再做出愚蠢的投資決策了。

Bill Maris的話自然也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特别是在GV内部,投資決策到底最後誰說了算?

毫無疑問,如果全權讓機器做出決斷,問題和挑戰亦顯而易見。第一,GV的人類投資人會完全“屈服于”機器的結果嗎?第二,不同次元、不同側重的資料都會給算法模型帶來影響,進而改變最後的決策結果,這又是否完全公正公平?

但這些問題現在都已不再是問題了。因為随着時間推移,GV的投資人也開始習慣The Machine的穩定,即便會讓他們失去VC所需的那種敢于搏一把的勇氣——很多VC的一本萬利投資,正是源于此。

然而在更穩定更會控制風險的機器算法面前,誰又能敵其誘惑呢?據稱GV已然不是唯一一個将算法用作盡職調查的組織,也有歐洲的基金機構在運用算法降低人的不确定性。

此外,中國也有極少的技術VC開始試水。

但究竟AI是否适合VC投資的應用?或者是可以完全取代人類進行決策?

目前還遠沒有标準答案。

Google是否投資你,得看AI支援不支援

GV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GV管理資産24億美元,目标是每年投資約5億美元。

從2009年起到現在,投資企業數量超323家,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消費(Consumer)、生命科學與健康(Life Science & Health)、資料與人工智能(Data & AI)、企業服務(Enterprise)、機器人與硬體(Robotics & Hardware)五大賽道。

其中投資數量最多的為消費領域,項目數量達到115個,占比35%;其次為企業服務領域,投資項目數量為99個,占比31%;生命科學與健康類位居第三,56個項目、占比17%;資料和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數量為38個,占比12%;機器人和硬體領域投資項目有15個,占比5%。

曆史成績來看,GV單筆投資最大的項目是Uber,回報率也同樣驚人。

而在中國,GV則投資了AI公司出門問問、手遊直播平台觸手,以及AI制藥公司晶泰科技。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7-21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量子位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