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國畫藝術的朋友
▼點選下方關注▼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在《學書法》裡說: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學書法,不是拿起筆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有非常專業的方法的,隻有按正确的方法去學習書法,才能避免整天在做無用功。
學書法,盡量降低試錯成本,避免錯誤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捷徑,大家可以對照一下是否有以下五種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明·文徵明《京邸懷古詩》之一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五體通抓,五體不精
有的人學書法,一上來就篆、隸、草、行、楷通抓,各種碑帖都買了一堆,而且理由還很充分:要有大局觀,要全面發展。其結果是,五體中沒有一體是精通的,都是學點皮毛而已。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先練好篆書或隸書,然後過渡到楷書,楷書練到一定程度再涉及行書和草書。
清代書家包世臣在其《藝舟雙輯》中這樣說:
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換後帖,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彙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
明·董其昌《仿黃子久江山秋霁》局部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二、瘋狂抄帖,一字不精
瘋狂抄帖,是很多初學者都會犯的毛病,特别是自學書法的人很容易這樣做。究其原因,一是貪多求快,二是以為這樣更有效果,三是美其名曰通臨。最終導緻一字不精,事倍功半。
通臨,其實是應該在突破一些難題後進行的,而不是一開始就通臨。
朱和羹談到學書法時曾說過: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衆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正确方法:先單字精臨,然後再通臨。單字精臨要挑選一些比較代表性的,難度大的字來練習,而不一定要從頭到尾每個字都精臨,這樣當然最好,但也不是最高效率的。
明·董其昌題跋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三、費時費力,效率低下
學習書法當然要花費很多時間,但這并不代表花的時間多就一定學得好。方法不對,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就可能成反比。
正确的方法應該是標明字帖後要仔細讀帖,也就是反複研究該帖的字法、章法等要素,做到胸有成竹,然後再一遍又一遍進行臨習,先做到形似,再力求神似,這樣就可以入帖了。
能入帖,才能說把這個字帖學得差不多了,否則就隻能做個門外漢。
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局部 遼甯博物館藏
四、鑽進去,出不來
前面我們說了要入帖,要鑽進去,才能真正領會該帖的精髓,這是必須的。但有些人鑽進去後卻出不來,這又是一個大問題了。我們不僅要能入帖,還要出帖。
我們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臨帖,我們模仿的目的就是不模仿。比如米芾、黃庭堅,都能深入一家,最後也能自成一家,這才是我們做的最終效果。
宋·辛棄疾《去國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隻臨帖,不創作
這也是很多書法學習者的一個常見問題。臨帖很用功,方法也對了,可是,他一直在臨帖,從來不想到要創作作品,這也是會影響學習效果的。
正确的做法是臨習一段時間後,就要開始一邊臨習一邊嘗試創作了。這樣可以很好地了解字帖的字法和章法。因為隻是單字臨帖,沒有一個整篇的觀念的話會影響到章法的了解。
開始時可以先進行集字創作,所謂集字創作,就是選擇字帖裡的一些字集合起來形成一幅作品,可以是一個字,兩個字,然後再慢慢加多。接着再嘗試各種作品形式的創作。
學習書法,一定要避免上面說的五個坑,盡量以科學方法進行,這樣才能達到高效學習,節省時間。