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宋朝在幹部的選拔任用上,沿襲了隋唐科舉考試制度,同時,宋朝的科舉考試在隋唐的基礎上日臻完善,宋朝主要考試科目,說起來,吓人一跳,足有三十多種名目。但終宋一朝,以進士科選人最多,進士科主要考詩賦、論、策、論語、墨義、春秋等,宋朝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鄉試算作考生們沖刺更高一級的入選資格考試了;省試則為中央級别的統一考試,由禮部主管,宋朝的禮部稱之為尚書省,故稱之為省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複試,經過殿試,皇帝親自甄别人選,挑出狀元、探花、榜眼等一幹才子來,才算真正的實作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讀書人的人生理想。
正因為宋朝取消了門閥制度,下發中央一号檔案規定,凡是讀書人均可通過自己努力,經過正規的考試途徑實作“鯉魚躍龍門”的夙宿,真正展現“學而優則仕”的用人原則,是以,天下的讀書人才會削尖腦袋往科舉考試這張大網裡撞。《宋史.文苑傳》描述“下至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無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輩出焉。”宋代的大名士呂蒙正、歐陽修、範仲淹等均出身寒微,然而,都是通過自己努力,如願以償的通過招幹考試(科舉),成為國家棟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是以,天下讀書人皆千軍萬馬地奔向科舉這座獨木橋去也。
既然科舉考試可以改變一個讀書人的命運,那麼考試作弊就成了某些讀書人實作夢想的終南捷徑,宋朝官員們為了防止考生們花樣繁多的作弊手段,發明創造了許多後世一直延用的考場規矩和法則,這些帶着宋朝烙印的制度名稱,今人讀來饒為有趣,其中最重要的大概要算做“鎖院”;“彌封”;“謄錄”;“别試”等制度了。
“鎖院”制度,針對的是“請托”之風。相當于現在的“托關系,走後門”,按照規定,一旦皇帝指定官員擔任考官,就必須将此人封閉起來,鎖入貢院之中,使此人與外界音訊隔絕,防止考生與考官私下裡達成協定徇私舞弊。現代各類考試仍然沿用這一方法,不過,宋人早就有過評論,要想根絕此種舞弊,考官的素質是第一位的,依今之通訊裝置之發達,要想完全控制住考官,隻怕更難。即使是在宋朝,一旦考官确定,若有心傳遞消息,考官往往延誤到貢院的時間,隻需簡單的一個時間差,就足以洩露天機,野史《鶴林玉露》就曾披露,大名鼎鼎的宋轼就幹過類似的糗事,隻不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便宜了他人。
“彌封“制度,針對的是“窩私”之弊。就是糊住考生姓名、鄉貫,決定錄取卷後,才拆彌封。據說,是宋太宗淳化年間采用了一位負責考試事務的小官陳靖之建議,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在校對姓名,對号打卷時,難免會有考官的助手們借機洩露姓名,并進行拆換。更有在密封試卷的過程中,将整個試卷進行調換的,“先将直本白卷寄封彌、謄錄吏貼收藏,入試卻請備卷。吏貼受囑,專俟釣卷,全篇謄上。其元納備卷,卻行毀匿,遂無稽考”(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往往防不勝防的是内外勾結,為了蠅頭小利而铤而走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是以宋朝又别出心裁的發明了“謄錄”制度。
“謄錄”制度,針對的是“以字識人”之弊。相當于考生在考卷上做标記,與考官暗通款曲,宋朝規定,考生交卷後,“由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禦書院印”。這一招,可以有效防止因書法漂亮者,獲考官的個别厚愛;也可以堵絕小聰明者,事前約定辨別,但并非就無懈可擊。當時,就有宋朝大臣指出,在謄寫過程中,有善寫者,也有不善寫者,還有傳抄過程中,把關鍵文句抄掉的,要求提高謄寫人的待遇和素質問題。然而,謄錄流産,繼而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謄寫的強度太大,你想啊,成千上萬的考生,光謄寫就會讓這些文案小吏們頭昏眼花,筋疲力盡,是以,此法到了後來,隻有走走樣子,糊弄糊弄皇帝老兒了。
“别試”制度:針對的是“親疏内外有别”。宋朝為了給下層人士提供公平的考試、參政機會,自宋太宗時開始,推行“别頭試”。“别頭試”又稱“别試”,即為主考官的應試親屬及權貴子弟别置考場,另派考官考試的制度。“别試”制度有助于避免權貴舞弊,使科舉制度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公正性。但皇帝和設計者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怕歪和尚念錯了經,“别試”制度最大的問題是考官的公正性,這也往往是考官在面對這些權貴子弟時,最為頭疼的事。
盡管宋朝設定了許多防止作弊看似有效的防範措施,但根本不可能根絕作弊之法,因為,邁入仕途的誘惑太大了,你想,既沒有門檻設定,而宋朝的官俸又是曆朝曆代最豐裕的,一旦踏上仕途,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官途坦蕩,白衣卿相并非做夢,而且,一旦做上了官員,隻要不是太過分,基本上在私生活方面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皇帝對于士大夫又是十分敬重,謙恭有禮,即使你偶爾犯了路線方針方面的大錯,大不了就是個免職或者貶谪,而宋朝的大小官員都有兩把刷子,大不了悠遊江湖,詩歌唱和,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罷了。是以,宋朝科考越是防止作弊,作弊手段越是五花八門,《宋史.選舉志二》雲:“至理宗朝,奸弊愈滋。……舉人之弊凡五:曰傳義,曰換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謄錄滅裂。”
當然,宋朝皇家招幹也并不是隻有科舉考試這一條路,但無疑這條路是相對公平公正的,宋朝時,也采用過名臣貴勳逐級推薦的方法,但這條路隻限于資曆和名望都達到鼎盛的人物,不過,即使這些人物能夠立足于朝廷,也為當時通過科舉考試而當上國家官員的那些仕宦人物們所瞧不起,雖然皇帝可以賜其為同進士出身,就是相當于進士出身,但是,即使别人不笑話你,你自己也會覺得顔面無光。不管怎麼說,宋朝還是給讀書人創造了一條公平競争的路子,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可以名正言順的踏上仕途,終宋一朝,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兩萬人以上,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這其中,通過考試選拔出的白衣卿相和傑出人物數不勝數,諸如薛居正、呂蒙正、寇準、王欽若、呂夷簡、範仲淹、文彥博、王安石、李綱、文天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