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赤與翠
今年暑假,偶然得到一次去甯夏旅遊的機會。在我的印象中,西北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遠與寂寥,或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一望無際,但這次旅行,卻改變了我的印象,讓我領略了西北的赤色與翠綠。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并不著名的景點:火石寨。初到景區,就是與西北不符的清涼,赤橙色的岩壁與翠綠色的樹叢,就像是油畫家在畫布上潑下的顔料,鮮豔明亮,散發着大自然的熱情激昂,後才了解,這裡是我國丹霞地貌。前山是一些人造景觀,後山則是一片翠綠的國家森林公園。
開始爬山了,山是極陡的,有時可達九十度垂直,我們沿着旅遊路線向上攀爬着,随着高度的升高,山也愈發仙,從高處向下眺望,翠綠的樹木連成一片,恍惚間,我甚至忘了這是在西北,一度認為這是在南方的某個山岚上遊覽,我從未見過如此深沉的翠綠,像一道屏障,遮住了底下的道路,這種綠是不同于春日的嫩綠,不同于草原的黃綠,這是一種經曆了黃沙洗禮卻依舊年輕的綠,我折服于樹木的頑強,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着向上,一路上有許多洞窟,裡面或有雕刻的石穴,有雕刻的佛像,慈眉善目,俯視着來往的行人,不知道已有多少年,佛像鮮豔的色彩早已褪去,石頭本身的顔色卻已也讓其更加柔和。但我也感到遺憾,大佛經歲月洗禮變得更加沉穩柔和,牆壁上的風蝕時光留下的印記,可是一些殿宇的洞門,卻也因年久失修被換了不鏽鋼門,就像一道傷疤一樣,這道門擋住的不僅是裡面的景象,更是幾百年的沉澱,觸摸這道門,我感到的是現代文明的冰冷,卻摸不到匠人的熱忱。
從前山到後山,一道峽谷相隔,宛如一到闊斧将其劈開。後山更是陰涼,高大的樹木遮住了炙烤的陽光,光斑灑在山路上,随着風搖曳,如真似幻。乘着遊覽車下山,一路上赤橙的岩壁連成一片,都是些象形山,如鷹,如蛇,我再一次沉醉其中,被古人的想象力所震撼,這是一種經過沉澱的文化,經過歲月的流淌,變得更加沉穩。
此次一遊,卻也洗去我對西北的刻闆印象,認識了一個經過曆史的沉澱的赤色與翠綠的西北,或許我們應該抛去一些刻闆印象,真正沉下心來,慢慢觀察,就會發現别樣的風景。
那一抹赤與翠,成了我記憶中深沉而又鮮活的顔色。(公衆号:平靜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